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830日── 高一新生的基本功

歡迎你到麗山高中,高中新生該是甚麼樣子?你心中有沒有想像?我也不敢說高一學生該具備那些,然而大量閱讀是很重要的學習途徑,可以提升自我的境界。所以第一次的閱讀給你高希均的〈做一位出色的知識人〉、劉炯朗的〈教養和教育〉等6篇文章,期望這些文章能給你一點點基本功。以此為起點,養成閱讀的習慣、興趣與品味,於閱讀、理解的過程也訓練獨立思考。

 

1.做一位出色的知識人   高希均 2007/06/23 聯合報.副刊

2.教養和教育 【劉炯朗】 【2006/01/27 聯合報.副刊】

3.非魚定未知魚樂 【劉炯朗】 2005/09/04 聯合副刊】

4.抉擇 【黃崑巖】 2005/11/28 聯合報.繽紛】

5.清大學務長的一席話   (2002/11/3 )

6.讓自己快樂  聖嚴法師2006/02/19 聯合報.繽紛版

 

 

1.做一位出色的知識人   高希均 2007/06/23 聯合報.副刊

        

1 教育是「軟實力」的根源

作為一輩子的教書人,還是希望對那些畢業同學在離開母校之前,再做最後一次的叮嚀。今天有8813位台大同學畢業,其中一半多是大學畢業;另外有3470位取得了碩士學位,463位取得了博士學位。今年的畢業班中日後一定會有像田長霖、許倬雲、孫震、白先勇、黃達夫、溫世仁、羅曼菲等等這些傑出校友的出現。這是台灣大學對社會最具體的貢獻。

北大人說:「北大的命運,就是中國的命運。」台大人可以引申地說:「台大人的成敗,就是台灣的成敗。」

台大的畢業生幾乎囊括了各領域大部分的頂尖人才;幸虧還不是「贏者通吃」。去年底,《遠見》雜誌在外商大調查中問他們最佩服的企業家,依序是王永慶、郭台銘與張忠謀。他們都不是台大人,這是否襯托了台大辦學的理想,不全在培養大企業家?

剛好三十年前(1997年),我到台大商研所教書,〈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一文就是在那一年寫的,當時引起不少討論。這個觀念十分平實,但十分不容易落實。

三十年後的今天,還值得跟大家分享,因為「白吃午餐」還是盛行。這就警告讀書人:要傳播進步觀念,就會不斷的遇到挫折。

「白吃午餐」是在告訴我們: (1)什麼事情都要付出成本,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2)羊毛出在羊身上,不要誤以為自己可以一廂情願的占便宜。 (3)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必須要在二者之中做一痛苦的選擇。 (4)追求任何政策目標,不能空開支票,任何政見的兌現必須要付出代價。 (5)即使自己沒有支付,即使這一代沒有支付,也一定有別人以及下一代在為你支付。

近三年來我又在鼓吹另一個觀念。那是哈佛大學奈伊教授(Joseph S. Nye Jr.)所提出的「硬實力」(Hard power)與「軟實力」(Soft power)。「硬實力」是指一國以軍事上的強勢來壓制對方,完成國家政策目標;「軟實力」是指一國以其制度上的、文化上的、政策上的優越性或道德性,展現其吸引力。硬實力的代表是飛彈、戰機、潛水艇;軟實力的象徵是民主、法治、人權、平等,更反映在社會開放、藝文蓬勃、生活品質、環保普及等各層面。

「軟實力」是使別人喜愛、羨慕、學習的一種實力。軟實力的使用是民主政治的特徵。當領導人具有道德情操、文化素養、政治願景,以及切實可行的政策,軟實力就會創造政績。

1980年代「日本第一」的稱讚橫掃西方世界時,歐美學者在驚駭中冷靜地問:「全世界最好的大學、研究所、企業研發中心、科技中心、博物館、交響樂團在哪裡?最好的科學家、經濟學家、工程師、醫生、建築師、藝術家、音樂家在哪裡?」答案是絕大部分不在日本。他們得到了一個可以急起直追的結論:「日本的『軟實力』還不強,要變世界第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接著1990年代日本發生了「失落的十年」。

