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1112日補充閱讀──未獲重用不抱怨 林書豪發文:享受擁有的

懷才不遇是常聽到的喟嘆,不得志、不順遂似乎亦常為我們生活的寫照,林書豪、林子偉有宗教信仰的支持,能不抱怨,依然享受比賽。我則服膺孔子的人生哲學,把自己準備好,機會來時全力以赴,但絕不可行險以僥倖。此外,王盈勛教授兩篇文章,啟發我如何準備好以面對未來。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

子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中庸》

注:依然盡忠職守,樂天知命,等待發揮的時機。

 

1.NBA/未獲重用不抱怨 林書豪發文:享受擁有的   2018-11-09 08:10聯合報 記者毛琬婷╱即時報導

2.方祖涵/用榮耀分享的信仰  2017-07-14聯合報

3.MLB》林子偉好表現受肯定 美作家點出明年定位  自由時報 2018/11/09

4.方祖涵/貧賤人生的網球夢   2018-09-15聯合報

5.沒讀書的阿嬤教孩子翻轉命運  2018-02-04聯合報 李凡/資深教育工作者(南投市) 

6.指考成績不好不壞的中等生,才是改變未來台灣社會的主力    作者 王盈勛2015-07-20  摘自獨立評論@天下

7.王盈勛:一個應該改變世界的年輕人,我們卻要他去找份工作?  2015-04-13摘自獨立評論@天下

 

1.NBA/未獲重用不抱怨 林書豪發文:享受擁有的   2018-11-09 08:10聯合報 記者毛琬婷╱即時報導

上個賽季的開幕戰林書豪不慎弄傷右膝肌腱,導致整個球季報銷,如今林書豪健康重返球場,卻連續11場比賽未獲先發,加上關鍵時刻總被冰封板凳上,不過林書豪還是正面看待,並在IG發文鼓勵自己,「不要抱怨你所失去的,也不要侷限自己在所處的環境。」

上個賽季報銷後,林書豪無緣在籃網嶄露頭角,今年夏季被籃網交易到老鷹。不過恰巧正逢老鷹重建期,球隊選擇將重心放在超級新秀楊恩(Trae Young)身上,不僅壓縮林書豪上場時間,甚至在關鍵時刻也被冰封板凳。

本季林書豪雖健康重返球場,但至今11場出賽均從板凳出發,平均上場時間更縮短為16.5分鐘,扣掉上次報銷球季,創下他新人年來新低,不過林書豪還是把握機會表現,平均每場奪8.9分、1.6籃板、2.5助攻。

近日林書豪在IG貼出自己開心熱身照,並留言鼓勵自己,「快樂在基督教中本來就不是來自於環境的滿足感。盡情享受你所擁有的東西,不要抱怨你所失去的,也不要侷限自己在所處的環境。」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JOY is a contentment in Christ that isn’t circumstance-based!! Relish what you have rather than resent what you’re missing...live above your circumstances! #faithfirst #gratitudeisanattitude

Jeremy Lin 林書豪(@jlin7)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8 11月 月 8 日 上午 7:17 張貼            §§            回頁首

 

2.方祖涵/用榮耀分享的信仰  2017-07-14聯合報

三月的最後一天,也就是大聯盟開季前兩天,替「翊起運動」的媒體朋友到球場看了林子偉。不在正式名單裡的他臨時被紅襪找去支援春訓,當時台灣在美國跑春訓的體育專業媒體只有「翊起運動」,不過這群努力耕耘的女生在佛羅里達分身乏術,加上幾天前她們已經替林子偉做好專訪,這場紅襪對國民的表演賽就找我們代班了。

那天下了很大的雨,看著天空密布的烏雲,還有不樂觀的氣象預報,心裡其實很替林子偉覺得可惜。在小聯盟這麼多年的他,早就掉出大多數球迷與媒體關注的範圍。今年是他的生涯關鍵年,開季還在2A,已經連續兩個球季打擊率都只有兩成出頭,在國民隊的比賽雖然只是表演賽,至少是在大聯盟球場舉行…誰也不知道如果錯過這次,他還會不會有踏上大聯盟球場的機會。

結果比賽真的取消了,於是,我跟這位台灣史上最高簽約金的野手聊了很久。或許是因為林子偉十八歲就隻身到美國,遭遇過夠多的挑戰與挫折,他說起話來緩慢而平靜,雖然臉孔看來帶點稚氣,卻掩不住眼神裡的成熟。

