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929日──戀愛這堂課,沒有高材生

一位失戀的男子當街殘殺情人,因為是人生勝利組的高材生,媒體大肆渲染,其實他只是不能面對挫折、不了解人生實相的「人」。人生沒有必可得,「求不得」是苦,「得而復失」可能更難接受。戀愛是該修習的一堂課,失戀是期中考,另外,還有一堂必修課──挫折,失戀是眾是人生多挫折之一,學習面對挫折幫你考好戀愛期中考。請閱讀下列文章,並探索戀愛、挫折與人生實相。

 

延伸閱讀

1.世界自殺防治日──珍惜自己珍惜家人(97.09.10.) 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0910.htm 

2.97年12月29日──男歡女愛心理學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1229.htm 

3.971222日──愛情是什麼?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1222.htm 

4.性愛與婚姻倫理講義http://www2.lssh.tp.edu.tw/~life/lifeindex1-100.1.2..htm

5.100年05月02日──給戀愛中的孩子更多善意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1000502.htm

6.理性分手愛情必修學分(101.04.23.) 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1010423.htm

7.愛情學分怎麼修?(101.05.14.) 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1010514.htm

8.102年04月15日─婚姻學分 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1020415.htm

9.1030929日──戀愛這堂課,沒有高材生 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1030929.htm

 

 

1.時論─戀愛這堂課,沒有高材生   彭懷真 中國時報  20140924

2.高材生情殺/分手 愛情的第一堂課   聯合報呂健吉/華梵大學哲學系主任

3.劉屏專欄-真實世界沒有重置鍵   劉屏 中國時報

4.高材生情殺/不懂愛情? 他是不懂失敗  聯合報林滄崧

5.社論-正視家庭價值崩壞危機    中國時報

6.時論-得意失意 都要惜福   張瑞雄  中國時報

7.公民沒教的「分手」課   聯合報黑白集

8.短 評-重新定義好學生    中國時報

9.我見我思-為何不能殺人   邱祖胤

 

1.時論─戀愛這堂課,沒有高材生   彭懷真 中國時報  20140924

彥文學弟: 我也是在台大讀大學及碩士,與你一樣。我在台大7年之間,大約修了70幾門課,又寫了碩士論文。想必你修了很多課,完成高難度的碩士論文。

請問學弟,修課、考試、寫論文,難嗎?對你好像特別簡單。可是,「談戀愛」、「與心愛的人相處」,這對無數人來說不怎麼難的事,你卻弄出這樣糟糕的結果。殺人、自殺、讓家人無地自容,甚至連台大都因而蒙羞。

第一名畢業 無助於愛情

戀愛就像是一門「體育課」,不能因為會讀課本就拿高分,書背得再熟,還是要上場才可以辨認真功夫。戀愛如同打球,要看對手,不能隨著自己的意思愛怎麼樣就怎麼樣。戀愛是一門「音樂課」,不是背樂譜就可以通過的。要懂得「用心去慢慢聆聽品味」,不能任憑己意,只有變奏不成曲。戀愛是一門「藝術課」,緩慢欣賞對方獨特個性的美。你,怎麼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殘酷對待一位深愛的人呢?這是多麼醜陋的動作啊!

你從台大土木系所畢業,這個系培育出多少部長、總經理,但對你的愛情生活有任何幫助嗎?絕對沒有!我僥倖第一名從台大社會系畢業,這個榮譽對我的愛情經營完全沒用。得第一名是「拚命努力」的結果,要設法自我證明。愛情則是「捨命犧牲」的過程,總是看對方比自己珍貴,要設法溫柔謙卑。好成績有助於成功,這一點你沒問題。但幸福要靠好的心腸、好的互動、好的溝通。面對女性,絕對不能鬥狠逞能,絕對不該自以為是,絕對無法壟斷控制。

我的兒女不像你,都沒上台大,當不成我的學弟妹,如今都在幸福的婚姻裡。也許少了名校的光環,一個人比較容易與另一個人的「平等對待」。也許在學業上的跌跌撞撞,一個人比較能瀟灑看待他人的拒絕。有些台大人習慣了別人繞著自己轉、聽命於自己,愛情不能勉強對方順服自己的意思,只能反覆磨合。

愛人校訓 誰真正在乎過

台大的校訓是「敦品勵學、愛國愛人」,關於「敦品」,有操行成績;關於「勵學」,有不計其數的課程;關於「愛國」,有種種活動。但是關於「愛人」這校訓,從校長到老師、從捐錢贊助的校友到行政人員,有誰認真思索、確實行動?台大人總是喜歡說:「要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的精神!」其實,宇宙太遠,能與身邊的人好好相處這最基本的功課,誰真正在乎過?