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最受人尊敬的是那些擁有「軟實力」的偉大人物:莎士比亞、牛頓、貝多芬、莫札特、愛因斯坦、馬丁羅瑟金恩,他們散發了歷久彌新的智慧光芒,他們對後代子孫充滿了吸引力,他們留下了最珍貴的遺產:文學、音樂、科學、民主思想、人權平等。近代中國出現了孫中山、胡適、張大千、貝聿銘、楊振寧、李政道。在台灣我們還可以驕傲的加上林懷民、李安、王建民等。

 

2 五個自我要求

面對難以預測的二十一世紀,在你們成長的二十多年中,台灣經過了三個關鍵性的階段:1980年代啟動的「民主化」,1990年代出現的「全球化」,以及近十年處處逼近的「邊緣化」。

2007年的畢業生,經歷了民主的洗禮、全球化的浪潮,此刻卻生活在被邊緣化的陰影下,那麼,你們要如何自衛?如何突破?我建議五個「自我要求」:

第一:靠自己的專業,立足社會。第二:靠自己的人品,受人尊重。第三:靠自己的終身學習,不落人後。   第四:靠自己的愛心,參與公益。第五:靠自己言行一致的示範,關心地球,特別是第三世界的貧窮與疾病。

 

3 跨越五道門檻

與其他先進國家比,我們的年輕人最需要自我增強的是:外語能力、人文素養及世界觀。

講得更具體些,我希望現代的年輕人都是杜拉克所謂的「知識人」(knowledge worker)。我要以一位英年早逝傑出的台大校友溫世仁為例。他是1970年台大電機系畢業,次年進台大電機研究所,不幸於四年前去世。他的去世,帶給台灣與華人世界極大的損失。台大要引以為傲於培養出了這樣一位全方位有成就的人。與他十餘年的交往使我了解到他受人尊敬的根本原因,就是他跨越了五道門檻:(1)跨越了科技門檻,擁有了人文心。(2)跨越了本土門檻,擁有了世界觀。(3)跨越了兩岸門檻,擁有了中華情。(4)跨越了財富門檻,擁有了奉獻熱。(5)跨越了意識型態門檻,變成了大格局的新台灣人。

這正是一個出色知識人展現的氣質與視野。在此刻的台灣,「出色」還要有一個新的註解:「出色」是超出「顏色」,以及「色盲」。台大人的人格特質是不問藍綠,只問對錯;不講立場,只講是非。

 

4 哈佛的學風

這一個月也是美國大學舉行畢業典禮的日子。如果這是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我猜想演講者還是會鼓吹哈佛所引以為傲的學風:(1)崇真求實。(2)人際溝通。(3)倫理道德。(4)多元智慧。(5)跨域整合。

這個世界在不公平中還是有公平。進了哈佛可以學到這些;不進哈佛,何嘗不可以免費學到這些!美國人說,被拒哈佛門外的股神巴菲特,幸虧沒有進哈佛,否則美國社會可能多了一個象牙塔內的蛋頭教授,但2006年就會少了他捐獻的361億美元(2006年我國教育部主管的高等教育預算約為860億台幣,相當於26億美元)。

美國著名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有一首傳誦當代的詩:"The Road Not Taken",我要引用最後兩句送贈給諸位: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我選擇人跡較少的一條路,自此面對截然不同的前途。)

各位親愛的畢業同學,台大人不趕時髦,不湊熱鬧,不一窩蜂;台大人獨立思考,探索創新,奉獻回饋。藍色的海洋與綠色的大地正等待著你們用心的投入。    §§              回首頁

 

2.教養和教育 【劉炯朗】 【2006/01/27 聯合報.副刊】

用風來譬喻教養

○○四年總統選舉的時候,在一場候選人的辯論會上,黃崑嚴教授向兩位候選人請教:「什麼是教養?」後來黃教授寫了一本書,書名是《談教養》。什麼是教養呢?在書的開頭黃教授說:「教養」沒有清晰的輪廓與外貌,更不易用三言兩語來描述,但是他引用了一位十九世紀英國名詩人Christina Rosetti的詩,用風來譬喻教養:

Who has seen the wind

Neither I nor you;

But when the leaves hang trem-bling,

The wind is passing thro!

