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公告
公告主旨 | 預防肺炎黴漿菌感染症 |
---|---|
發佈日期 | 2025 年 3 月 17 日 |
發佈單位 | 衛生組 |
公告類別 | 防疫專區 |
公告等級 | 轉知 |
點閱次數 | 181 |
公告內容 | 一、為避免校園發生流行疫情,當發現學生有疑似傳染病時,請先行適當處置並通知學生家長送醫及追蹤醫師診斷結果;並落實於知悉疾病後48小時內至「臺北市學校傳染病通報系統」進行通報作業。 二、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說明,肺炎黴漿菌一年四季皆可能感染,夏天及初秋較常見,各年齡層均有感染之風險,較常見於年輕人及學齡兒童,若患有其他呼吸道疾病仍在恢復期或免疫功能較差的病人,則有較高發生嚴重感染之風險。 三、肺炎黴漿菌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感染後症狀輕微,約1至4週可自行痊癒,其臨床症狀包含支氣管炎,特別是孩童,常見的症狀為喉嚨痛、倦怠、發燒及長達數週甚至數月的咳嗽;惟約10%患者會併發肺炎,通常配合醫囑使用抗生素治療則可治癒。 四、為防範校園疫情擴大,請加強宣導生病不上課,如有呼吸道症狀(尤其是咳嗽)時須戴口罩,並落實良好衛生習慣,使用肥皂勤洗手且至少搓揉20秒等衛教宣導及維持教室環境通風、班級日常環境消毒等。 五、相關疾病防治指引請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 傳染病與防疫專題/傳染病介紹/其他傳染/病肺炎黴漿菌感染症項下運用相關衛教宣導資料
黴漿菌小檔案
預防黴漿菌是最好的治療:因為黴漿菌已經產生大量的抗藥性,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得到黴漿菌,或是至少在得到黴漿菌之後不要併發成肺炎;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因為傳染導致的感染性肺炎不只要住院11天,還有可能會致死。
黴漿菌是經由飛沫傳染,而它是一種在純水、皮膚上都可以暫時寄居的微生物,所以想要預防的第一步驟,就是出門到密閉式的公共場所,建議一定要戴口罩;而且打噴嚏的時候一定要掩住口鼻,並把沾滿鼻涕、痰液的衛生紙馬上丟棄。 同時要勤洗手,最好可以用肥皂、抗菌洗手乳清洗20秒以上,把殘留在手上的微生物給清除,也盡量不要用手拿東西吃。
潮濕的天氣更容易讓病菌散佈,尤其是現在是秋颱季節,常常會有陰雨綿綿的時候,家中的濕度就會太高、增加病菌繁殖的機會;但反過來說,太乾燥的空氣會讓氣管變得比較脆弱,所以也不能除濕除不停,最好設定50~60%左右的室內濕度,是對氣管最合適的。
而黴漿菌也需要一個適當的環境才能生長、繁殖、運作,所以除了勤洗手,也建議可以在傳染期時進行消毒。酒精是最簡易的環境消毒方式。 殺死細菌類的病原體,漂白水濃度不用很高,基本上市售漂白水稀釋 100倍的濃度即可。 |
相關附件 | |
相關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