彥文,如果你還肯聽學長一句話,我勸你想想如何「愛人」,先好好愛你的父母。拿出昔日討好女友的文筆及善於考試的功力,好好寫一封又一封信給愛你的父母。重點不是文筆,不是炫耀才華,而是稍稍安慰他們破碎的心。母親自懷胎起,30個年頭。父親上萬個日子的付出,如今兩人只能以淚洗面,惶惶不可終日。他們的心破碎,只有你能稍微拼湊。對於亮亮老師的家人,我也勸你,無論如何一定要有骨氣去承擔責任。

學弟,監所生涯等在前頭,我自台大畢業後曾在監所擔任19個月的心理輔導老師,總覺得「台大給我學歷、監獄使我認識人生。」你在監牢中的時光鐵定超過在台大的。但願你在牢獄之中,重新又徹底檢視自己、檢視在台大沒學到的功課,試著培養愛、累積愛、產生愛的動能。用每一天,彌補922日的錯誤。

彭懷真敬上。(作者為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系)§§

 

2.高材生情殺/分手 愛情的第一堂課   聯合報呂健吉/華梵大學哲學系主任(新北市)2014.09.24

這學期重開愛情哲學的課程,選修同學超過規定人數,為了勸退,上課一開始我就說,如果現在有男女朋友正在談情說愛者,可能修了這個學分後,就會讓你們分手,沒想到上完第一堂課之後,就看到恐怖情人殺人事件的新聞。

在愛情哲學課程,是在期末時才討論至愛情分手的實質問題,但在期初時,我就會跟同學討論愛情變與不變的問題,第一堂課就會直接問同學,現在有多少結婚者是初戀的對象?又再問同學,一輩子只會談一次戀愛嗎?愛情是理性還是感性?如果是以感性為主,則愛情不會變嗎?那如何去因應一個會變的愛情世界呢?

在以往的愛情神話中,總是過於推崇那種海誓山盟、真心不變的浪漫愛情,常使一些戀人迷思「真情永不變」假想中,但現今環境何能保證永恆不變的愛情呢?受法律和傳統約束的婚約,都已無法保存,日益升高的離婚率,早已說明以愛情為基礎現代婚約,都不能保證兩人可以廝守一輩子,則感性至上的戀情,何以能夠終其一生呢?

從機率學來看,幾乎每個人都會碰到分手問題,何以有人可以處之淡然,有人卻心痛不已難以言之,甚者自殘或如此次事件去殘害一個他所愛之人!

每次在跟學生談分手情事時,絕不會跟學生講:不要難過,時間可以沖淡一切;也不會跟學生講:對方不一定是你的摯愛,也許下一個才是你最好的選擇。但我絕對會跟學生講:不能夠因為失戀而傷害一個你所愛的人,無論對方是怎樣與你分手,真愛就是要能夠承擔分離。

非兩情相願分手,對於被拒絕繼續在一起的失戀者,那是一種被全然否定的感覺,從熱戀的天堂下墜至失戀的地獄中,其心情自是痛苦萬分,尤其把愛情當做是生命的唯一,把戀人當做是自己的擁有物者,則當其失掉了生命的唯一,自是不知所措,亂了分寸。

但,這能夠做為殘害戀人或自殘的藉口嗎?愛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然生死相許是生命之愛,是以己生命來愛護彼此的生命,絕對不是傷害他人生命來證明自己的愛情。

王菲和謝霆鋒分分合合,一個外人看不懂的戀情,但他們彼此自知何者為愛,當初分手雖也風風雨雨,但不會以傷害對方生命的方式來證明愛情,要不然也不會有今日的復合。

愛情何價?生命價更高!愛人,就是愛對方的生命,尊重所愛之人的選擇,這是愛情基本的條件,如果這個都不懂,那就不要說知道什麼是愛!