這首詩可以翻譯成:

你跟我,

都沒有見過風,

但是當樹上的葉兒在哆嗦的時候,

風正和我們擦身而過。

在《論語.顏淵篇》裡,有一個很相似的描述:

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

那就是說君子的風範、氣度和品格,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他周圍的人卻都會體會到、感受到,受到薰陶和影響。

 

教養等不等於教育?

當我們談到教養這兩個字的時候,許多人會問教養是不是等於教育?一個有良好教養的人是不是等於一個有良好教育的人?我覺得如果我們用廣泛的定義來看,教養和教育是一體兩面,是一而二、二而一,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劃分清楚。我們要培養有教養、也有教育的下一代,就像我們要吃水果、也要吃飯一樣。

不過,讓我首先指出教育並不是狹義的指一張大學畢業文憑,甚或一個鍍金的博士學位。學位是一個人完成了教育過程的紀錄,他曾經有成為一個有教育的人的好機會。有許多有學位的人,都的確是有教育的人,但也有些是只有學位,卻並沒有良好教育的人,更重要的是有許多並沒有進過大學,沒有學位,卻是一個有教育的人。用英文來表達,一個有教育的人,是一個educated person,他受到的教育,可能來自學校,也可能來自社會、家庭和自己的進修。

其次,讓我也指出教養並不是狹義的指良好的家世和家庭環境。用英文來表達,教養並不是狹義的指good upbringinggood upbringing通常是指生長在一個富裕、舒適、安穩的家庭裡頭。良好的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教養會有很大的影響和助力,許多出身好的人,也都是有教養的人;但是,更有許多生長在貧困缺乏的環境裡頭,靠自己的磨鍊而成為有良好教養的人。

講到這裡,大家會說,你講了半天,還沒有告訴我們什麼是教養?什麼是教育?教養和教育到底有什麼不同的地方?讓我描述一下,當教養這一陣風吹過,當教育這一陣風吹過的時候,它們留下來什麼樣的痕跡。容許我稍為刻意、稍為牽強地把教養和教育分開,把它們不同的痕跡描述出來。

 

一個有教養的人

一個有教養的人,是一個誠實的人。他不會為自己的私利蒙蔽欺騙他人,他不會用謊言掩飾自己的錯誤。一個有教育的人,是一個崇尚真理的人。他的教育經驗告訴他,必須追求真理,維護真理,真理不容扭曲、不容蔑視。

一個有教養的人,是一個有公德心的人。他不會為自己的方便,影響到大家共同的利益。一個有教育的人,是一個守法的人。他知道法律是大家共同生活的規範,每個人都必須按照這個規範來過共同的生活。

一個有教養的人,是一個謙卑的人。他知道天很高、地很厚。一個有教育的人,是一個有自信的人。他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一個有教養的人,是一個有幽默感的人。他能夠以輕鬆舒泰的心情,面對紛爭和對立。一個有教育的人,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他能夠以理智的心懷,化解紛爭和對立。

一個有教養的人,懂得怎樣講。一個有教育的人,知道講什麼。一個有教養的人,會婉轉地表達他的意見。一個有教育的人,能夠勇敢率直地闡述他的理念和立場。

一個有教養的人,會小心、耐心,去聆聽別人講的話。一個有教育的人,能夠了解吸收別人講話的精髓。

一個有教養的人,是一個聽了別人的笑話會開心微笑的人。一個有教育的人,是一個會說笑話的人。

一個有教養的人,懂得怎樣適應他周圍的環境,從衣著到吐談,他都知道如何得體地表達他自己。一個有教育的人,能夠了解他周圍的環境,進而改造他周圍的環境。

一個有教養的人,用微笑迎接成功,用沉默接受失敗。一個有教育的人,用努力換取成功,用決心取代失敗。

一個有教養的人,為別人的成功高興。一個有教育的人,以別人的成功作為自己要追求的目標和榜樣。一個有教養的人,能夠了解同情別人的失敗。一個有教育的人,以別人的失敗為殷鑑。

