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12月22日國文補充閱讀──愛情是什麼?

大學生飛撞前女友 再回頭活活輾死」、「高二女生 為情傷跳樓身亡」,驚悚駭人的情殺、自殺,一再重複的悲劇,愛情是什麼?得不到愛怎麼辦?當愛的感覺不再,要如何分手?失戀、失婚當如何看待?如何走出陰霾?這週先從「愛情是什麼?」思索之。 徐茂瑋

曾昭旭教授的文章請上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wlyeh01  參閱

 

1.【愛情是什麼東西】:第一問 人們對愛情為什麼又期待又怕受傷害? 曾昭旭

2.【愛情是什麼東西】2 嫉妒是因為我愛你嗎? 95.7.22 曾昭旭

3.愛與寬恕   羅秉祥著 摘自《黑白分明—─基督教倫理縱橫談》 宣道出版

 

徐志摩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席慕蓉《無怨的青春.引子》

在年輕的時候,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請你,請你一定要溫柔地對待他。

不管你們相愛的時間有多長或多短,若你們能始終溫柔地相待,那?,所有的時刻都將是一種無瑕的美麗。

若不得不分離,也要好好地說聲再見,也要在心裏存著感謝,感謝他給了你一份記憶。

長大了以後,你才會知道,在驀然回首的?那,沒有怨恨的青春才會了無遺憾,如山岡上那輪靜靜的滿月。

 

1.【愛情是什麼東西】:第一問 人們對愛情為什麼又期待又怕受傷害? 曾昭旭 95.7.

想談戀愛的人最通常的心理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為什麼會有這種矛盾的心理?這立刻觸及戀愛活動的詭譎本質,值得我們好好探討。

且先試問:戀愛中人到底在期待什麼?(戀愛的意義在那裡?)他們又在害怕什麼?(戀愛的傷害到底來自何方?)

⊙戀愛令生命釋放湧現無限可能

戀愛給人最高的嚮往、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因此獲得開放、自由與圓滿。所謂開放,就是生命的禁制被打破、撤銷,由此獲得一種自由舒暢之感。所謂圓滿,就是基於自由,能和另一個生命完全合一,所謂心心相印、兩位一體、水乳交融。這種一體感,就是生命存在的圓滿形式,也是自由的充分呈現。
而事實上也是如此:戀愛的刺激的確會使人的生命瞬間打開。所以陷入戀愛的人才會熱情洋溢、感覺敏銳、氣機流動、臉上發光,像是一下子就年輕了十歲。無它,生命因戀愛的刺激被釋放出來罷了!生命於是忽然有了無限的可能,當然尤其是企及圓滿的可能,這具有無限可能、容許人無限想像的存在狀態,就稱為自由。
⊙但戀愛也讓生命暴露活化種種病毒

但,正因為開放自由,戀愛也為生命帶來了甚至足以致命的危機,那就是生命的裸露、暴露,失控、失序。原來自由即意味著不安全,而過去的安全卻源自生命受到程度不等的外力制約。所以當生命的保護框框被打破,生命也就暴露於危險之中。原來生命力的奔放與宣洩,也可能意味著存在格局的崩潰與毀滅。

那麼是自由必然帶來崩解嗎?當然不是。然則導致毀滅的危險因子在那裡?原來帶來傷害的並不是自由,而是因自由開放而一併被釋放出來的生命雜質,如自私、懷疑、憂慮、恐懼、怨恨、嫉妒、攻擊、防衛、佔有、逃避、說謊、欺騙等等。就如同潘朵拉的盒子,一旦打開,固然帶來珍貴的希望,可也同時釋放出許多生命病毒。這些病毒,其實就是長期以來生命受傷未癒所殘留下來的心理陰影與防衛機制。它們的每一度發作或者活化,都可能導致行為的偏差,也帶來生命再次受傷的危險;所以人通常要靠接受一套強固的社會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言行、馴化自己的思維,才能壓抑蠢動,保障安全。但也因此不免感到程度不等的苦悶與不自由了!當這苦悶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有要求宣洩的壓力與生命決堤的危險。所以健全的社會體制也會為人民設計出種種程度不等的宣洩孔道,以為保障生命健康的安全閥,如各種娛樂、運動,乃至集體大型的嘉年華會、世界杯足球賽等。

⊙愛情是治癒生命痼疾的靈藥

不過這些宣洩孔道基本上只是症狀緩解,所以是治標不治本的。真要治癒這些陳年傷病,就要正視它們的存在(而不只是移情於娛樂運動),把它們暴露出來攤在陽光下加以徹底治療與清除。而真具有徹底消毒能力的陽光是什麼呢?就是愛,就是真誠、純潔、無私而且力量充沛的愛!而這樣純潔的愛的最標準形式就是愛情!