對話裡,沒有人提起今年可能是他最後一年的機會,不過我們彼此都心知肚明。在小聯盟試了這麼久,2A打擊率只有兩成的野手,距離被球隊放棄,比升上大聯盟近很多,他卻一點都不焦慮,也不著急。「以前在球場上會想很多,現在不會了,反正就是享受比賽,把一切交給上帝」,他說。那天,我們盯著天空不斷滴下的雨,從運動、生活,聊到風景,對我來說,印象最深的,卻是這段話。

我不是教徒,可是看著林子偉開季以來在小聯盟判若兩人的成績,以及這段日子在大聯盟的驚奇旅程,體會到基督教信仰在他身上帶來冷靜與謙卑,除了替他高興,更覺得非常感動。當媒體再度把眼光放到林子偉身上,問他為什麼有這麼厲害的表現,答案跟幾個月前只有我跟妻子在場那天聽到的,還是一模一樣─「讓自己享受比賽,把一切交給上帝」。

職業選手生涯處處是危機也是轉折,比賽中電光火石的瞬間沒有太多犯錯空間,任何能夠幫助心情平靜的力量,都是很寶貴的。前陣子收到出版社寄來的史蒂芬.柯瑞傳記,書裡由金州勇士隨隊記者刻劃出的神射手,信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篇章。他的成長、婚姻、面對質疑與挫折時的勇氣,還有球場外的謙遜個性,都跟虔誠宗教信仰有關係。類似經歷,在林書豪身上也可以看見。

信眾自身從信仰得到的快樂與平靜,是最能帶來真實感動的軟實力。少數宗教狂熱者卻專注於燒毀眼中異端的威脅,或是憑己意揣測經文干涉別人幸福,結果只是徒增社會的歧見。相反地,像林子偉一樣,在奮鬥後把榮耀先歸功給上帝,如此的見證,才是分享信仰最有人性,也最有正面意義的途徑,不是嗎?(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回頁首

 

3.MLB》林子偉好表現受肯定 美作家點出明年定位  自由時報 2018/11/09

〔體育中心/綜合報導〕權威棒球媒體《棒球美國》今天公佈紅襪隊10大新秀閒聊,波士頓環球報寫手Alex Speier在回答一個問題時談到林子偉,他認為林子偉今年整年的表現值得肯定。

Alex Speier在閒聊中,挑選到一則關於林子偉的問題,該問題指出,紅襪隊與努涅斯(Eduardo Nunez)執行下賽季的選擇權,紅襪未來是否有可能會吃掉合約,將位置出清給林子偉?該提問者覺得林子偉去年在小聯盟好像已經開竅了,認為林子偉有不錯的能力,能成為紅襪未來的工具人。

Alex Speier指出,林子偉今年的表現很好,但因為工具人霍特(Brock Holt)已經繳出能夠穩定待在大聯盟的表現,因此同樣是工具人的林子偉地位相對尷尬,因此明年可能會在大小聯盟上上下下。此外由於努涅茲是右打而林子偉是左打,因此兩人並非重疊的板凳選擇。

林子偉今年在大聯盟出賽37場,擊出16支安打,1支全壘打,打擊率246,上壘率329、長打率0.415,攻擊指數0.744,是紅襪板凳當中值得令人信賴的守備活棋。   §§               回頁首

 

4.方祖涵/貧賤人生的網球夢   2018-09-15聯合報 方祖涵

曼索爾.布拉米從小就想當網球選手,不過這個願望對出身貧賤的伊朗孩子來說,一點都不容易。在父親終於買網球拍給他以前,他幾乎拿過所有圓型工具練習,包括家裡的平底鍋。而那隻得來不易的球拍也是命運多舛,布拉米對它愛不釋手,滿心歡喜帶到正式球場,結果還來不及好好施展一番,就被守衛抓個正著。

「高尚的網球場不是給賤民遊樂的地方」,小小的布拉米被守衛高舉起來再用力摔到地上。「求求你們,千萬不要弄壞我的球拍」,他哭著說。不過向正折磨自己的惡人拜託當然什麼用都沒有,他們把球拍用腳踩成碎片,跟他全身上下的骨頭沒有兩樣。

隨著伊朗王室政權逐漸開放,布拉米終於憑藉天賦與努力,得到在青年國家隊練習的機會。然而旋即發生什葉派革命卻又改變了一切,所有西方風氣全被趕出這個傳統的國度,崇尚現代化的人變成整肅的對象,網球選手也不例外…

