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提問日期:
960427問 題:
如何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內 容:
請問什?是人生觀?怎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如何培養理性思考的能力?回應人:徐茂瑋
回應內容:
什麼是人生觀?簡單的說,人生觀是一個人在宇宙間的自我安頓。由我從何而生?要怎麼過這一生?到死後歸於何處?對此三大問題的質疑與安頓,至於如何安頓?因人而異,正是「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古聖先賢的安頓之道也不能全盤移植,必得自己探索、領悟、建構,完全獨自咀嚼消化,絲毫都不能抄襲、
copy。人經由知識的學習,知道了真、假、對、錯,一方面又體悟是、非、善、惡,產生價值判斷,有「何者當為,何者不當為」的抉擇。當思索「從何而生?死歸何處?」時,很容易生出對「無限」、「永恆」的嚮往與追求。人終其一生都在質疑、安頓或不能安頓之間,不論是否安頓妥當,人生觀是人價值判斷的依據,是言行舉止的指揮者。家庭是人生觀建立的第一個場域,孩子的主要照顧者
(通常是父母)是孩子人生觀芻型的形塑人,照顧者的人生觀表現於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孩子初期只能照單全收,我們看三歲小孩如何罵人,大概它的主要照顧者就是如此罵他,所以暴力傾向者往往來自暴力家庭。我以前有位學生待人存敵意,不信任人,拒絕他人的關懷與善意。後來得知,父親棄家,母親長期在外工作,她與弟弟寄養於外婆與舅舅的家族中,從小備受排擠、歧視。因而,她的人際觀是如此。家庭的人生態度、價值判斷影響人極為深遠,甚至一生無法超越、擺脫。孩子長大進入學校,開始接受老師的教育、同儕互動,逐漸受家庭之外的社會頻繁影響。至此家庭、學校、社會三者錯綜交織影響孩子,隨著年紀增長,家庭影響力漸弱,畢業後學校的影響力亦然。這其間傳播媒體、網路與書籍的潛移默化,卻是不容忽視,由幼童對異性模仿
A片的動作,可見一斑。蘇格拉底說:「未經過檢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人生觀亦當如是。人人有不同的人生觀,然而,當可用理性檢視之。以考試作弊為例,作弊成功者當下是有利的,拿到分數,有面子,可免去挨罵……等。但是,內心不安;一旦作弊成習,學習不踏實;下一次可能失風,遭記過信譽掃地……等,長遠來看,弊多於利,而偏偏人生是長遠的累積,不能只圖眼前利。
(這也是價值判斷──是否經得起理性考驗?)除了理性,人還有感性,犧牲個人小利,造大眾之福,藉理性的分析外,熱情往往是實踐者的關鍵;明知不該偷腥,但是性慾作祟,不能控制。如何平衡感性與理性,是人一輩子的功課。人生觀中對情緒管理、慾望的滿足與節制、止於至善的追求、救人濟世的熱情……等,都該有所安頓。
是故,以理性思考為基礎,時時檢驗自我,妥善安頓七情六慾,求圓融、和諧的人生觀。行文至此,大概處理了現世的安頓。但是,人終將面臨死亡,基督宗教徒以「安息主懷」安頓死後的世界;中國的佛教徒喜以「極樂世界」為往生之依歸;道教徒則到陰府接受閻王審判,陽間的善惡此時得到報應;無明確宗教信仰者,可能也相信「冥冥中當有一主宰」。中國的儒家道家在人性的安頓與天人合一,超越現世生命,能滿足人永恆的意義,都具備宗教情操的最高境界。完全沒有宗教信仰者,大概死後就腐化歸向大自然吧!宗教之於人生是否必要?見仁見智,然而,正信的宗教都主張趨善避惡、愛人惜物,能安頓身心靈,因此,我總鼓勵學生接近正信宗教。
父母如要培養孩子的人生觀,首要在於檢視自我的人生觀,提昇人生的境界,身教重於言教,孩子自然受到陶冶,不言而教。
對青年學子建構人生觀,建議如下:
一、多吸收──閱讀與聆聽
(上課、聽演講、與人對話……等)。二、多觀察──觀察社會百態與大自然。
三、多思索──用理性。
四、多體會──用感性。
五、多反省。曾子每日三省,蘇格拉底不斷檢視生命,深刻自省的確是改善過失,獲得智慧的捷徑。
以上論述即為理性思考的結果,如能行之,理性思考的能力亦在其中矣!
載於教育部「生命教育知識平台.諮詢輔導區」
http://life.edu.tw/homepage/094/subpage_c/subpage_news/guid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