我們因此明白為什麼陷入戀愛中的人會同時釋放出種種生命病毒,這不只是因為社會制約的框框被打破(那比較像是青少年的叛逆),更是因為戀人們對愛情生活抱有一種奇特的寄望,就是寄望這純淨偉大的愛情力量,能成為治療他生命痼疾的靈藥。遂忍不住在他深愛且深深信賴的情人面前釋放出他壓抑已久的非理性行為了!

據說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五歲的任性小孩,這小孩平時隱藏在重重社會化的假面之下,也就是說人假裝大人,以符合社會期望以換取社會接納;但當社會禁制被打破,人就會露出這五歲的原形。所以,也難怪許多人當陷入戀愛,真的會變得天真可也任性幼稚。

但問題在:他情人的愛果真是純潔、無私而且恆久可信的嗎?這在理論上應該是的,在主觀情感上也希望他是的,但在客觀事實上卻未必是。這於是構成情人心中的最大憂懼,那就是:你原來並不真的愛我!所謂「我把君心當明月,那知明月照溝渠!」或者:情人的愛原來那麼有心無力,經不起考驗,那曾經海誓山盟的,如今總成空!

⊙好好修愛情功課

試問:情人的心是因何生變的?除了人心本質自由所以涵蘊變化這根本原因;落在現實機緣上,常常是因遇見了情人生命中的幽暗無法通過,所以才落荒而逃的。原來要通到兩位一體的圓滿境界的途程並不平順,十分崎嶇;情人們要通得過歷程中種種考驗,才真品嚐得到愛情的甜美果實。人也要藉著愛情純潔偉大的洗滌力量去一一濾除生命的病毒、校正生命的扭曲、照亮生命的幽暗,才真能在愛情的樂土相會。所以,人不能只對愛情懷抱著浪漫的期待,也要勉勵自己認真做好愛情的功課,好有力量在愛情路上無畏前行。然後,情人們才能在實踐地破解愛情的重重疑惑之後,獲得經營愛情生活的智慧與力量,並且在本質上撤消了愛情加諸人的可能傷害。

原來,愛情是可以只有期待而不會受傷害的。原來真愛永不傷人,傷人的都不是真愛。所以,如何釐清愛情路上的種種是非真假,遂成為情人們必修的功課。

數十年來,我既然以關懷愛情、研究愛情、實踐愛情為終生志業,又眼看世上如許多人為情所困,為情所苦,因此希望藉此專欄,每兩週一次,以答問的方式,試為讀者解惑。而今天開筆第一問,其實就已碰觸到愛情的最深奧秘了! §

 

2.【愛情是什麼東西】2 嫉妒是因為我愛你嗎? 95.7.22 曾昭旭

不久前,台北某名校的一位男同學,因感情緣故將他的女友,也就是另一名校的女學生,殺成重傷,一時間震驚了整個社會。

我所以有意點名某名校,並非對所謂名校心存成見;剛好相反,是想點出社會上一般人對名校的成見:以為名校的好學生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所以才令社會震驚)卻不知所謂名校,只是知識教育的名校,至於生命教育、感情教育、人格教育,其實和其他學生並無兩樣。

我一位在中學任教的學生因此設計了問卷調查全班同學對此事的看法,其中一題是:「你認為那男生是愛他女朋友的嗎?如果是,為什麼?如果不是,為什麼?」並讓全班同學分組討論後提出報告。結果是除了一組,全認為那是愛,而且所以會導致這樣的重傷害是因為愛她太深。

我覺得這才是該讓全社會(尤其是老師父母們)震驚的答案,因為我們的孩子竟然對孰為真愛孰為假愛,如此蒙昧無知、積非成是!

但其實何止孩子,我們社會上的大人們又有幾人分辨得清楚呢?例如嫉妒,一般人不都是振振有詞地說是因為愛你才嫉妒的嗎?遂由此引申,到不許情人和別的異性說話、任意管束情人的行動、凡事都要過問干涉,乃至打也是情、罵也是愛,一切的暴力遂都在愛的名義下被合理化了!