八月份HBO頻道的「真實體育」節目,說了曼索爾.布拉米的故事。不管在哪裡,不管是哪個年代,也不管社會朝哪個方向改變,為虎作倀的卑劣打手總是存在,只是有不同的藉口與不同的顏色而已。

很幸運地,布拉米的人生卻沒有因此變得悲傷。

他逃到法國,因為沒錢的緣故,曾經睡在法網羅蘭.加洛斯球場的板凳上。就算終於進入巡迴賽,成為職業網球最老的菜鳥,又從外卡打進法網公開賽,他的心情還是忐忑不安,害怕會因非法移民身份被逮捕遣返。不過,就在同一段時間裡,他發現自己的特長:那些亂七八糟的非正規訓練,還有為了以賭注謀生養成的奇怪本事,像是抝著手在背後擊球之類的,雖然不見得對贏球有幫助,卻總是讓觀眾看得開心無比。

中年的布拉米在正式比賽用盡各種花招,諸如跨下擊球跟假動作發球等等,被他惹怒的對手還算不少。「火爆小子」馬克安諾曾經對他大聲咒罵,還要雙打搭擋佛萊明直接瞄準他的身體殺球,沒想到被打到的布拉米轉過身來,竟然還稱讚他們這球打得真好。

有人說布拉米是球場上的魔術師,有人說他是球場上的小丑,這些稱謂都是對他的尊敬。從平底鍋開始的網球人生,讓他對得來不易的一切更為珍惜。布拉米現在的網球夢是把歡笑帶給觀眾,在退休球員的巡迴賽裡,六十幾歲的他幾乎比任何有世界排名的球星更受歡迎,昔日敵人馬克安諾也變成好朋友,談起布拉米總是帶著佩服的語氣。

曼索爾.布拉米從來沒有贏過大滿貫,連巡迴賽冠軍都沒有。可是,「對我來說,能夠贏得觀眾的心,就是勝利」,他說。花甲年紀的布拉米在球場總是一幅笑臉,不管是溫布敦,或是在克羅埃西亞的表演賽,只要有網球場的地方,就是他的歡樂舞台。藉著手上的球拍,布拉米不僅贏得觀眾的心,更贏得快樂與尊敬。(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                回頁首

 

5.沒讀書的阿嬤教孩子翻轉命運  2018-02-04聯合報 李凡/資深教育工作者(南投市)

一個孩子剛結束實習約我吃飯,說起實習的事,臉上盡是喜悅驕傲,「這是做老師最大的收穫。」說完時他卻深深嘆口氣,說新課綱題目很生活化很靈活,卻不適合弱勢學生。

他提到在鄉下生長,與大自然昆蟲相處,很多蟲類都抓過玩過,他應該比都市小孩都知道;但實際不然,都市小孩或許沒抓過,但他們參加科學營,老師會分析教導有關昆蟲的各種知識,但生長在鄉下孩子卻沒有人教導,只會說這個蟲我抓過,那個蟲我看過。

「校長,未來的教育對經濟弱勢文化弱勢的孩子很不利!」他表達了憂心。

「我不喜歡用弱勢來看待學生,當老師如此看待時,心裡是同情可憐,還是放低標準不要求?」他聽了瞪大了眼,我繼續說:「每個人都有弱勢,也有優勢,也許你看到他經濟弱勢,我卻看到他吃苦耐勞學習優勢,把弱勢轉為優勢,才有翻轉可能」,我說以前初派到他就讀學校,大家都說這校學生家庭社經背景很弱勢,但我鼓勵孩子,為自己爭一口氣,持續努力,一定可以有美好未來。我提及他同屆的一個孩子,在國中接觸到管樂,才發覺自己的音樂傾向,後來讀了音樂系,「她可是一般人說的經濟弱勢孩子呀!」他聽了高興說,那個同學在小學教書。

「你瞧!你不也是來自隔代教養的家庭,但你多優秀呀!」他聽到我的讚美,靦腆的笑了;他說這年來擔任一個基金會的研究對象,基金會想要藉由訪談經濟弱勢文化不利卻成功的孩子,找出翻轉成功條件來鼓勵其他人。

「從我三歲有記憶的事情開始訪談,一次次一遍遍的搜尋記憶,我終於知道主要因素在我的阿嬤,她沒受過啥教育,但她教導我做人,是支撐我努力向上的力量」;我呼應說,我也來自偏鄉,母親是文盲,但她用身教讓我學到做人道理,我們兄弟姊妹能成功翻轉命運,是因為我們在刻苦環境下,不得不全力拚搏。

