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24日──文化生命力

台灣最近幾年似乎各方面都陷入低迷,頗多人憂心忡忡,但是我們的文化生命力不容小覷,幾篇談文化的文章,提供你閱讀思考。

 

1.彭懷真:台灣差嗎?看看文化生命力  聯合報 2016-01-06

2.名家縱論/以文化為底蘊 GCP的清富思維   林蒼生  聯合報2017-12-03

3.給大學新鮮人》培養國際觀 尊重多元文化  聯合報/發信人:葉永烜(中央大學副校長)  2008/08/06

4.富而好禮的日本人  雷光涵  聯合報2013.11.27

5.教師節特載   台灣的文化軟權力  張輝誠整理    2007-09-28/聯合副刊

6.第一堂 文化震撼課    王世平2011/08/04 聯合報

 

1.彭懷真:台灣差嗎?看看文化生命力  聯合報 2016-01-06

難得有一天頭版沒有正副總統候選人的照片,昨天聯合報的頭版有三則新聞:「全球股匯大波動,台股暴跌十七年最慘」;「柯文哲放話,南港機廠案解約」;「鍾肇政、李行、李乾朗獲政院文化獎」。這三則放在一起,呈現台灣的三種生命力:以金錢為重心、以權力為重心,還有常被忽略卻非常可貴的:以文化為重心。

前兩則新聞都不是新鮮事,卻都是負面的:股市大跌使投資人損失慘重,柯文哲又對已經上路的大計畫出手。還好,有三位令人尊敬的文化工作者讓我們知道:台灣不是被金錢與權力主宰的地方,文化很豐富,人才輩出。

今年獲得推薦角逐行政院文化獎的還有廿四人,進入決選的共有十六位。沒得獎的,想必也是一時之選。任何一位都以文化工作為畢生的志業,所產出的成果都是台灣的瑰寶,都是子子孫孫的資產。

李行拍了六十年的電影,多少影像因此被紀錄被保存。教了四十年的書、使無數學子因而認識台灣建築之美的李乾朗,多少古蹟因他有了新的意義。寫了「濁流三部曲」、「台灣人三部曲」的鍾肇政,更是推動台灣文學的代表人物。其他有資格角逐者,也都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性,如果按著廿四節氣,每月欣賞兩位被推薦者的作品,一年也不夠。我們可能把李行的電影在半個月之內看完嗎?可能半個月之內讀完「台灣人三部曲」嗎?

台灣,很差嗎?有這麼多文化人與文化作品的島嶼,怎麼會差勁?單單看作家,就知道台灣真不錯。最近,「他們在島嶼寫作」的第二系列上映,七位作家的影像及作品呈現出來,每一位的文筆及人生都精彩,因為有他們的筆,台灣文化更有生命力。我總是享受這些作家的文字,甚至「愛台灣的心情」油然而生。

最近我去文化部開會,與許多官員商討如何使新住民的文化與台灣的文化相互刺激、相互瞭解、相互強化;坐在我左邊的是次長、右邊是來自柬埔寨即將擔任不分區立委的新住民,她旁邊的來自印尼。這樣的場景,三年前是看不到的,那時文化部會議室破舊,新住民的聲音被忽略。

走出文化部,走在蛻變中的新莊街道,走過卅多年每天騎機車去報社的新泰路,走進捷運站,我的心情一直很激動。看著總統、立委候選人的巨大看板,看著繼續賣菜賣文具的小店,他們每一位都在這島嶼上,有的寫作,有的賣菜,有的從政,都在島嶼上生活,也都對島嶼產生影響,有些固然造成傷害,但更多的是貢獻。

當社會的腳步愈來愈快,當金錢與權力的滾動愈來愈快,上了年紀,彷彿就要從標新立異的媒體版面上消失。還好有始終「敬老尊賢」的文化力量,緩慢但珍貴,三位今年得獎者平均八十一歲。他們的榜樣都鼓舞有些年紀的朋友。文化工作,值得繼續努力,如同鍾肇政所說,值得做畢生的志業。§§  回頁首

 

2.名家縱論/以文化為底蘊 GCP的清富思維   林蒼生  聯合報2017-12-03

治大國如烹小鮮,一個國家的治理,也不可隨便急轉彎,要把文化逐漸引入GDP的經濟軌道,以GCP做為國家精神富足的方向,C是文化,使人心回歸正常,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遠古以來,清貧思想已在幾千年的士君子中,樹立了不少楷模典範,成為中華文化的美德之一。但清貧思想在今日社會已不合宜。GDP的競逐使經濟富足,但貪欲之心也隨之有增無減。遂想以清富思維,用文化的力量來濡染培育,使人心回歸正常,相信這才是今日世界的急迫需要。