其實這全是分不清真愛假愛所導致的謬誤。我們因此必須嚴正宣示:嫉妒雖常常是由愛所誘發,但本質上卻是由愛變質而來。所以當愛一旦變質為嫉妒(乃至其它的自私行為),便百分之百不是愛而只是自私了!
在此,一個很關鍵的轉折在於「誘發」與「變質」。是什麼誘發了什麼?以致造成愛的變質?

這就要回顧我們上一次所說:愛情的巨大衝撞,固然啟發了人心中對人我相融為一體的理想嚮往,但也會釋放出生命中長久積存的陰暗雜質。所以,的確是動人的愛情經驗誘發了人的自私嫉妒。

但如前文所說,陷入戀愛中的人所以會忍不住釋放出他生命底層的病毒,原是寄望這可愛可信的情人,秉持偉大的愛情力量,去幫助他滌除病毒,而不是反而陷溺在這些自私妒忌等等負面情緒之中,逕以為這就是愛。換言之,當人因著戀愛而忍不住去嫉妒的時候,一定要即時做兩點釐清:其一是當人在嫉妒情緒中之時,是沒有能力去愛人的,他此刻的身份只是個「求愛者」而並非「施愛者」。

其二,則是對方在此刻該給予的愛,並不是兩情相悅、言笑晏晏的愛情之愛或美學之愛,而是幫助他滌清生命雜質、讓生命從自私中恢復健康與愛的友誼之愛或道德之愛,也就是所謂「愛之以德」。乃因為只有幫他越過了這愛情路上的障礙、回應了老天對情人的考驗,情人們才能享受到愛情的甜美之故。

所以,情人們若不能即時弄清楚在愛情生活中為什麼會出現自私、懷疑、恐懼、怨恨、嫉妒乃至暴力傷害等等情狀,以儘可能求其超越與消除;反而順著它們的發生機緣而說它們是愛情無可避免的副產品,而接受、容忍了它們,那就真是顛倒誤謬之極,也侮辱愛情之極了!

原來在愛情生活中,自私、嫉妒與暴力的存在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它們唯一的意義是提供它們的存在以待情人們去消滅,也就是讓情人們藉跨越了這些障礙以證明他們的愛情為真!亦即:它們的存在不具備價值,它們的不存在反而能提供創造意義的機會。

原來愛情會打開情人生命的兩扇門,其一是圓滿境界之門,其二是生命重整之門。但只有做好了生命重整的功課,才能品嚐到愛情甜美的果實——而這才能算是愛情生活;至於自私嫉妒、暴力傷害,就別玷辱了愛情之名了罷! §

 

3.愛與寬恕   羅秉祥著 摘自《黑白分明—─基督教倫理縱橫談》 宣道出版

徐茂瑋按:羅教授所討論的雖是基督宗教的愛與寬恕,但是倫理的判斷可以是無關乎宗教,如其倫理判斷合乎真,不論是基督徒、佛教徒、伊斯蘭教徒都能接受,如不合於真,必為眾人唾棄。是故,研讀本教材時請放下宗教的立場,單純由是非曲直,就理論理來判定其高下。

本文並不準備討論「為甚麼要寬恕?」如何去寬恕?」這些問題。筆者只希望指出:在所有情形之下,愛必定會寬恕;但在某些情形之下,只是寬恕了事卻不一定就是愛。真正的愛,一方面必定寬恕,另一方面必定不姑息惡人,不縱容罪惡。

一、愛必定寬恕

(一)何謂愛?

在筆者個人的研究中,發覺聖經中所講的愛包括四個主要元素,茲略述如下:

1.不管對方有甚麼優缺點或功過,愛都會肯定對方的價值,珍惜重視他。主耶穌說天父「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五45)。保羅也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五8)。所以主耶穌也叮嚀我們要愛仇敵,因為在神眼中,神還是視我們的仇敵為珍貴;去愛一個不值得我們愛的人,就是去肯定他的價值。

2.愛既青定對方的慣值,把對方視為珍貴,就必把對方的意願視為自己的意願,關心對方的福祉,積極為對方謀幸福。神對待我們也如此,關心我們身、心、靈的需要。

3.愛不但願意為對方謀福利,而且也願意與對方建立一親密融洽的關係,與對方交住,建立惑情,發展情誼。只願捐錢給窮人,但不願接觸他們,不想與他們為友,這只是可憐他們,而不是愛他們。在舊約中,神與以色列立約,目的乃是要作他們的神,而以色列要作祂的子民,這是一種融洽關係。在新約中,神透過耶穌基督要使神人和好,就是要恢復破碎了的關係。

4.為了要達到以上三個目標,愛往往會帶來犧牲,願意付代價,甘願蒙損失、受傷害。很明顯的,耶穌基督對人的愛正是這種犧牲的愛。

(二)何謂寬恕?