分手是愛情必然的結果,能夠接受這樣的前提,才能夠用心的去談情說愛,在愛情中得以不分手是要靠自己對所愛之人生命的理解與付出才能夠維繫。

有失去之痛,才知真愛為何,分手是愛情的基礎與前提,在愛情相關課程中,應該把分手當做愛情的第一堂課,才能夠讓學生知道真愛為何?下一堂課,我就要教愛情與分手!         §§

 

3.劉屏專欄-真實世界沒有重置鍵   劉屏 中國時報  20140925

由愛生恨,殺害女友。張彥文這樣的電玩高手變成殺人凶手,不獨台灣有。在美國,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位凶嫌在被警方逮捕時,喃喃道:「她怎麼倒下去就不起來了?」

電玩世界裡,隨時可重來;真實世界裡,沒有這樣一個鍵。電玩世界裡,重來不需成本;真實世界裡,可能成本高昂,可能永遠無法償付。

2009年,東京警方逮捕4名中學生,因他們多次以鋁棒、木棍毆打熟睡街友。他們供稱,街友頭髮蓬鬆,像電玩遊戲中某個他們要追捕的人物,所以「攻擊街友,感覺就像在打電玩」。

在電玩世界裡,電玩高手所向無敵;在現實生活中,他無法隨心所欲,尤其在最渴望的愛情上,他自覺是個失敗者,會不會因此發揮電玩中本色:殺無赦?

美國電玩業產值,去年為174億美元,居全世界第二位。美國青少年打電玩比例極高,一項調查問「昨晚有沒有打電玩?」回答Yes的達97%。因此美國有大量關於電玩的研究,特別是諸如「暴力犯罪與暴力電玩是否正相關」的研究。

電玩降低社會適應力

這些報告有時相互矛盾。例如「美國心理學會」研究報告稱,證據顯示暴力充斥的媒體及暴力電玩「會加深仇恨、侵略等性格,也使人的疑心加重,面對紛爭時也易於出現暴力」。但密西根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則說未必相關,稱「有的孩子變得更具侵略意圖,也有的孩子變得比較不具侵略意圖」。

看看實例,13歲的Noah Wilson被同伴以尖刀刺入胸部致死。凶嫌年齡相仿,殺人手法完全模仿電玩,因為他「天天把自己當作XX電玩中主角」。2個分別1311歲的學生,在校園開槍殺死4位同學及1位老師。事後調查,2名凶嫌決心模仿某一電玩主角,「我們要主動出擊」。

另有一起殺人案,凶嫌動作完全模仿某一電玩。審理過程中,其母說了句名言:「與電玩無關?乾脆說我兒子沒有殺人好了」。

2003年,3位警察被殺。審理過程中,律師辯解:犯罪動作是受某一電玩啟發,所以先偷警槍,然後殺警。同年一起高速公路殺人案,兩凶嫌在法庭上供稱,是某一電玩給了他們「靈感」。2007年,一起弒父傷母案,辯護律師說,凶嫌深受電玩影響,「沉溺其中,難以自拔,就像嗑藥一樣」。

這類案件不勝枚舉,美國社會深以為苦,但無法可管。加州立法要管制,可是聯邦最高法院裁定「違反言論自由」。被認為禍害最大的某一G開頭電玩,現在已出到第5種版本,很快就要出6了。

社會只好自力救濟。前年12月康州珊地胡克小學槍擊案,20餘位師生罹難。幾天後,附近一處小鎮集會,把蒐羅來的暴力電玩堆集起來,一把火燒個精光,並且誓言「絕不拿暴力電玩作為聖誕禮物」。

近年最大規模的研究,取樣高達13萬件,內容來自全球135個研究計畫,集合醫生、心理學家、精神病專家,通力完成,應是較具代表性的報告,其結論之一是:沉迷於暴力電玩會增加「侵略的意圖、憤怒的感覺、侵略的行為」,並降低社會適應能力。