我告訴他:「政府應製造並給孩子翻轉機會,但教育應負有提攜孩子翻轉的使命感」,他點頭說,決定回偏鄉服務,要努力找出孩子們的機會點和優勢條件。

那晚打電話和前同事分享孩子的話,「他的阿嬤若知道一定很驕傲」,同事問我:「阿凡,現在教育的優勢在哪裡?台灣的優勢在哪裡?那孩子有阿嬤耳提面命,你們有母親身教,但沒有長輩提點也就罷;若是來個不肖長輩,教壞囝仔大小,怎麼辦?」

以前我在處理孩子行為問題時,發現許多來自父母的不良教育。「還好有典範可學習,還好有你們這樣認真的老師呀!」我說完,同事嘆口氣,電話中聽不出是高興或是悲涼!             §§                 回頁首

 

6.指考成績不好不壞的中等生,才是改變未來台灣社會的主力    作者 王盈勛2015-07-20  摘自獨立評論@天下

指考成績公布了,照慣例,媒體又忙著報導,哪些學子考了滿分,哪些高中生即將成為台大醫科新鮮人。至於已經考上台大的,他們也不忘弄個領導學程,很有自信的宣稱,他們當中的一部份人,將成為台灣未來重要的領導人。

誰能說不是呢?成績最好的學生進最好的學校,進社會以後,就期望值而言,應該也會有最好的工作表現,一切似乎理所當然。

但在我們這個時代,人生的勝利組,以及能對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工作者,真的是靠把這「一切最好的」元素組合起來的嗎?

今天我要談的,倒不是什麼二流學校也可能出一流人才(這不是廢話嘛),或是在學表現未必跟畢業後的成就成正比(另一個廢話,任何人都可以輕易舉出許多反例),而是這個世界的改變,為何越來越有利求學時期只表現出「中等之資」的學子。

因為這個時代,最需要創新與冒險之精神,而這往往是學習過程中一路領先、表現優秀的學生所欠缺的。

就讓我從醫學院談起。即便大家都知道,自從全民健保實施以後,醫師的收入已大不如前了,醫學院依舊長年穩居台灣高中生的大學入學首選。台灣學生偏愛醫學系,自有其複雜的歷史文化因素,在此我們先略而不談,先來想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一個指考分數排名全國前五十名的高中生,即使他心裡根本不想念醫學院,他得有多大的勇氣與意志,才能面對他選擇不念醫學系所遇到的「壓力」?有多少人會跟他說(包括他的父母與他自己),有這樣的分數而不念台大醫學系,是浪費了考試成績與努力的成果?

幾年後他從醫學院畢業了,他得抗拒多少壓力、多少的說嘴,才能不成為一個執業醫生?成為一個醫生,他得抵抗多少的誘惑,才能不去當個月入數十萬的診所院長,而是愛己所愛、但收入卻可能只有診所院長五分之一的醫學研究教授?

成功之人,通常會被要求走一條已被證明成功的道路。他們總是贏過別人,所以沒必要冒險。台清交的理工科系畢業就去台積電、聯發科,「自然」就拿了百萬年薪,何必冒險去創業或是新創小公司?但這經常不被看見的一體之兩面是,他們選擇冒險的機會成本太高、同儕都很成功所以也不能容忍自己失敗,因而在人生的選擇上,有一種隱性的保守、無可苛責的膽怯。

但對「不頂尖」的學生來說,他們沒有必然的成功道路,念什麼科系都談不上浪費分數,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不好也不壞的中等生,挫折與失敗對他們來說就算不是家常便飯,也不太可能從未遇過。

如果是1990年代之前的台灣,我會說,「標準版」的好學生真的比較吃香。那時的世界,還沒那麼全球化,社會價值沒有那麼多元,社會與產業變化的速度沒那麼快,疆界與領域的崩解與再重組沒那麼徹底,職業的出路相對有限。在這樣的條件下,年輕人的選擇,高度集中在未來能見度高、收入穩定、又受人尊重的行業,的確是個合理的結果。