清貧的清,是指心安理得,知足喜樂的心態。而這心態恰恰也是今日經濟富足之後所需要德操。但人心在渙散之後要收斂回來,並不簡單。因為這並不只是教育教養的問題,而是人不了解自己的心性,只好隨波逐流所產生的嚴肅問題。

我無意將問題扯到宗教上來,幸虧進入廿一世紀,量子論的進展已幾乎觸及宇宙大霹靂的起始原點,上帝的粒子快找到了,使人們逐漸了解人的來龍去脈,以及對人的意識如何與宇宙產生關連有了掌握,所以我們要面對的心靈問題,不是宗教問題,而是生命科學的問題。

幸福感是心安理得、知足常樂的感覺,感覺必須來自內心,因為感覺是與自己內心最深處連接的天線。如果人的欲求多了,天線就會扭曲,而收不到正確的訊息。

心地愈單純平靜,感覺也將愈敏銳。我們如何隨時隨地保持心地的單純平靜,使自己能與內在深處的中心點暢通無阻,便非常重要。因為內心深處的中心點與宇宙大霹靂的起始原點,是在同一個點上。

所以,我們在心靈安靜時候,便有能量由內心深處的中心點升起。當心的中心點與宇宙的原點合一,我們就接受了宇宙的充電。當能量充足了,能量提高了,在平靜中便有喜悅發生,喜悅是來自平靜的更高能量。

六祖惠能說:「弟子內心常生智慧」。智慧就是產生喜悅的能量,我們從每一位菩薩的微笑中,都可看出其內心充滿了喜悅。喜悅是生命的恩典,生命不能沒有喜悅,所以不論在貧困或富裕時候,我們都須保持同樣心境的清,使在平靜的心境中喜悅不斷升起。

財富並非罪惡,欲求也非邪門,只是我們面對財富,面對欲求的方式,需要重新調整而已。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欲求,欲求在佛法叫願力。但願力是為大眾著想,欲求只為自己。如能把為自己轉化成為別人或大眾,由小我而大我,則欲求將愈來愈是正能量了。

財富也一樣,學習清富的人,要學習將財富放在口袋,該用就用,不該用就不用。不要把財富放在心上,使自己變成財富的奴隸。如此慢慢修正自己,自己會看到自己比以前更平靜、喜悅、更幸福。

現代社會瞬息萬變,科技日新月異,在此壓力下,如何仍保持清富的清,這又是另一個很有趣的挑戰了。我姑且建議,試把心靈與理智分清楚,「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意思是腦筋要跟上時代,心靈要貼近自然。這樣日日試驗,便在腦筋的忙碌中,平靜與喜悅不會中斷,這才是清富思維的目標。

或許,這是孔子要苦心婆婆以「格物、致知」來訓勉我們的原因,「格」是感通,「物」是大自然,時時與大自然感通便是格物。與自己內在的中心點連接叫感覺,與宇宙的中心點連接叫感通。由感覺而感通,則天人一體,人心就安靜下來而回歸質樸的正常了。

老子說:「歸根曰靜」。他說的豈不是「清富」的現代思維嗎?  (作者為統一集團前總裁、三三會顧問)   §§  回頁首

 

3.給大學新鮮人》培養國際觀 尊重多元文化  聯合報/發信人:葉永烜(中央大學副校長)  2008/08/06

葉永烜給大學生的一句話:我借用錢穆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歌中所撰「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離亂中,流浪裡,餓我體膚,勞我精。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祝福各位一帆風順,成功的完成四年學習歷程。

 

親愛的大學新鮮人:

大家都喜歡說「我愛夏日長」,但你們說不定都急著想這個暑假快快過去,好開始期待已久的大學生涯。

語文能力 悠久見生成

我在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念研究所的時候,有一次問瑞典籍的指導老師阿爾文(Hannes Alfven)教授,他學問這麼廣博精湛,可不可以說一說他在大學時代,有哪些科目最為重要?他想也不想便說外文最重要。