危害不亞於毒品成癮

論者謂,近年來,某些國家的軍事訓練借重暴力電玩,說是訓練眼睛和雙手的協調,其實也是讓軍人不再對殺人感到不安。電玩的深遠影響可以想見。

一位專家說,暴力電玩就像花生醬,大部分人吃花生醬沒事,可是有些過敏體質,一吃就有大事。電玩亦可如是觀。

《醒報》有篇文章,作者自述「沉溺於網路遊戲,足以毀掉一個人的人生,其危害不亞於毒品成癮!」它讓人夜以繼日成為遊戲的奴役,回不到人生正軌;在「讓夢想成真」的虛擬世界中,以虛假的慾望投射取代真實自我,不但改變思維方式,甚至改變大腦結構。多少禍事因此而起。  §§

 

4.高材生情殺/不懂愛情? 他是不懂失敗  聯合報林滄崧/新北市政府少輔會委員(桃縣龜山)2014.09.24

近日,台大畢業生當街殺死女友案,掀起社會輿論對青年愛情觀的評論,筆者有不同的觀點,當今情殺原因,乃深蘊著容不得失敗的性格回應。

「張男強拍裸照遭拒,打了林女一巴掌」、「我得不到,別人也別想要得到」、「威脅不復合就自殺」等,從這些張男對林女互動言行當中,便可看出張男在性格特質上,具有容不得失敗的特徵。這個特徵支持他在學業領域成功,但也同時讓他在愛情領域上失敗時,卻不知所措,很遺憾的他選擇人類最原始的方式應對,就是攻擊殘殺。並於犯案後產生「如失心瘋不斷自殘」,更於被捕後向警方說:「不敢了!我下次不敢了!」等歇斯底里之言行。依據這些言行證據,張男不懂得談情說愛只是表徵,容不得失敗才是真正的導因。

當代社會無論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或社會教育,普遍延續傳統的教育內涵,教導下一代如何往成功之路邁進,僅有極少數教育者會帶領下一代嘗試走進失敗之路,去品嘗失敗的滋味,以及如何因應失敗的情緒。

若說台灣社會早期環境,只要努力,成功機會就有八成,那麼以當代台灣社會來說,即使努力,恐怕面臨失敗的機會會有八成之多,所以現在各行業領域都流行一句話:「成功需要努力,但努力卻不一定成功」。因此,在正規教育內涵上,應該注入失敗教育色彩,使孩子們要懂得認輸也要服輸。

失敗雖然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價值,但失敗教育卻應該是當代社會具有價值的教育項目,原因無他,就因目前台灣社會各項資源分配與職業發展前景,都幾乎面臨飽和;在人際互動範圍廣泛,優勝劣敗的選擇更加明顯下,孩子們面臨失敗的機率,勢必也相對增加。在此條件下,教育實在不能只教導下一代如何成功,更要教導如何面對失敗,以及面臨失敗時,應有的情緒調理以及優雅身段,使年輕一代不致用自己的情緒去回應壓力、用傷害別人去回復自己失敗的苦痛。

每當發生青年殘忍的犯罪行為時,總聽到旁人一句「教育失敗」的嘆息,殊不知我們缺乏「失敗教育」的設計,使我們的教育有缺憾,使我們看到殘忍虐殺那一幕時,只有嘆息!                         §§

 

5.社論-正視家庭價值崩壞危機    中國時報  20140925

張彥文堪稱人生勝利組,他在大型會計師事務所上班,家境小康,從建中、台大、台大研究所,一路都是好學生,同學認為他是陽光男孩。張彥文卻以殘忍手段當街刺死前女友。

殺警案主嫌曾威豪,父親是成功企業家,年僅27歲的他就以價值數千萬的超跑代步,卻為細故涉嫌聚眾毆警致死。今年5月大學生鄭捷在捷運上隨機殺人,造成424傷慘劇。幾年前富二代李宗瑞在夜店撿屍,再對女子性侵、拍下淫照,被判刑期79年。

這些犯下大過的年輕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家境富裕或至少優渥小康;耐不起挫折;極度自我中心;人生虛無、找不到足以支撐精神的奮鬥目標;其中一部分的人沉迷於紙醉金迷的物質世界……。

這些價值觀偏差、反社會的年輕人,家境都不錯,家長理應有更多的資源、更好的條件去教育他們,最後卻讓他們犯下彌天大錯。顯見社會急遽變遷後,家庭價值的維繫、人格品性的養成都面臨了新的挑戰,父母家長在方法上與心態上都必須調整。