假如有人做了對不起你的事,傷害了你的肉體、心靈、名聲等,而你要竟恕對方,必須要作四件事:

1.不再懷恨在心。

2.不圖報復。不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3.不謀賠償,不要求補償。

4.既往不咎。不再耿耿於懷,不念舊惡。

(三)何以愛必定寬恕?

1.愛與恨是相反的,在愛中一定沒有恨。「愛恨交集」不是聖經中的愛。

2.愛是不問對方功過而肯定對方的價值,所以連敵人也要愛。但寬恕是愛敵人的一個重要元素,愛敵而不恕敵是自相矛盾的。要愛就一定要愛敵,要愛敵就一定要恕敵。

3.愛既為對方謀幸福,便不會報復,因為在報復時,我們是蓄意傷害對方。

4.愛甘願犧牲、受損失,所以不會堅持要對方賠償。

5.愛既要與對方建立一親密融洽的關係,必定既往不咎,才能化敵為友。

二、只有寬恕不一定就是愛

雖然在任何情形之下,愛必定寬恕,但在某些情形之下,光是寬恕,並不一定就是愛。因為只是寬恕,有時會導致姑息作用,縱容罪惡。試想想以下五種不同的情形:

(一)家庭

假如你的丈夫有外遇,或偶而尋歡買笑,你雖然很傷心,但卻容忍他,不抱怨,不抗議,只在心中默默愛他,寬恕他;這豈不是寵壞他,容讓他在罪中墮落?

(二)職業

假如你的僱主對你的待遇很不合理,極盡刻薄剝削之能事,你卻忍氣吞聲,不採取任何行動,寬恕了他;這豈不是對他的惡行起鼓勵作用,使他不知改過?他會否因而得寸進尺?

(三)教會

倘若你教會的牧師在操守上有過失,因女色或金錢而鬧出醜聞,教會弟兄姊妹卻在愛中包容和寬恕,在極短時間內把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讓這牧師繼續在原教會牧會;這是否會讓別人惑到教會失去原則?是否會讓非基督徒覺得教會默許這牧師的所作所為?嚴以責教外人,卻寬以待「自己友」?

(四)社會

倘若你遇劫而不報警,甚至當該匪徒被捕後,你也拒絕出庭作證,因為你寬恕了他,不想他因刑罰而受苦;這豈不是促使罪犯肆無忌憚,在社會中橫行無忌?

(五)國際關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納粹軍兵屠殺猶太人,日本軍兵屠殺中國人。你若是當時的猶太人或中國人,卻本著寬恕的精神,逆來順受,不予還擊;這豈不是助長這些野心分子的氣焰,使他們更放肆猖狂,為所欲為?

在以上五種情形中,只知寬恕,而不採取其他行動,只是「愚恕」(相當於以前在中國的「愚忠」「愚孝」),是盲目的行動。這不但沒有真正愛對方,反而會姑息惡人,縱容罪惡。

三、愛而不縱容的寬恕

寬恕之所以會流於縱容,其癥結及解決方法有二:

1.寬恕本身並不是目的,寬恕之目的乃是希望與對方和好如初,化敵為友,建立復和的關係。雖然寬恕是無條件的,是單方面的,復和卻是雙方面的,是有條件的(雙方皆願意才行)。所以假若對方毫無悔意,執迷不悟,你雖然仍可寬恕他,但復和卻不成功。在這種情形下,除了寬恕之外,還需要採取其他行動,使他醒悟過來;否則不但你自己,連對方及其他人都會繼續受害。這絕對不是愛。

