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04月06日國文補充閱讀──閱讀之充實、喜悅與美麗

閱讀為當今許多孩子視為畏途,是教育一大缺失,閱讀之充實、喜悅與美麗,謂為人生一大享受,愛書人必欣然同意。我以為帶領孩子領略閱讀之好,是老師無可遁逃的責任。     徐茂瑋  誌

1.給寶比的六封信之一 熊在草地上拉出來的花朵

2.教科文共和國給寶比的6封信之2 你要先拿到的3樣寶物

3.《未成年事務所》閱讀的姿態這麼美

 

1.給寶比的六封信之一 熊在草地上拉出來的花朵 郝明義  (20070828)人間

在我們的就學年齡、啟蒙歲月,是最具吸收性與感受力的人生階段。讀書和行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開始孕育萌發了方向、能量。但我們也都知道,要達到獨立思考、自我主宰的目的,單靠定型化的學校體制,是不夠的。究竟要如何去「讀書」、「行路」,個人才能夠廣泛且滿足地吸收「教育、科學、文化」的涵養?本刊今起推出「教科文共和國」,邀請三位專長與生活領域互異的作家,用文學的筆觸,或直接針對「就學」,或間接旁及「啟蒙」,暢談他們在「生命急轉彎的地方」,交織出怎樣的身段、風景。──人間編者

寶比:前些日子因為感冒而不敢接近你,這一陣又忙出版界的一些公務,好久沒有跟你玩晚上的海盜船遊戲了。

所以,看著答應報紙副刊要寫的文章截稿日逼近,卻不知從何開始的時候,我想到你,卻有了答案。

副刊要求的題目和閱讀與教育有關。所以我決定寫六封信給你。你哥哥小時候,我這個不負責任的老爸疏忽而沒嚐試過的事情,希望能趁你童年的時候做個彌補。

寫出來,一方面是抒發一些感想,另一方面則是立此存證,拿掉日後對你打折的借口。

現在是二○○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早上凌晨三點十分。我開始寫第一封。

閱讀是教育的靈魂

我很同意曾志朗先生一個說法:「閱讀是教育的靈魂。」說起來雖然人人都會同意這句話,但是由於各人對「閱讀」的定義與想像不同,所以同樣一句話還是有千差百異的解讀。

我自己,最想避免的,是把「閱讀」等同於「讀書」再等同於「讀教科書與參考書」的聯想。所以近來一直在談「越讀」,也就是「越界閱讀」,以便有個區隔。這倒也不是為了說法而有說法。沒有越界,不成閱讀。這是閱讀的本質。

那你要問了,那我還是五歲啊,還沒有進小學,對我來說什麼是閱讀的越界呢?要怎麼越界呢?

不只對你,也不只對我,越界閱讀,其實都是在越三個界:閱讀興趣的越界、閱讀難度的越界、現實與夢想的越界。和你的年齡沒什麼關係。

當父親的,如何引導一個兒童走上越界閱讀之路,以及這條路可以走得有多遠,有一個極端又鮮明的例子。十九世紀英國有一個大思想家彌爾(John S. Mill),他就受他父親的影響,走了一條特殊的越讀之路。

彌爾沒有進過學校,因為他父親希望用自己的方法,使他得最高等的知識教育。於是,他三歲學希臘文,七歲讀柏拉圖的前六篇對話。八歲學拉丁文,開始讀西塞羅的演說辭,及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整個童年,他熱中於閱讀及撰寫歷史的練習。其他學習的重點,則是數學。十二歲起,開始讀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學習經院邏輯。十三歲讀完政治經濟學的全部課程。十四歲學會法文。十五歲之後,彌爾則認為在促使他智力的發展方面,寫作重於讀書。後來,他終於自己也成為代表不只一代,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上面許多人名、書名你聽不懂沒有關係,反正就是說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讀很多大人都沒讀過的書。)

嘗試走不同的路

這個例子,一直在勾引我心底的一些念頭。彌爾十五歲就完成他一生足以成一家所言所需要的各種越界閱讀之探索,固然是個極端,但是按目前台灣的學校教育制度,一個人到十八歲高中畢業,主要是各種教科書和考試參考書所填塞的容器而已的話,是否也太過極端?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是上看一百二十歲了嗎?因為壽命的大幅延長,就把我們越界閱讀之展開也如此跟著大幅延後,是否太過浪費?何況這種大幅延後,其實是因為整個教育體系種種扭曲又破碎的設計所造成的?