首先,這群家境優渥的年輕人犯案的動機,都不是為了錢財,曾威豪是因細故;張彥文經不起感情挫折;李宗瑞是為情慾;鄭捷甚至是為殺人而殺人。這顯示家庭價值正面臨崩解的危機,尤其這些「勝利家庭」出身的年輕人都出現一種找不到人生目標、缺乏耐挫力的「虛無危機」。

這樣的虛無危機是有脈絡可循。這一代的父母,不管是事業成功或掙得小康局面,多是靠自己一點一滴、一步一印辛苦奮鬥得來。他們知道這一路的奮鬥有多辛苦,於是投射出相對的教養心情:不希望孩子和自己一樣的辛苦,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努力幫孩子排除一切可能的障礙物。

但父母卻忘了他們的人生事業之所以成功或至少贏得小康局面,那一路以來擋在他們前面的障礙物不是詛咒,而是祝福。

當父母成功的為孩子排除了一切的障礙物後,也就排除了孩子人生奮鬥的目標。或至少,排除了孩子跨越障礙的能力。

就像蝴蝶在脫蛹時非常痛苦,如果此時有人「好心」幫蝴蝶把蛹剝開,那麼這隻蝴蝶就完了。因為脫蛹時痛苦的壓迫,也將蝴蝶翅膀裡的體液擠掉,若沒有經過這擠壓的過程,蝴蝶將失去展翅的能力。

所以,現代父母要擁有跳脫自己所處時代框限的能力,必須好好想想,當父母幫孩子克服人生一切的障礙、完成了一切人生所要奮鬥的目標時,那麼,又如何期待孩子學會跨越障的技巧,又留下了什麼值得奮鬥人生讓孩子去建立屬於他的傳奇呢?

其次,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年輕人犯錯後,父母的態度,一方面顯示無奈,另一方面也顯示親子間的溝通面臨了問題。

張彥文的母親說管不了他;殺警案女嫌犯劉芯彤的父親說:「我知道她變壞了,但已無法勸阻!」鄭捷的父母,對兒子在捷運行凶也說:「不知道為什麼?」

溝通之門的關閉原因很多,有些父母忙於事業,無暇和孩子好好溝通,只好用物質來彌補;有些父母因為溺愛縱容,所謂的關愛只是加重了孩子的任性;有的父母則是與孩子的世界脫節,想溝通,也不知如何溝通。等到孩子犯下滔天大過時,悔之已晚。

成功的家庭教育,必須以兩個同理心為出發,一是父母自己必須學會對孩子的同理心,物質彌補式的親子關係,既是偷懶也是卸責,親子溝通沒有特效藥、沒有速成術,需要的是持續的耐心、細心、關心與愛心。二是,要教會孩子對其他人的同理心,這幾個令人遺憾的大案,犯下大過的年輕人,有一個共同特質是:缺乏對人的同理心。他們似乎都把受害者當成遊戲世界裡由電腦反覆生成、沒有生命、沒有感情的數位碼,所以傷害他們沒有罪惡感。如果他們有同理心去感受,這些被傷害的對象和自己一樣是有血有肉、有家庭有牽絆的生命,就不會下此殺手。

最後,除了家庭價值要重新定位、重新鞏固外,社會集體也要反省,這些年來,社會充滿著許多缺乏同理心的惡毒言語,許多洩憤式的話語,讓社會陷入集體的浮動焦躁,這種價值觀的失落、對人尊重的缺乏如果不設法端正,我們擔心,會有愈來愈多人心裡的黑暗之獸被召喚而出。  §§

 

6.時論-得意失意 都要惜福   張瑞雄  中國時報 20140925

富二代流連夜店且毆警致死,台大畢業的高材生過不了情關而殺人並自殘,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該檢討。每個人的境遇或許有所不同,但人生的挫折難免,家長和老師要教小孩如何面對人生,有錢人不驕不奢,聰明人要謙虛,更重要的是處理人生十之八九的不如意,這需要不斷的耳提面命。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教導每位孩子負責盡職,感恩惜福,整個國家、整個社會、整個學校,每一個分子都有它不可或缺的功能。學生認真讀書上課,充實自己,老師認真傳道授業解惑,國家行政人員服務老百姓,讓社會正常運作,每個人各如其分,負責盡職,國家、社會或學校自然強盛,自然欣欣向榮。