且以上述家庭的例子來說。假若你的丈失繼續在外拈花惹草,撇開你們夫妻關係這方面不談,這種行為對你丈失的道德人格也有損。他若執迷不悟,而你只是遷就他,默默寬恕他,這是寵壞他,害他,而不是愛他。所以儘管表面上看來你是唯一的受害者,卻不該想自己吃一點虧便算了。你應該阻止他,糾正他;光寬恕他還不夠,必須為他著想,幫助他脫離罪惡。愛必寬恕,但愛必不姑息惡者,不縱容惡事。

以上述職業、教會、社會、國際關係四例子來說,除你以外,很可能還有其他受害者(你的同事、教會弟兄姊妹、社會中其他居民」、你的同胞)。既是這樣,就更不能姑息,因為對方若執迷不悟,勢必使更多人受害,所以基督徒應該挺身而出,抗拒罪惡,爭取正義,這才是愛。由於寬恕與伸張正義同時進行,一方面疾惡如讎,一方面愛罪人、寬恕惡人,所以帶來的改革一定不會玩弄人類仇恨的心理,這與以鼓吹階級仇恨為手段的社會改革運動大相逕庭。

2.在某些特別的情形下,儘管對方真誠表示悔意,但因茲事體大,若草率寬恕了他,而不採取任何懲戒行動,並迅速把整件事淡忘,也會引起姑息及縱容的後果。

以上述教會一例來說,牧師是教會的帶領者,是眾信徒的榜樣,他若犯姦淫或斂財,理當罪加幾等。他若利用牧者職分而犯罪,更是出賣了弟兄姊妹對他的信任,不但教會蒙羞,更使信心軟弱及不信的人輕視或譏笑牧師這神聖職分。所以儘管他當眾認罪悔改,教會若只是草草寬恕了事,而不予以暫時停職停薪或其他紀律懲戒,難免會給外人—種姑息的感覺。

以上述社會一例子來說,社會若要安定,刑法是不可缺的一環。透過執行刑法,可收罰惡、阻嚇、教育三種作用。但刑法若要收效,必須大公無私,賞罰分明。就算犯罪者真誠悔過,他還必須受法律的制裁,否則所有罪犯都會假裝後悔,企圖免受刑罰,而在釋放後,又再作奸犯科,這豈不是縱容罪惡嗎?(罪案受害者自己固然有權利去寬恕那傷害他的罪犯,如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親自到監獄中去寬恕那個嘗試行刺他的人;但站在法律的立場,處罰犯人與否斷不能建立於犯人後悔與否這基礎上。)

以上述國際關係一例子來說,—個國家侵略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屠殺另一個民族,已不是受害者個人的悲劇,而是全人類的慘劇。所以儘管該野心國家或民族已有悔意,但為了防範歷史重演,為了避免任何國家氏族再遭浩劫,我們不應把這些歷史事件輕易淡忘。這些血淚史要寫在歷史書上,以給世人警惕(緊記歷史的教訓,並不表示懷恨在心)。假若我們很快便把這些浩劫忘得一乾二淨,是變相的縱容罪惡。再者,假若這兩個國家或民族巳重修舊好,我們還須去逮捕在逃亡中惡名昭彰的戰爭犯,使他們受國際法律制裁,不可姑息。

四、結語

在愛中,寬恕是不會單獨出現的。它要就是與悔改互相配合,使雙方和好如初;要不然(若沒有悔改),除了寬恕外,愛會帶來某些制約及糾正行動,使牽涉在內的人不再受害下去。在某些茲事體大的特殊情形中,除了悔過及寬恕外,愛還

會採取某些制裁行動,及促使雙方緊記歷史的教訓。這樣的寬恕,才是不姑息、不縱容的寬恕,是愛全面表達的寬恕。

整部聖經都讓我們看到,神並不只是一位寬恕的神,也是一位懲戒的神;祂不單是慈愛憐憫的神,也是公義的神。我們都很熟悉馬太福音十八章二十一至三十五節,主耶穌教訓彼得寬恕人七十個七次這段經文,但我們不可忽略就在這段經文之前(太一八1520),主耶穌也教訓門徒,若有弟兄姊妹犯罪而執迷不悟,拒絕悔改,他必定要受教會的制裁(參路一七3)。可見主耶穌也認為,在無限量的寬恕中,還是不可以姑息罪人,縱容罪惡。

愛必定寬恕,因為愛「不計算人的惡」(林前一三5);但愛必不姑息,必不縱容,因為愛「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林前一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