他的意思在於科學發展迅速,日新月異,除了一些最基礎的原理外,很多知識在幾年後便被新發現所取代。但語文能力則是悠久見生成,可以讓你超越時空的限制,和不同時代、不同國界的人交往,這才是現代教育的目的,也是現代社會最需要的人才。

傳遞思想 地球是平的

我們學習外語,特別是英文,目的不只在有效率地接觸國際事物,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思想、理念和成果表達出來,更容易與別人溝通合作。但今天我們往往把英語能力和國際化這兩件事混在一起,以為英文好就代表有國際觀。

我在德國工作時的研究所所長阿斯福特(W.I.Axford)教授,退休後回紐西蘭老家居住,便整天憂心紐西蘭年輕一代的未來,因為他們的學生,英文流利沒話說,但即使出國留學,也多捨近求遠,侷限於同文同種的英美,極少到周邊南太平洋和東亞各國,在文化交流上,其實於事無補。此外,受到氣候變遷和能源缺乏的衝擊,遠程飛機航線將會大量減縮,紐西蘭這個在太平洋中的島國,未來很可能逐步遭到隔離。

所以英文好,不一定代表國際化、有國際觀。即使用本國文字來閱讀國際新聞,以國外作為研究的主題,也可以增進國際觀。

國際交流 再認識自己

我從這兩位老師所學到很特殊的一堂課,便是外語能力很重要,但它只是一個工具。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培養尊重和了解別人多元文化系統的觀念。同時透過國際交流,我們也可以重新發現自己。譬如,我最近和一個在中央大學英文系的奧國留學生談論她的碩士論文,有趣的是她的研究題目,是有關一個美國電視節目的社會影響,她另一個同班同學的碩士論文則是有關一九五年代在非洲英屬肯亞發生的毛毛叛亂事件。所以,很多事情,我們可以從國際交流可以得到反思和前瞻;也對我們自己的文化和過去努力的成果,更為珍重和刻意利用。

現在常說「地球是平的」,在廿一世紀,各國的經濟、生活習慣和教育模式,因交通及網路的發達,已趨向全球化。其實,秦滅六國之前的中國,便有著多采多姿的各種文化與社會系統。

公平正義 普世的胸懷

歷史會自己重演(History repeats itself),今天的世界局勢與春秋戰國不遑多讓,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印度、俄國和巴西等國連橫合縱,彼此競逐。在這個全球極端氣候變遷和金融風暴的大環境下,你們這一屆的新鮮人責任重大,更應要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核心價值。其中的「平天下」就是要有國際觀,目的在於把公平正義帶到整個世界,這也是所謂學以致用和普世胸懷。§§    回頁首

 

4.富而好禮的日本人  雷光涵  聯合報2013.11.27

日本人極為尊重「先來後到」的優先權,在重要採訪場合,未曾見到日本媒體攝影記者為搶畫面卡位而爭執,因為主辦單位會以報到的順序,一一唱名排隊進會場,先報到的記者自然可選最好的拍攝位置。

有一次,攝影區從舞台左前方臨時改到舞台正前方,沒有人爭先恐後去搶新位置,而是「全體平移」,第一個來報到的記者,還是可以占到最佳的拍攝位置。

有一回台灣公關公司來東京舉辦記者會,不諳當地採訪潛規則,會場準備好就開大門放人。近廿名攝影記者竟沒有一窩蜂衝進去搶位子,而是徬徨地站在門外。最後有位記者提議,猜拳決定先後,才讓大家安心依序入內。台灣媒體朋友看到我在臉書貼出大家猜拳的有趣照片,直說「好羨慕」。先來後到的規則成立,伴隨的是長時間「等待」。賞櫻、看焰火,在一、兩周之前占位子、派人輪流駐守等待,並不稀奇。最令人佩服的是,日本小孩也很能等。

以小孩最多的東京迪士尼來說,遊樂設施外一百分鐘的排隊,竟沒有一個日本小孩嚷不耐煩、想坐下來歇腿,不管兩歲或十二歲,他們一路站在隊伍中。為看十五分鐘的迪士尼遊行,還在包尿布的小小孩跟著爸媽,開演前一個小時已坐在沒有樹蔭的遊行動線旁。當然日本人「等」慣了,野餐墊之外,遮陽傘、小點心一應俱全。