大家想想看,今天你們可以睡在自己的床上,不是躺在醫院的病床;可以用雙腳行走,不是坐在輪椅上;你們有中餐和晚餐可以享用,不用淪落街頭行乞,這些種種都是值得大家感恩和惜福的。台灣雖然不大,但國家做事還算井井有條,社會正常運作和發展,老天爺帶給我們一切,大家應該感恩惜福,努力工作,順乎自然和天理,國家和個人的前途自然光明。

很多天之驕子,從小接受父母的照顧,不用為三餐和學費煩惱,讀的是國立的好學校,一輩子或許還沒自己付出勞力賺過一分錢,從來不知養活自己或家人的辛苦,卻每天大言不慚,把自己得到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要別人做這個做那個,到處搞破壞,口語傷人,行動害人。這些人或許現在快意於一時,但老天爺絕對是公平的,不感恩就無貴人,不惜福就會無福,所以大家一定要堅守本分,得意莫忘形,得意時也不忘失意時,感恩惜福。

悲劇雖已發生,無法挽回,但上天的安排總有它的旨意,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夠學得教訓,往後盡心盡力地在人生的每個階段盡力付出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且學習失去和學習被拒絕,學習每天檢視自己是否問心無愧,是否沒有遺憾,這樣才不會失去理智,時常衝動,也才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作者為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校長)          §§

 

7.公民沒教的「分手」課   聯合報黑白集

公民課講授四維八德,教大家尊敬長上、友愛兄弟、照顧弱小、當守法國民,卻從未教人們如何好好分手。「台大宅王」張彥文當街將女友亂刀刺死,就是把談戀愛當成了征服情海的戰爭,不知道分手其實也可以很文明。

張彥文被稱為「人生勝利組」,一路從建中升上台大,然後順利就業,連打電玩都奪冠。這樣的描繪,當然有些刻板印象;但不幸的是,張彥文當街揮刀殺人卻不偏不倚落入這個窠臼:習慣勝利的人,不知道如何應付自己的挫折。兩人四月間在平溪點的天燈上,女方還寫著「嫁給大師」、「平安健康」的甜美祈願,如今演成如此,讓人唏噓。

人生畢竟不是充滿殺戮的電玩遊戲,一段戀情的發展,也不該只有輸或贏兩種結局。張彥文的女友要求分手,不論是因為主觀條件不合適或客觀條件有差距,這都是許多愛情可能面臨的轉折。即使有時兩人之間出現了第三者,其實也沒有必要名之為「變心」或「劈腿」;因為,感情本來就是一種自主選擇,關鍵是兩廂情願,無法強求。

事實上,學習和平分手,也是一個人人生中重要的成長經驗。一段關係的結束,若是因為自己性格上或行為上的某項缺憾所導致,那麼,接受並承認自己「有缺點」,至少能幫助自己改進,並在下一段關係中表現得更好,甚至重新贏回對方的心。這樣的分手,對雙方都是正向成長;畢竟,誰也不是生下來就完美的人。

為紓解晚婚的趨勢,台灣正在流行「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希望催快戀愛的成熟速度。但從張彥文的例子,過度強調婚姻的目的性,未必有益交往的健康自然;而學習坦誠、尊重、不出惡言的分手,恐怕才是更重要的公民課。§§

 

8.短 評-重新定義好學生    中國時報 20140928

震驚社會的殺女友案嫌犯張彥文,建中畢業、台大土木系、土木研究所畢業,學歷佳,傳統社會標準的「好」學生,犯案前任職於國內3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有好的工作,更讓他具備優秀另一半或是乘龍快婿的條件,但卻令人跌破眼鏡,他成為恐怖情人,還犯下殺人及汙辱屍體的滔天大罪。