但在2015年的今天,多數人應該都能同意,一個目標明確的好位置,你只要直直朝著它而去、並且跑得比別人快就行了的世界已經在快速消失當中。HTC從高峰跌落,花了不到五年的時間,你若人云亦云才跟著投入手機產業,唯一嚐到的應該是溜滑梯的滋味;10年前你若說有半數的律師可能一整年接不到一個案子,應該沒有幾個人會相信這樣的說法,但這卻是今日的真實景況。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高度變動、不確定的世界,但我們的資優、菁英教育圈,卻仍然有個非常僵固的對於教育與未來的判斷與選擇。因為這樣的選擇最安全,最能證明自己是資優生。念醫學系、電機系都頂好,沒什麼問題。有問題的是,當世界已然改變,我們先天或後天最資質優異的一群學子,如果還是集體地做了一個依過往經驗來看最安穩的人生路徑,我們其實也就很難期待這些學業成績最好的高中生,未來能成為引領做出改變的領導人。社會菁英成為領導人的機會或許真的高一些,但領導人不一定能引領社會做出好的改變,這從我們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不是已得到最好的明證?

如果我們真心相信,未來最關鍵的能力是創新與面對不確定的勇氣,未來的世界,也將是中等之資的人才的世界。太過傑出、成長過程一路順遂的人,因為他們在既定的、現有的遊戲規則中是優勝者、是既得利益者,他們也就不會有太大的動機去改變照著遊戲規則走的人生。一路都是贏家的人,他們不能容忍輸的感覺,人生稍微無法維持在領先同儕的狀態,他們就感受到莫名的焦慮,但真正的創新,不可能一定對、一定成功,害怕與防堵人生一絲一毫往下墜落之可能,不可能成為一個有創造力的人。

而中等之資者,他們不怕犯錯,人生不一定要一直贏;被嘲弄失敗也沒關係,反正這又不是第一次;主流市場都被佔了,他們習慣另闢蹊徑;他們沒有割捨不下的既得利益,所以能更輕巧地移動到一個全新陣地。這些都是創新者最好的質素,只是過去我們並不重視這些東西。

我們在同儕之間學習的相對位置,不僅決定了分數的高低、知識的多寡,同時也影響了我們的心智結構、看待自己與世界的方法,只是我們常常斤斤計較前者,卻漠不關心後者。資優生當然有可能突破那樣的限制,將自己的人生與視野帶到另外一個境界,但這靠的一定不是上了台大以後修領導學程,至於中等之資的學子們,不管你們上了哪個學校,請不要妄自菲薄,這世界正等著你們去做出改變。         §§               回頁首

 

7.王盈勛:一個應該改變世界的年輕人,我們卻要他去找份工作?  2015-04-13摘自獨立評論@天下

十多年來錯誤的高教方針,把台灣的大學,包括技職教育在內,一股腦兒地導向論文生產,而與台灣的社會與產業發展脫鉤又脫節,於是,我們的教育主管機關「從善如流」,宣稱往後的高教政策將是「學用合一」,而這當中最重要的「指標」,則是力促大學要幫學生找到工作,就連我所任教的藝術大學,也要依此標準來衡量「績效」。

教育部有心要做出改變,這是好事,但教育部的變,還是有兩件事不變:一是官僚機構追求的變,永遠是個落後指標,二是他們認為應有的改變,總是要由上而下、一體適用地套用到所有大學。光是這兩點,就有可能讓好事變災難。

有個工作很重要,這點不用懷疑。但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熟悉的工作正在快速消失當中,新工作也正在長出來,美國勞動部的一份研究報告〈未來工作—21世紀工作的趨勢與挑戰〉就指出,現在的學生未來所將從事的工作,將有65%現在還不存在。而這些工作,可能不是用「找」的,而是要工作者自己去創造出來。

新聞、傳播科系過去在人文、社會領域相當熱門,因為它似乎有個明確可以讓畢業生就業的產業。傳播相關科系在我們的大學數量快速膨脹的年代,也跟著大量增加,但在這十多年間,卻也是媒體產業一路走向衰敗的年代。傳統媒體訂戶流失、廣告銳減,轉型新媒體或許贏得很多「讚」,可以維持生存的營運模式卻不知在哪裡。

在這樣的年代,我們要如何訓練學生去「找到」工作?今天找到的工作,可能就是明天要消失的工作。未來在哪裡,其實老師自己也不知道。這世界變動太過劇烈,產業的疆界不斷重組,過去我們所認定的工作,很高的比例在未來將不復存在,而未來的工作,將有很高的比例目前還不存在。兩位年輕的新聞工作者靠群眾募資辦了一本單價很高、沒有廣告的雜誌〈眉角〉,這是創業還是找了一份工作?這樣的經營型態能成功嗎?說真的,沒有人知道。