廿四日是今年日本職棒總冠軍樂天隊回仙台遊行的日子,球迷不分年紀,清晨即起排隊卡位。警察於遊行開始前兩小時封街,爆滿群眾亦步亦趨,從人行道隨著移動的拒馬,走進車道,沒有推擠。最厲害的是,歷時四十分鐘遊行結束,日本媒體拍到人潮散去後的路面,只有落葉、沒有垃圾;當天有超過廿一萬人來觀賞遊行。

兩年前日本三一一大地震發生後,災民們不管領物資、打公共電話、搭公車,都展現高度自制和守秩序,被外國媒體大幅報導。這一定是他們從小培養出來的美德。§§       回頁首

 

5.教師節特載   台灣的文化軟權力  張輝誠整理    2007-09-28/聯合副刊

 

從文化談「新台灣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秋陽午後,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與聯合報副刊合作邀請協會理事長、詩人余光中,與知名學者曾昭旭、文化評論家南方朔及前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校長黃碧端女士,於聯合報大樓四樓會議室舉辦座談會,由蔡詩萍主持,從文化角度對談「新台灣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主持人蔡詩萍希望四位長期關注文學、文化、社會發展的來賓,能從不同專業視角,討論能否藉由台灣文化的凸顯,繼承發揚淵源流長、多元特質的中原文化,由此建立一種軟權力(soft power),得到世界重視。台灣究竟有無此種優勢?若有,優勢又在哪裡?台灣文化和新台灣人之間的關係又是為何?

 

曾昭旭:我們應當取消語言的分別心

曾昭旭首先指出,中國文化的動力自古以來即從民間發起,而非政府主導,他呼籲應該由政治主導回歸到文化、人性,讓政治、語言等空洞的符號回歸到生命的實質。他特別舉李安、王建民、詹詠然、莊佳蓉為例,台灣民眾認同他們,卻不計較其背後的政治立場、籍貫或使用的語言,可見真正感動人心的是文化內涵,而不是文化符號。所以我們應當取消語言的分別心,回歸自我內在人性的普遍常道,湧現意義價值的文化創造力,破除種族、國際等人為符號的種種阻隔。因此所謂的新台灣人,即代表全人類優先回歸人性的核心,面對世界的紛擾回歸根本的立足點:肯定人性的普遍常道。透過肯定人性普遍常道,最終達到人與人平等對待,所有生命和諧溝通,超越一切有形的標籤,這樣才能替台灣找到未來。

 

黃碧端:過去民間自發的力量,展現新舊融合力道

黃碧端也認同曾昭旭的觀點,她指出過去中共自我封閉,「文革」對固有文化的破壞尤其慘烈,海外唯一完整保存中國文化精髓的地方,就是台灣。台灣因地理位置特殊,且因不同的殖民、外來統治影響,較早接觸不同文化,豐富了許多發展面向。她回憶,1980年她初自美國返台,當時台灣經濟正開始起飛、文化正面效應如雨後春筍出現,許多戲劇、電影、媒體、出版等都融合了現代與傳統,本土與未來,表現出極大創意與活力,如雅音、雲門……但當時並不是由政府推動,大都是民間自發的力量(政府主要在過程中提供了硬體的增設,如兩廳院、各地文化中心等)。當時台灣是很多大陸文化界朋友心目中開放改革的最好典範,如今的發展,卻使台灣成了負面教材。但她認為,台灣仍有許多面向是中國大陸應該取法的,如倫理價值觀、宗教信仰、公民品質等。因此她認為新台灣人的可貴質地,首先是台灣人對於世界不同文化的認識程度較深刻,其次是台灣人可貴的善念,完全不求報酬的付出,如溫世仁、證嚴法師、曹慶等人,還有許許多多的志工義工。這些在大陸都是不容易看到的。

 

南方朔:沒抓住機會,就會全盤皆輸

南方朔提到當前台灣政治、文化正陷入價值混亂時,中國大陸綜合國力正不斷提升,就他所知,清華、北大一批傑出學者正嘗試建構中華文化論述,嵌入世界文化的位置。但我們台灣對自己長期以來可能的優勢卻毫無警覺,甚至在世界大趨勢中自動棄權、自動邊緣化。台灣過去五十年長期累積中西文化所呈現的雄厚資產,如文學、藝術、科學研究、商業活動等等,原可好好經營,將中國文化系統化,透過影響大陸,進而影響全世界。他指出,美國學者所說的「軟權力」,其實是搭配洋槍大砲的硬實力去鎮壓、支配全世界,歐洲學者不能接受,他們另提出寧靜權力、和平權力,其實中國文化所說的正是這種思想,若能好好發展、詮釋,我們是很可以在世界論述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發揮最大影響力。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過於泛政治化、過於權謀,常利用製造對立衝突,區隔你我,加上教育方針錯亂、教育世俗化,呈現文化價值的混亂。他語重心長地說,台灣本質仍好,仍大有可為,但沒抓住機會,就會全盤皆輸。