 

杏花雨,楊柳風

教養來自潛移默化,教育源於努力用心。

一個有教養的人,會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個有教育的人,會說「我站在智識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我能夠看得更遠」。

和一個有教養的人交談,如讀一首小詩。和一個有教育的人交談,如讀一篇遊記。

教養有如沾衣欲濕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楊柳風。教育有如滋潤桃李,讓它們並茂爭榮的夏雨和春風。

文明的社會是由許多有教養的人組成的,進步的社會是由許多有教育的人組成的。我們一起努力追求的是一個文明和進步的社會。 §§  回首頁

 

3.非魚定未知魚樂 【劉炯朗】 2005/09/04 聯合副刊】

不久以前,遇到一位在企業界以年輕聰明、活力十足著稱的好朋友。當她問起我的近況的時候,我半帶抱怨,半帶自豪地回答她:「近來雜事的確很多,我的秘書說我是一個七十歲的人,過著兩個三十五歲的人過的生活。」她不加思索地回答:「我倒擔心我的秘書會說,我是一個三十五歲的人,過著半個七十歲人過的生活。」妙語解頤,為之折服。

莊子和惠子在河畔觀魚,莊子說:「魚游甚樂。」惠子問:「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反問:「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愛爾蘭文豪蕭伯納(Bernard Shaw),才華絕世,可是他長得又高又瘦,加上一個鷹鉤鼻,可謂其貌不揚。在一個宴會上,他遇到一位年輕貌美的舞蹈明星鄧肯女士(Isadora Duncan)。鄧女士在表達對蕭先生崇拜之餘,很興奮的說:「蕭先生,假如我們結婚生一個小孩,有你的頭腦和我的容貌,那豈不是美妙不過嗎?」蕭伯納回應道:「假如我們生的小孩,不幸有我的容貌和你的頭腦,那怎麼辦?」

前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辯才無礙。在眾議會裡,有一位時常和他唇舌交鋒的議員愛絲特女士(Lady Nancy Astor)。有一天愛女士冒了火,衝著邱吉爾說:「假如你是我的老公,我一定會在你的咖啡裡撒一把毒藥。」邱吉爾回應說:「假如你是我的老婆,我一定會把這杯咖啡一口喝光。」

蕭伯納把兩張他的一齣劇本首場演出的門票寄給邱吉爾,並附上一張短簡:「附上首演門票兩張,邀請您和您一位朋友蒞臨,假如您有任何朋友的話。」邱吉爾把門票退回,並附上一張短簡:「因事無法參加您的首場演出,請改寄第二場演出門票,假如這齣戲還會上演第二場的話。」

馬克吐溫(Mark Twain)是美國一位名作家。大多數的美國人都是幾百年前歐洲移民的後裔,所以都喜歡花點時間,追溯整理家庭的族譜。有一次一個法國人嘲笑馬克吐溫說:「你們美國佬的一個毛病是你們愛花不少力氣去斷定你們的祖宗是誰。」馬克吐溫說:「你們法國佬的一個毛病是你們得花不少力氣去斷定你們的老爸是誰。」

我在一九九八年到清華大學任職以前,跟清華並沒有很深的淵源。十多年以前,第一次到清華訪問,當時的校長劉兆玄兄請我吃飯,我馬上想拉點關係,跟劉校長說:「一九五六年清華成立原子科學研究所,第一屆招生的時候,我通過入學考試,獲得錄取,可惜當時沒有報到入學,後來就當兵出國去了。」劉校長笑笑說:「是啊!你看李遠哲院長報到入學(一九五八年,第三屆),後來就得到諾貝爾獎了。」我說:「報告校長,我想即使我當年報到入學,也沒有可能得到諾貝爾獎,不過,我最低限度就會有一位諾貝爾學弟了。」這也算是我的一個小憾。

以子之矛,攻子之矛;見招拆招,以牙還牙;無影腿,回馬槍;都是語言文字中十分有趣的一面。你炫耀幽默和風趣,我也投桃抱李,依樣葫蘆;你吹牛,我把牛吹得更大;你挖苦我,我倒過來將你一軍;你說得頭頭是道,我用你的邏輯來反駁你自己。高手過招,高來高去,綿裡藏針,不著痕跡,借力使力,四兩撥千斤,點水踏波,分花拂柳,盡在一笑中。 §§            回首頁