我一直希望找出一條起碼我自己和你,可以嚐試走的不同的路。趁你年幼,可以讓這條路的風光更有不同。

○○五年,那年你三歲,雖然事情還沒有想得很清楚,我蠢蠢欲動。但是你媽咪生病,接下來我們的生活大亂,我也就什麼也沒有做。

我浪費了什麼時間嗎?不,不,一點也沒有。

這兩年時間裡,我們因為曾經共同渡過一段最黑暗的時間,我得到了從一個更親近,但又更客觀的角度來觀察、認識你的機會。當然,以及單獨擁抱你入睡的特權──你媽咪生病前,我可沒敢奢想。

我很慶幸兩年前蠢蠢而未動。經過這段時間,我們彼此有了更多的相處,我自己也對「越讀」這件事情做了更多的思索之後,我對我們應該走一條怎樣的路,倒有了自認為比較清楚的一張地圖。

這張地圖主要分三個段落。我先從最後一個段落講起。

第三個段落,是你十三歲到十八歲,進入中學的階段。

叛逆期

所有的父母與師長都知道,這段年齡的孩子,一方面身體發育會有突變,醜小鴨變白天鵝;一方面也進入了「叛逆期」。說起來,醜小鴨變白天鵝,是反映你們身體發育的話,「叛逆期」則是反映你們心智的成長。

父母與師長,都熱切期盼子女的體格,在這時候產生近乎突變的蛻變與茁壯,莫不提供最多元也最豐富的飲食給他們吸收。然而,對待他們心智的發育,往往卻正好相反。

我們大人很容易忘記,如果閱讀就是心智的飲食的話,這時候的少年人,也正需要多元而豐富的各種閱讀飲食;如果「叛逆期」是想對社會的價值觀有自己的喊話,這時候的少年人,也正需要對人生,對世界,有自我探索的空間和機會。

所以,我總認為,應該趁著一個少年人對自己心智力量的探索產生好奇的時候,給他最開放的空間與選擇,最多最多,適時地提供他一些刺激,鼓勵他前行。

一個少年人經過這種跌跌撞撞的摸索,會逐漸明白,如果他所好奇與想像的人生是個最大的圓,那麼閱讀是許多中圓裡面,可能最大,也可能色彩最繽紛的中圓。至於學校的教科書,則是這個中圓裡面許許多多小圓中的一個而已。

被扭曲的體制

今天台灣中學教育的實況,則是在告訴少年人,最起碼在他這六年中學的時間裡,他人生最大的圓就是學校的教科書和參考。這個大圓裡面有很小的一個圓可以是他的課外閱讀。然後小圓裡又有一個更小的圓,才留給他當作對未來的好奇與想像。

即使人生的壽命可以平均一百二十歲了,我也不覺得這關鍵的六年時間,可以如此浪費,或者,被扭曲。何況這六年會牽動的後續影響,可不只另一個六年。

我想,我不會讓你進入台灣目前這種中學體制之中。

我希望你進的中學(如果要),可以讓你盡情「浪費」自己的時間於閱讀。我說「浪費」,就是不會給你設限,完全隨你興之所至的閱讀的浪費。十三歲至十八歲的你,已經邁過了第二階段「越讀」之養成,正好應該展開自己的越讀之旅。

這樣,你才會找出自己人生下一階段的入口。這個入口要透過哪一所大學的什麼科系(或根本不在大學),都應該是你十八歲之前,自己要下的決定,我沒法替你預做規劃。這是我們這張地圖上,第三個段落之後還一切空白的理由。

甚至,你會發現,地圖裡第三個段落的山水固然很多,交叉的路途也很多,但我不會給你什麼引導。這裡需要你自己去四處遊蕩、探索,必須有迷路的準備,也最好享受迷路。你可以找我來問路(如果我知道的話),但你必須承擔一個風險:你問我會得到一些,但也可能因而錯失一些──閱讀和人生一樣,有時候的迷路是必須的。

享受迷路

我們這張地圖裡,我真正會引導你,座標也較多一點的,反而是在前面的第二個小學段落,和再前面的第一個段落。

不過,放心,我絕不會像彌爾的父親那樣「瘋狂」。我不是想造就一個天才,也不是想培養一個思想家。

我只是不想看著我的孩子在進入中學,也是他人生最青春也最寶貴的時候,持續被填塞一些隨時過時的食物,然後,逐漸失去覓食的能力。所以我需要在他前面的兩個段落,還沒真正開始自己的探索之前,先有些基本的配備,以及基本的覓食能力和品味。