 

余光中:目前最為迫切的是環保

余光中特別提醒,「去中國化」一詞其實充滿歧異性,所謂的中國是指政治中國還是文化中國,現在台灣因為恐懼政治中國,連帶要去掉文化中國,兩者若沒有釐清,容易造成極大誤解。所謂文化中國,即指中文、各省方言、節氣、節慶、飲食等等,這些都是台灣生活無法拋棄的,因此台灣不可能自外於文化中國的生活方式。甚至連主張去中國化的人,自己所講的話也仍是中國的一種方言而已。他認為做為新台灣人,首先必須認同我們的文化是源自於中國文化,我們不只是中國文化的邊緣,更可以做主流、執牛耳,例如大陸文革時,中國文化的精髓即在台灣。所以我們不應關起門來,拒絕別人,應該領導全中國、領導中華文化,領導世界各地華人,開創一個新的中華文化局面。其次,做為新台灣人,就要做世界公民,要有世界觀,如今表現最為迫切的就是環保,不能口頭上說愛台灣,卻把台灣破壞得體無完膚,執政者若不能放眼未來,只著重目前大選、藍綠對立,將來新台灣人也是無家可歸。

 

湧現創造力,可獲得集體治療

主持人蔡詩萍則點出,在當今社會,台灣文化中固然保有非常好的中國文化特質,但該如何讓台灣民眾可以相信文化與政治意圖是可以脫鉤?

曾昭旭指出,台灣政治操作之所以有效,牽涉到自我認同的創傷,創傷的主體性容易有防衛性反應,透過劃分人我,排斥別人,來保護自己。因此特別需要自我治療,而中國傳統文化即特別關注於此,教導如何成為一個健康、圓融、完整、真誠、具有創造力的人。中國文化重視人際溝通、自我溝通,理想的狀態是和諧,而非競爭。如今台灣得到一個溝通中西文化的機緣,若能將傳統文化中生命治療的優勢加以實踐,而湧現我們的創造力,由個人到集體,讓台灣過去曾受到殖民的傷害,得到一種集體治療。

黃碧端則特別提及,語言是自然發展的,無法用人力扭轉。如今中國日益壯大,全世界都不得不重視中文。我們本來具備同文同種的優勢,如今卻要刻意分割,脫離中文的話,豈非讓自己置身於邊緣!她特別回顧1999年政府所提出的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當時其實已經看出如果我們掌握對岸龐大政治、經濟體發展的時機,必可因勢利導,大有發展!但這七、八年來,當全世界都獲益於中國大陸龐大市場所開創出來的經濟果實時,我們卻將優勢拱手讓人,十分可惜!她特別強調,文化是自然的,不可強制發展,一旦強制,最後都是自食惡果。語言並非意識形態可以改變,如愛爾蘭與英國長期對抗,但1922年獨立後,馬上並列英語和愛爾蘭語為官方語言,也因此才「走得出去」。愛爾蘭如果只固守愛爾蘭語,今天一定仍只是個窮困的蕞爾小國而已。

南方朔則指出,台灣當今的問題是同中求異,所謂的異,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仇恨,純粹意識形態,沒有任何客觀性。但是意識形態後來會牽涉到非意識形態問題上,繼而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然後經濟持續衰退、社會價值混亂,漸漸地人的野蠻性就出現了,到最後每個人都受害。台灣近來層出不窮的自殺、小孩付不起午餐費、違劣商品、言語暴力,都是由意識形態落實到經濟、價值問題上,讓台灣向上提升的力量逐漸轉移成向下跌落。他認為台灣目前最大的出路就是:「中國資本主義在台灣萌芽、成長,透過台灣和中國發展出某種程度的關係,在中國大陸發揚光大,進而發展到全世界。」