 

4.抉擇 【黃崑巖】 2005/11/28 聯合報.繽紛】

人一輩子會遇到的歧路數之不盡,而每遇到歧路,就得做一個決定,這個決定,就是一個挑戰。到了歧路,是應該向左或向右,我們應該慎重其事,因為走錯了路,後果會有天壤之別。從這個角度檢視,人生真是一連串大大小小的挑戰。

哲學家Abraham Herschel說,人生是一系列問題的總合,指的恐怕是這個意思。如果是,他一點也不錯。

面對這種人生,我並不覺得生活是苦差事,因為如果判斷力足夠,而想法正確,表現一點果敢的力量,每次做一個決定,所獲得的經驗,就是一種閱歷與課程。

所以我的座右銘中,有一句是:「我不立志做大官,我不立志做大事,我立志要把每件小事做好就好。」一切事,要多考慮再下決定就是。

今天所以會談這個題目,是有原因的,且聽我說一則笑話,問題牽涉摩西領導的猶太人出埃及記。

早在我負笈美國時,就有人提起,假設摩西帶領眾猶太奴隸,渡過紅海後到達彼岸,決定是應該向左北上,或向右南下,這抉擇,今天會有不同結果嗎?當然有天大的不同!

摩西所追逐的是神的旨意,因為神對猶太人的許諾之地,非要向左北上迦南地區不可,但迦南地區已有原住民巴勒斯坦人。

這種選擇,等於為延綿數千年仍未見解決曙光的衝突種下了一粒種子。問題是,巴勒斯坦並不是肥沃之地,要不是在西奈山上,神再三囑咐摩西遵從神命,並給十誡,遷往巴勒斯坦這塊地,並不是容易生活的,並不是聰明的抉擇。這種艱苦的生活,在梅耳夫人所寫的自傳裡,寫得清清楚楚。

如果摩西渡過紅海之後,沒向左北上,而向右南下,所落腳的是沙漠滿布的西奈半島;西奈半島現在是埃及領土。它雖然沙漠較多,但地下蘊藏石油。渡過紅海之後的領隊摩西,如果轉右南下,今天石油產量即使比不上沙烏地阿拉伯或伊拉克,但以猶太人的聰明才智,可能會成為完全不同的國家。

比起巴勒斯坦,西奈半島地大人稀,建國的麻煩,一定比巴勒斯坦小,猶太人的歷史,可能不是那麼血腥。

當然,摩西當時面對的是很不簡單的抉擇,也可能不是那麼難,因為他應該左上的「菜單」,神已經選好,虔誠信神的摩西,渡過紅海以後向哪一邊走,相信心裡有數。

這個想法,又強調,有一些人生的歧途決定,會受社會習性、文化與信仰影響,人生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    回首頁

 

5.清大學務長的一席話   (2002/11/3 )

 

你不要問我你未來的20年會怎樣沒人能告訴你有人是因為別人跟他說怎麼活,才活下來的嗎?

我當年清華書讀的不好,玩玩的不好,又沒女友,三大學分一個也沒拿到。

你那時如果跑來跟我說,"我會讀MIT.之後回清華當教授,之後做到清華大學學務長",我會把你扔出去。

大三我決定要考研究所,原因無他,因為我啥事都做不好,所以太閒了就去讀書,考上了,就做專題,之後到核能所做事。每天一開門就看到一堆博士,覺得讀博士好像也不錯,於是我就去考MIT了,去讀那要考資格考。

我有一年的時間到那每天就想起一首台語歌……補破網,要讀的書就那些,考的就那些,每天翻開書,這不懂,那不會,怎麼辦?硬讀阿,躲不掉的,一科一科補阿補阿的讀完他……。

之後畢業沒事做,便申請回國當教授。

其實人生有點命中注定,有種力量再推著你,我有個學弟,學歷跟我一模一樣,也是麻省的,他人生第一志願:回清華教書。偏偏他申請時,沈君山不給核工系申請核工教授,要請外系的才能。可是到我,劉兆玄很開明,我就當了教授,之後作課指組組長,現在當了學務長……。

但回首20年前,一切都不是生涯規劃規劃出來的,所以,人生充滿了不確定,你只能努力。

我們40歲的人跟你們想法不同,你們會說,一直努力又不一定有收穫,我何必努力?但是,你不努力就沒機會了,你努力起碼有機會成功,最少知道成功為何! 