有了這些準備之後,你進入第三段落的「浪費」,才會是有主張的「浪費」。(「浪費」有沒有主張,差異很大。)

前幾天早上要出門時,想到好一陣子沒講故事給你聽,臨時急就章地跟你瞎掰一段故事:「嘿,我做了一個很好笑的夢!夢裡看見一隻熊,熊走到草地上大便,你猜怎麼了,牠大出一朵朵各種各色的花哩!」

你眼睛亮了一下。但沒有笑容。

「唔?怎麼了?」我有點訝異。

「我不覺得可笑。」然後,你又慢慢地說了一句:「因為我覺得很神奇。」

我希望,你看到我要打開的地圖,也有同樣的感覺。

 

2.教科文共和國給寶比的6封信之2 你要先拿到的3樣寶物 郝明義  (20071008)人間

好奇、羞恥、自律。從我的經驗裡,這就是閱讀世界所需要的三樣工具。你將來不免會玩網路遊戲。網路遊戲裡,大家都要練功,取得寶物。真實人生,更是如此。閱讀世界,是早於閱讀書籍開始的。閱讀世界,你需要先拿到這三樣寶物。

寶比:

你一年後就要上小學了。進了學校之後,你就會聽到越來越多有關「讀書」的事情。所以,在你上學之前的這第一個階段,我要做的事情,是先讓你知道「讀書」以外的閱讀。

英文裡,有一句話「Read the Word, Read the World」。意思是,「讀書,也要讀這個世界」。不久,你會讀到一位名叫沈從文的人的書。沈從文在他的自傳裡,提到他閱讀「小書」,更閱讀「大書」,「小書」指的就是書籍,「大書」指的則是這個社會。和英文那句話是同樣的意思。

的確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懂得如何閱讀書籍之前,先學會閱讀這個世界的。(這裡先聲明一下,這裡所說的「書籍」,可是包括網路上的內容噢。)

先知道怎麼「閱讀世界」

我記得當你出生後從醫院回到家裡,一天睡二十個小時,好不容易睜開眼睛時,慢慢地看著四周,看著我們的模樣。那就是你人生最初的閱讀啊。「閱讀世界」,本來就是我們人類最初,也最重要的一種能力,只不過因為後來「閱讀書籍」被過份強調,所以遭到很多人忽視。

在你進入學校之前,我希望你先知道怎麼「閱讀世界」。

「閱讀世界」和「閱讀書籍」一樣,也要有一個起點。我談談自己的經驗。

我的起點,在我的媽媽,也就是你的奶奶身上。

雖然她去世已經快四十年,但一件一件往事,都再清楚不過地刻在我的心頭。

你要問我都記得些什麼了。

我會先告訴你,我們家被子的事。被單總是雪白,有一種很乾淨的味道,蓋上去,我好愛深深地聞幾口。綢緞被面上,則是我媽媽親手刺繡,或者用機器針(我們管縫紉機的叫法)跑出來的龍鳳、山水。一張翠綠的緞面上的一朵大牡丹,我摸上去的紋路感覺都還在我手指上呢。

我還記得,快到端午節的時候,媽媽會在家裡用彩線纏一些粽子形的小荷包掛起來。然後到了端午節的早上就發現,媽媽已經趁我和妺妺還沒醒來的時候,在我們手腕上纏繞了五顏六色的彩繩。她告訴我們,這都是辟邪的。

仲秋節,她會用一個上面有各種小動物形狀的木頭模子,填出形形色色的糕餅,烘得香香酥酥。有小鳥,有小豬,我常常寧可拿來當玩具,不捨得吃一口。

我最早的故事,也是媽媽講給我聽的。有一個,是說她家鄉的表妺,被一條成精的黃鼠狼給迷住,後來大人又怎麼抓到黃鼠狼。在冬天的夜裡,聽著呼嘯的風把窗紙刮得快要破掉,媽媽講那個黃鼠狼的模樣,把我嚇得把整個頭鑽進被窩,她暖暖的懷裡。

我那時不知道,在我父親經商失敗而必須去外地工作賺錢的時候,她一個裹著小腳的中國女人,在韓國街坊鄰居之間維持、照顧我們這個家庭的難處。只是偶爾,她會帶我們去釜山港口的一個斜坡上,指著遠處蜿蜒而來的火車,說多少天以後,爸爸就要搭那輛火車回家了。