好學生定義被翻轉。教育部長吳思華在立委的追問下說,「張彥文不是好學生,也不是教育要培育的人才。」

一般台灣傳統的家庭觀念,都要求小孩努力讀書,取得好成績,進入名校就讀,這個標準,不僅用在自己的小孩,也成為小孩的擇友、選擇人生另一半的標準。許多家長知道小孩結交新朋友或男女朋友,第一個問題常常就是:「他是哪個學校的?」

當智育成績成為判斷人「好」、「壞」的標準,家長就會忽略對小孩其他方面的關心與培養。雖然教育部強調,台灣教育是「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但國高中體育、音樂、美術課,常被學校挪用做為考前衝刺補課使用,多數家長顯少帶小孩去運動,甚至和小孩聊天的空閒都沒有,這種情況下,青少年的美學、運動習慣如何培養?沒有走入群眾的下一代,如何與人相處?青少年只好轉向網路交友、吸收資訊等尋求精神慰藉。

網路充斥暴力遊戲與訊息,讓網路小孩不知不覺將暴力行為內化,一旦面對現實人生的小挫折,如朋友不理你了,網路小孩就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更沒有習慣尋求父母或朋友的協助,暴力就成為他們解決問題的「正常」手段。台大宅王張彥文如此,北捷殺人案的鄭捷也採取了相同的暴力模式。    §§

 

9.我見我思-為何不能殺人   邱祖胤  20140917

50名古惑仔在夜店裡活生生打死了一名警察,這是這兩天最驚悚的社會新聞;上個月鄭捷案首次開庭的消息,媒體用「認罪而不認錯」來形容他在庭上的表現,同樣令人錯愕。

 

憑什麼決定他人生命

怎麼殺人、砍人變得這麼容易,加害者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就好像一個習於玩Game的孩子告訴你,我只是觸犯了遊戲規則、結束了這一回合,但我並不服輸。這些人的行為彷彿在向道德底限挑戰:「為什麼不能殺人?殺人有錯嗎?」

緊張大師希區考克1948年的電影《奪魂索》,改編自美國1924年轟動一時的謀殺案,兩位畢業自哈佛的高材生,聯手殺了另一位被他們視為劣等人的同學,裝箱之後,馬上宴請好友、老師,乃至被害者的父親前來,眾人圍著那隻箱子大快朵頤,兩人高談超人理論,試圖激怒所有來賓。

當所有人離席,只剩下被他們視為啟蒙者的魯伯特教授,於是大膽揭開箱子,展現成果,期待師長給予肯定,驚訝而憤慨的魯伯特卻嚴詞訓斥:「你們憑什麼自認是優秀的少數?你們憑什麼認為對方是次等人而決定他的生命?你們自認是上帝嗎?我不知道你們在想什麼,我只知道你們殺了人,殺了一個比你們更懂得愛與生活的人。」說完拂袖離去。這段話在50年代瘋傳美國。

另一部影片也回答了為何不能殺人的問題。2005年日劇《女王的教室》中精采的一幕,學生們質問麻辣女教師,當年為何毆打學生?老師回答:「那個孩子頭腦好,體能佳,身材非常高大,班上同學都非常怕他,很多人都被他欺負過,還有人因此自殺未遂,但他毫不反省,我訓斥他,他卻反問我:為什麼不能殺人。所以我就用行動回應,讓他知道被他欺負的人的感受。」

這位老師告訴同學:「不管是誰,都有你所不知道的了不起的人生,每個人都有權擁有家庭、夢想、希望、回憶和友情,任何人都無權剝奪。反之,誰也都無權將苦難、痛楚、悲傷加在別人身上。所以我說,不能殺人!」

 

告訴下一代基本價值

人生如戲,卻不是遊戲,遊戲可以重來,人生卻不能重來,更何況是殺人。新一代的年輕人,被網路、遊戲、手機餵養長大,虛擬的世界教會他們許多事,他們的智慧、思辨能力甚至超越大人,對生死、道德的觀念,自有一套邏輯。但現實世界有許多古老的價值是不變的,像是不能殺人,不能偷盜搶,不能說謊。

這些事,師長們只會說不可以,卻不告訴我們為什麼不可以。面對這樣令人髮指的事件,除了說好可怕,除了說沒救了,是否也該思考,為什麼不可以,然後試著告訴你的下一代,正是這樣基本的價值,維繫人類世界千百年於不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