校園公告
公告主旨 | 腸病毒防治與請假規則 |
---|---|
發佈日期 | 2025 年 1 月 16 日 |
發佈單位 | 衛生組 |
公告類別 | 防疫專區 |
公告等級 | 重要 |
點閱次數 | 503 |
公告內容 | 就醫資訊 就醫分流:有腸病毒症狀,請至鄰近診所就醫。如有以下腸病毒重症前兆症徵兆 ( 嗜睡、肌躍型抽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持續嘔吐),請盡速轉診至大醫院! 學校傳染病通報 為防範腸病毒疫情持續擴大,如發現或得知學生有疑似手足口症、疱疹性咽峽炎或腸病毒感染之案例時,建議請假、就醫,就診當日通知導師/補習班/健康中心,24小時內完成校內傳染病通報,並採取班級消毒、宣導防疫措施。如符合通報條件,由健康中心48小時內至「臺北市學校傳染病通報系統」完成通報。 ** 手足口症:口、手掌、腳掌或膝蓋、臀部出現水疱或紅疹。 ** 疱疹性咽峽炎:發燒且咽部出現水泡或潰瘍。
請假規定 (1) 腸病毒確診個案:如發現學童有疑似感染腸病毒之案例時,應立即對該生進行適當之處置,並通知家長送醫就診,且為防範學童交互傳染擴大流行,經診斷為腸病毒(含醫師確診及疑似), 確診日為第0天,應請學生請假至少7天 (含假日),以降低疾病傳播機會。 (2) 依據「臺北市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幼兒園與短期補習班及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腸病毒通報及停課作業規定」辦理,腸病毒停課標準 (如附件)。 (3) 以上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6款規定,違反以上公告事項者,將依同法第70條第1項第3款規定裁定 。
(4)若發燒 (耳溫 ≥ 38 °C) 建議請假至體溫正常再返校。體溫正常定義 : 無退燒藥物控制,超過24小時耳溫皆在37.5 °C 以下。
流行季節 每年4-10月是腸病毒流行季節,但因台灣位在亞熱帶,所以全年都可能有感染發生。
傳染方式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此外,新生兒則可能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潛伏期 感染腸病毒後,約2到10天(平均約3到5天)會開始出現症狀。
確診個案須知 (1) 通常在發病之前的幾天,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病人大多可在一週左右痊癒,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痊癒後,腸病毒還會隨著糞便排出達8到12週之久,表示都還有傳染力。 (2) 個案返校後 (於可傳染期) 還是要繼續注意個人衛生,戴口罩,避免共食,用過的衛生紙請放入塑膠袋內綁起,避免飛沫傳染,勤肥皂濕洗手,暫停游泳課,才可以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 (3) 針對腸病毒九大藏匿點(如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手、玩具、寢具、廁所、遙控器及電燈開關等),以500 ppm漂白水重點性消毒;消毒完畢的物品可移至戶外曬太陽。 (4)妥善處理個案口鼻分泌物或排泄物,個案口鼻分泌物或排泄物裡含有病毒,容易傳染給家人或其他人,建議使用漂白水消毒。要消毒沾染個案分泌物的物品,應使用1000 ppm的漂白水。 (5) 擦拭消毒的接觸時間建議超過 10 分鐘,之後可再以清水擦拭,以降低異味。浸泡消毒的接觸時間建議超過 30分鐘,處理完畢後應立即洗手。
防疫措施 (1) 勤洗手 : 大人從外返家記得洗手、洗臉、換衣服,再接觸家中小孩。 洗手5時機 : 吃飯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看病後、接觸幼兒前 (用肥皂濕洗手) 建議打菜時戴口罩、先肥皂濕洗手後再打菜,避免分食、共餐、共食。 (2) 加強個人衛生: 雙手不碰眼、口、鼻,腸病毒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及接觸遊戲器材。 (3) 注意環境衛生: 保持通風、定期使用漂白水清消環境。酒精不具腸病毒消毒效果。 (4) 增強個人免疫力: 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及適當運動。 (5) 落實生病不上課: 如有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請盡速就醫、在家休息。 (6) 充實防治知能,宣導重點包括「腸病毒之流行季節與病毒簡介、傳染途徑、臨床症狀等相關知 識」、「個人保持良好衛生習慣」、「正確洗手觀念養成及落實強調大人及小孩正確洗手的觀念」、「腸病毒感染重症前兆病徵」等。 (7) 環境衛生及通風 (居家、教室、用餐區、廁所等),確認洗手用品齊全(如洗手乳、肥皂)。 (8) 確診班級消毒,於每日打掃時間或放學前進行班級消毒,一般環境以 500 ppm漂白水進行環境消毒(若群聚班級或嘔吐物/分泌物消毒以1000 ppm 漂白水環境消毒),只需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做重點性消毒;並將消毒情形做紀錄備查。
預防腸病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落實手部衛生,由於腸病毒酒精消毒效果比較差,希望能以濕洗手的方式預防腸病毒,也可以避免諾羅病毒感染、減少腹瀉情況的發生,洗手5步驟:
(10) 正確洗手七字訣 : 內外夾弓大立腕
目前腸病毒的治療和預防方面,有腸病毒71型疫苗,但沒有特定藥物可以治療。目前有效對抗腸病毒有以下幾種方式:
由於腸病毒不具外套膜,一般酒精的乾洗手液無法破壞其結構。而目前市面上許多不含漂白水成分的除菌液,標榜可以殺死腸病毒,即便有實驗室的證據佐證,仍無法完全取代肥皂洗手。因為若接觸到的腸病毒是被包在口水或糞便中,除菌液的殺病毒效果將會受到影響!所以透過正確的洗手步驟,將腸病毒從手中洗掉,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才是預防的基本之道。 |
相關附件 | |
相關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