當然,我記得最深刻的,是一些寒冷的冬夜。我犯了錯,有時候她會用掃帚抽打屁股,再嚴重的情況,晚上她就會不准我進房間睡覺,在玄關的地板上罰跪。零下十度的冬夜,聽著門外呼嘯的寒風,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從閱讀自己的父母開始

你犯了什麼錯,奶奶要這樣懲罰你呢?你會問。

撒謊。或者,做錯了事而嘴硬,不認錯。除了這兩樣,她不會用上最後這道懲罰。而我總要跪到自己承認錯誤,並且說得出自己錯在哪裡,她才會拉開紙門,讓我回屋子裡。

我說這些,是告訴你,未來,你會透過友情、戀愛、旅行、挫折、困頓、得意來閱讀世界,但是在那一切都還沒發生之前,每個人要「閱讀世界」,其實都是從閱讀自己的父母開始的。(我怎麼閱讀我父親,特別寫過一篇文章,你以後會讀到,這裡就不多說了。)

所以,在你還沒有上小學之前,我要注意的,就是怎樣讓我和你媽咪兩個人,成為你感興趣閱讀的對象,提供你一些可閱讀的內容。並且,希望這些內容的本身,又可以成為你未來閱讀世界的一些基本工具。

這些內容,或者工具,是什麼?

我都已經寫在前面了。是三件事情:好奇、羞恥、自律。

閱讀這個世界,首先要保持好奇之心。好奇,是窗戶。窗戶開得越多,越大,你閱讀世界的可能也就越多。怎麼培養你的好奇?小孩子哪需要培養好奇!你們本來就事事好奇,大人只是在不斷地壓制、澆熄你們的好奇之後,又回頭為這個問題自尋煩惱。真要說我能做什麼事,我希望自己能給你的生活裡帶來多一些新的趣味與變化,就像我媽媽當初對我做的那些事一樣。

你對這個世界好奇之後,就會行動。行動,不免犯錯。所以也可以說,我們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地犯錯。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肯面對自己的錯誤。因此,我們一定要很早就有羞恥之心。

什麼是羞恥之心?羞恥之心的底限,是別人發現你的錯誤的時候,你要坦然地承認。羞恥之心的通則,是別人可以給你借口得過且過的時候,你自己不可以。羞恥之心的高標準,就是你的心底,對自己行為的「分寸」,有一套比一般人細微許多的「分寸」。(這時候,你不能不佩服,中文「分寸」所能表達的意思。)

好奇、羞恥、自律

談到「分寸」,就知道「自律」的重要了。說是要對一個五歲的小孩說「自律」,也許有人會說太早,但我不覺得。我認為的「自律」,就是自己練習把自己的行為檢查一遍,並加以調整的能力。這個能力,越早養成越好。有了「自律」的能力,當你用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就是所謂的「禮貌」;用在睡前的洗手和刷牙,就是「衛生習慣」;用在玩你最愛玩的Wii卻又可以在時間到了的時候停下來,就是我的「乖寶貝」。為了培養你的「自律」,我們會不斷地提醒你一些事情,但盡量不要硬性規定──因為那樣你就只會「應付」,而不是「自律」了。

好奇、羞恥、自律。從我的經驗裡,這就是閱讀世界所需要的三樣工具。你將來不免會玩網路遊戲。網路遊戲裡,大家都要練功,取得寶物。真實人生,更是如此。閱讀世界,是早於閱讀書籍開始的。閱讀世界,你需要先拿到這三樣寶物。

你會發現,閱讀世界和閱讀書籍,一定是相互激盪而成的。你有了這三樣寶物,懂了如何閱讀世界,不可能不懂得如何閱讀書籍。好奇之心,會驅使你去尋找書籍所可以提供的知識與線索;羞恥之心,會鼓勵你從書籍中尋找別人遭遇同樣問題時的態度與反省;自律之心,會沉澱你的混亂,協助你從書籍中參考他人如何整理自己的思想,以及思考的方法。

而閱讀世界的這三樣基本工具,最早,我是從我媽媽那裡得來的,所以我講給你聽。

最近,你常常問起生死之事。我們也談起,曾經那麼可愛的兔子嘟嘟和烏龜飯飯,目前在天堂可能的情況。

寶比,你知道嗎,其實我沒有那麼怕死去的這件事情。一方面,是因為我後面會跟你談起的宗教信仰的緣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的媽媽和爸爸。