余光中則憂心台灣當前教育政策,逐漸傾向減少文言作品,白話作品則向方言靠攏,方言行不通就引進羅馬拼音,這樣的教育政策既危險也偏頗,教育出來的學生將來恐怕很難和外人交流。他特別舉愛爾蘭為例,愛爾蘭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愛爾蘭語,世界級愛爾蘭大作家葉慈、喬依斯,都選用英語寫作,並向源遠流長的歐洲母文化學習、取材,創造出偉大作品,最後影響英國,進而影響全歐洲,影響全世界。中文幾千年背景,無論是文字、古典傳統,都是豐富寶庫,我們的教育限定學生的學習範圍,如文言減少,如此便剝奪了學童豐富文化的繼承權,我們應該讓學童選擇祖先的財產,這些都不是骨董,而是現金,我們不讓學童繼承豐富財產,又讓他們壓縮到此時此地的格局,會對學童、青年造成危機,將來長大後與外界很難溝通。

主持人蔡詩萍總結四位來賓意見,發現大家都對台灣現況充滿憂心,但憂心之中仍保有極大希望:台灣仍有絕佳機會,可以再創新猷,引領世界風潮。

四位來賓就在憂喜參半的心情之下,結束了這場深具意義的對談。  §§   回頁首

 

6.第一堂 文化震撼課    王世平2011/08/04 聯合報

 

在國外,想要以破爛的英文贏得短暫的友誼很難,還處處暗藏得罪人的話語陷阱,尤其是因文化認知差異所造成的誤解……

 

語言是第一個挑戰 用詞失當激怒對方

日前在芝加哥機場劃位時,對櫃台小姐說:「妳確定不必看機票嗎?」(Are you sure……

劃完座位後,她將不悅的表情寫在臉上,看我一臉茫然無辜的樣子,她忍不住嚴肅地指正我:「絕對不可對女士說『Are you sure?』這是對女性專業的一種侮辱。」

天啊!這麼簡單的英文都會造成誤解,我立刻虛心請教她該如何表達,她則不計前嫌當起老師,教我比較委婉的問話:「你是說只須要護照嗎?」(Are you saying only the passport is needed?)

這件事讓我回想當年留美時面臨的第一個挑戰,便是語言入學測驗。由於我提早赴美,心想與其等待大夥英文會考,不如主動求見語言中心主任,經由面試,先行解決暑期修課問題。會面前我做足了功課,草擬考古題,詢問過來人,有關他的人品、嗜好,是否有種族歧視等。學長姊給的答案,實在令人詫異。原來他的英文名字為Bruce Leeds,乍聽之下以為是Bruce Lee (李小龍),身為影迷的他非常樂於被誤稱。愛屋及烏之下,他對台灣來的留學生特別友善。

會面當天,果然,他的態度和藹可親,我們相「談」甚歡。只是我所預備的模擬考題十分有限,怕捉襟見肘露了餡,趕緊問說須修哪些英文課。

他的回答令我驚訝萬分:「你只要修一門寫作課就可以了。」

「真的嗎?為什麼?」

他重申:「你的口語還可以,不必上會話課。」

 

將畫下完美句點  卻因多嘴搞砸了

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勁,我竟然說:「你們美國佬(You Americans)總是說很好、很棒,即使我們錯了!」我看他臉色大變,當下的氣氛幾乎教人窒息。

我很懊惱,本來這場面試可以畫下完美句點,卻讓我給搞砸了,實在不該多嘴冒出「你們美國佬」而激怒對方,聽起來想必很刺耳。

看他揮揮手,怒目送客,我心裡涼了半截。

後來在課堂上,我們討論跨文化問題時,才有機會跟他解釋,中文雙主詞連用很稀鬆平常的,他才釋懷。

也許不打不相識,往後彼此愈來愈能理解對方的幽默,他對我也更加禮遇,甚至在我申請博士班時,還跟我討論他打算怎麼幫我寫推薦信,並且把我台式幽默的特質也寫了進去。

我卻白目問道:「為什麼寫這麼短?」

他反駁:「最好的推薦信也不過如此!」看他眉頭深鎖,我猜可能又犯了什麼文化禁忌?幸好,他沒有追究下去。

如今我還保留他幫我寫的信,也特別珍惜這一堂文化震撼的課程,雖然只是虛驚一場,卻畢生難忘。反倒多年後,再讀那一封推薦信上的溢美之詞,會令我臉紅。

總之,感謝他寬宏大量、愛屋及烏,超越文化差異的藩籬,並且寫了強而有力的推薦信,讓我申請到名校;也感謝李小龍「遺愛」人間,冥冥中助我跨越語言障礙,安然度過旅美第一關。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