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注解:八不主義

教育部長杜正勝昨天下午在部務會報中,對部內官員公開闡明他對成語的看法,「我是胡適的信徒,胡適文存中的八不主義,其中一個就是不用典、不用成語。」他說,「如果我是學務單位,就不會公布成語典。」

(2007-01-25/聯合報/A11版/話題)

【注解】

胡適是新文學運動最重要的理論奠基者。民國6年,胡適於《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這篇文章是當時文學革命運動的發難,也是文學革命運動初期的宣言書和行動綱領。

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提出。要進行文學改良,必須先從「八事」入手︰

一曰須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須講求文法。
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
五曰務去爛調套語。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講對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胡適又於《新青年》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民國7年4月)將這「八事」修正為「八不主義」:

一、不做「言之無物」的文字。

二、不做「無病呻吟」的文字。

三、不用典。

四、不用套語爛調。

五、不重對偶:?文須廢駢,詩須廢律。

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七、不摹仿古人。

八、不避俗話俗字。

胡適提倡的「八事」與「八不主義」,其精神與意義皆一貫,其中要求「言之有物」及不作「無病呻吟」是論文學的內容,其他六項則論文學的形式。新文學運動的背景,乃胡適等人見中國積弱難反,認為僵死的文學語言使國人無法閱讀,倡導「我手寫我口」,企圖以白話文普及知識,提升國力。           徐茂瑋編纂

 

此外涂釋仁於〈消滅成語,杜部長來立第一功〉一文中道:

八不之中,乍看標題可能與成語使用有關係的是「務去爛調套語」與「不用典」兩條。細看胡適的說明,所謂的「爛調套語」指的是像「寒窗」、「春閨」、「玉樓」等詞彙,這與現今大家所謂的成語並不相同。

而胡適在「不用典」的項下則是分「典」為廣狹二義,廣義的「典」不在胡適的反對範圍之中,而廣義之典的第二種正是「成語」。胡適清楚的寫著:「成語者,合字成辭,別為意義。其習見之句,通行已久,不妨用之。然今日若能另鑄『成語』,亦無不可。『舍本逐末』等皆屬此類。此非『典』也,乃日用之字耳。」(2007-01-26/聯合報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