我跟你談的這些對於我自己父母的體會,其實都是很晚很晚才出現的。像是我對我媽媽的記憶,就竟然是在她去世二十六年之後才湧回心頭。也因為我遲了這麼久的時間,才體會到他們對這個患了小兒痲痺的兒子所投下的心思和一切,所以時間越過去,我對他們的思念就越強烈。強烈到我覺得,即使我現在就離開這個人世,有諸多割捨不下,但是起碼我有一點會很欣慰的,那就是我可以再見到我的爸爸和媽媽。我想告訴他們,我有多麼想念他們。我也想跟他們說,雖然總是漏此失彼,但我曾經如何努力嘗試,不要辜負他們所教導我的。

寶比,在你的閱讀地圖的第一個階段,我想和你分享的,就是這些。

3.《未成年事務所》閱讀的姿態這麼美 張曼娟 2009-02-09/聯合副刊

閱讀是一件很深沉的事,一種很繁複的活動。只是,看起來安靜而已……

親愛的阿靖:

午後的秋日陽光,透過窗簾,溫和的照進教室,那是小學堂上課前的十分鐘,許多國小的孩子已經吃過午餐,他們進教室去,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有些在背書、有些在下棋,總會有幾個愛閱讀的孩子,聚攏在書架旁,席地而坐,垂著頭,專注的閱讀著。他們是最安靜的孩子,卻最吸引我的眼光,我覺得他們非常美麗。

看著他們的時候,我想到自己小時候,課外書那麼缺乏的年代,哪個孩子家裡有故事書,就變成眾星拱月的公主或王子,大家努力討好他們,為的是跟他們借書。沒有書可以讀的年代,那麼渴望閱讀。小學四、五年級時,每個教室都規畫出一個小小的閱讀區,由學校圖書館提供幾本書,輪流在每個班級借給學生閱讀,不管有多喜歡那本書,一、兩個禮拜之後,它都會離開。

為了節省閱讀時間,我和好朋友共讀一本書,這樣一來,就可以在故事書離開我們教室之前,把所有的故事都讀完。我們併肩坐下,將書攤展開來,平放在她右邊膝蓋與我的左邊膝蓋上,我們的視線與呼吸幾乎調成一致,配合著彼此的速度與感受,有時候她先讀完一頁,有時候我先讀完一頁,我們必須按捺住好奇,耐心等待,等著一起翻頁,一起發出驚歎或笑聲,有時是眼淚。

可能因為併肩貼靠著的關係,我特別能感受到同伴在閱讀過程中的細微變化,眼珠的轉動,氣息的頻率,情緒的起伏,彷彿我在窺探的,是她內在的靈魂,一個祕密的領地。

從那時候我就知道,閱讀是一件很深沉的事,一種很繁複的活動。只是,看起來安靜而已。

親愛的阿靖,還記得當你童年時,我們在午睡前的那些閱讀時光嗎?更小的弟弟也加入了,他其實還不識字,卻也有自己鍾愛的故事,他要求我一遍又一遍的講述,從熟悉的故事裡,我們到底可以獲得什麼呢?一條已知的路徑,通向的不再是目的地,而是路上細微的景物,那些一閃而過的剎那,我們試圖看得更清楚。

當網路愈來愈無所不在、無所不能,我總被問道:「有一天,網路會不會全面取代紙本?」或者是:「文學並沒有實用價值,我們為什麼要閱讀?」網路比較像是一種即時的傳播媒體,能夠迅速有效的帶領我們抵達目的地,卻無法令我們一遍又一遍的觀看那些細微的景物,紙本的優越性,就在這裡。打開一本書,嗅聞它的氣味、觸摸它的質感,真正懂得欣賞的人,會像品味紅酒或是鑑賞珍貴皮革那樣的,感受一本書。至於文學有沒有實用價值,就看你怎麼看待靈魂了。文學的閱讀與一切藝術活動一樣,都屬於無形的、內在的、靈魂的層次,它不同於有形的、外在的、專業的這個層次,卻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在專業能力上有很好的表現,卻始終感覺空虛、煩躁、不快樂;有些人或許在生活上表現平庸,卻擁有平靜、知足、感激與喜樂。受到滋養的靈魂,才會有快樂的人生。而我相信,閱讀是一種豐厚的滋養。

我的眼光時時搜尋著閱讀的人,書店或圖書館;車站或河邊;咖啡館或高山上,那微微俯就的姿態,專注的神情,謙遜而優雅,看似靜默,卻蓄積無比的爆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