蘋果公司的新產品發表會,不管是賈伯斯或庫克時代,我們最常聽見的一句話,不是這產品將會多熱賣,或是將為公司帶來多少利益,而是:這個產品很棒,它將改變這個世界。

台灣公司的新產品發表會,他們大半告訴你,這個產品的C/P值很高,將能有效地搶佔市場大餅,投資人要對股價有信心。雖然我們也都知道,最後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的,還是宣稱要改變世界的那家公司。改變世界震撼人心所帶來的感動,並不是花大錢做廣告所能企及的境界,更像是藝術為這世界開展了一個新的可能之激情。

美國公司與台灣公司的最大差別,不是技術、品牌或是全球運籌能力上的落差,而是美國人相信,改變世界很酷,而且是有可能的。而台灣人,我們很務實,我們在別人畫好的著色本上照著輪廓塗滿顏色,這是個「確定可以得到成果的工作」,這是我們熟悉的全球產業分工模式。在分工體系裡有個位置當然不壞,但如果我們所有的作為都是為了鞏固這個體系,那就相當危險了。

這十多年來,台灣人不太開心,因為越來越多國家的人們說,著色我也會,而且只要台灣人三分之一的錢,還可以日夜趕工。

因此,台灣的未來在哪裡,其實也就很清楚了:我們敢不敢說,我們也是那個可以拿起畫筆,勾勒這個世界該是什麼樣的人呢?我們的年輕人有沒有勇氣站起來,說我們要改變這個世界呢?倫敦商學院教授、著有〈未來工作在哪裡?〉的葛瑞騰(Lynda Gratton)就說,試圖描繪未來圖像越來越重要,因為今天我們已經不可能靠過去的經驗,來推論未來、想像未來。

我相信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年輕人,他們是有這樣能力與勇氣挑戰未來的。但我們的社會與教育體制,又是怎樣面對未來的呢?

有太多的權威人士忙著教訓年輕人,有那麼多工作,為什麼不做呢?但這些權威人士至少也該自問,這些工作,有多少是看得見未來的工作,是未來十年不會消失的工作;當我們的教育主管機關,忙著要大學「很務實」地交出輔導學生就業的成績單,他們則是應該自問,誰來探索與想像台灣的未來可能呢?

老師與教育機構應該做的,是鼓勵與激發學生有面向未來的勇氣與想像力,當一個勇於改變規則、勾勒未來世界樣貌的開創者。我們的教育目標,應該是要讓我們的工科與與文科畢業生更有賈伯斯式的潛質,而不是要有這樣潛力的學子也去「找個工作」。

賈伯斯生前在史丹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說,啟發他設計出第一台麥金塔電腦的,是他在大學時旁聽的書法課程。當時的他,並不知道這課程有什麼用,就如同人生的其他種種一樣,但在生命中的某一刻,這些東西就會串連起來,在我們的面前展現其意義與作用。

賈伯斯所說的,應該是很多創作者共同的經驗,這樣的經驗無法複製,但我們可以努力的,是讓更多這樣的經驗有自由發展、浮現出來的機會。但現今我們的高教體制,鼓勵的並不是這種探索、挑戰未來的勇氣,而是要大學訓練學生們去找到一份工作。

有些大學可以以此為目標,但是當我們的教育體制要求所有的大學都依循這樣的指標,這是在扼殺台灣的未來想像力。原本最有機會引領台灣未來想像力的三所藝術大學,在強調論文生產的大學體制變革的第一個十年,已經先是被邊緣化了一次。很顯然的,未來教育主流方針轉向「學用合一」,這些藝術大學」又要再被邊緣化一次──藝術工作者的使命,向來就是開創一個世界,而不是找到一份工作,但這並不在我們的教育政策主導者的認知地圖之中。而再錯失一個十年,我們的國家與產業,也將在繪圖與著色兩頭落空的尷尬處境中無地自處。

畢卡索從未找到一個工作,但他所從事的工作,開創了一個新世界,為西班牙乃至全世界帶來一個全新產業,為一代代的千百萬人找到一個工作。沒有創作者,任何的文創產業都將只是口號。我們的高教體制如果將創作者與培養創作者的藝術大學邊緣化,就是冒著在未來世界將台灣邊緣化的危險,因為台灣最欠缺的,就是可以勾勒未來世界樣貌的開創者。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