所以,快樂最重要,不是叫你縱欲,是說你有多少實力完成多少東西,你考試考90分跟80分是一樣的,你可以去玩你的興趣,但你考了50分,你就少玩點,30分?書拿來,到我旁邊讀。

不要問我你要做啥,我能給建議,但我不會對你的人生負責,所以你要做啥請自己決定。半導體景氣時,你讀什麼都一樣,非電機的在竹科也不比電機不吃香。 

但是如果不景氣,就各找出路,這時如果你走的是沒興趣的路,你不就很慘……。

所以,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你們實在不用想太多,因為你們心中的疑惑不會有答案的,起碼我知道的人都沒有。

清大物理系第一名畢業的黃一農,立志讀哥大的理論物理,哥大有條不成文的規定,資格考前三名才能讀理論物理,他一定可以吧,偏偏那年李政道帶了些大陸人去考,他考第四,念天文物理,現為清大人社院院長,歷史教授,比我的人生還扯。

所以,你現在想一堆未來,實在沒必要,但想想如果有人告訴你你的未來所有事,你還要活下去嗎?都確定了阿。

恩,要放假了,我不想跟你們說明白,但這個暑假真的也許是你人生能玩的最後一個,有機會去放鬆一下,大三是大學的精華,但開始前,你要先輕鬆一下,好好規劃你的暑假,要玩要讀書都好,……

別跟我說你到補習班讀喔,補習是沒用的,補習的目的是什麼,考研究所,可是,你連大學的書自己都做不了歸納,不能獨立吸收歸納,動不動就要人家給你最終結果,你以後怎麼做研究……。

所以,人生就是由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所決定,不要先對未來懷疑,人(世界)天生就是不完美的,在就學階段或人生的旅程上,扮好自己應有的角色,男人、女人、小孩、先生、太太、學生、老師、主管、業務員、總統、議會代表等等,都各有其司,不要混淆。你知道你自己角色的職責嗎?不要羨慕別人的成就,應自問,你準備好了沒有,你的未來、機會一直在那裡,等著你去把握,只要你努力。§§   回首頁

 

6.讓自己快樂  聖嚴法師2006/02/19 聯合報.繽紛版

 

問:根據教育部統計,大學生自殺率比前一年增加三成,每四天就有一個大學生自殺死亡。看來,社會與家庭辛苦培養的人才,並不珍惜自己,也很容易受挫折,走不過生命的關卡。師父有什麼看法?

答:大學生自殺有種種原因,如果光是告訴大學生,你們要愛惜自己,不要自殺,恐怕沒有用。

我不去分析大學生自殺的原因是什麼,這應該讓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以及醫療機構的衛生單位來研究。

從一個宗教師的立場來看,現在有不少大學生,未能建立起健康的人生價值觀。現在的社會風氣,不論從媒體看到的,或人們議論的,不外如何能賺到大錢,再來是愛情,第三個則是名利。

假如沒有錢,人家看不起;假如沒有辦法競爭到名利權望,人家也看不起;還有,自己沒有得到異性的愛,好像無依無靠,沒辦法一個人過活似的。

但是,有信心可以賺到錢的人不多,有信心可以找到情人而不會情變的很少,能夠掌握名利權望的人也很少。試想,人人都希望成為有名利權望的大人物,誰當小人物?人人都希望當領導群倫的火車頭,那就沒有吊車尾的人啊。

這些錯誤的價值觀,逼許多年輕人走投無路;一旦看不開、想不通時怎麼辦?就結束自己的生命了。其實,天無絕人之路,只要肯走,就有路活。

我們現在要問,正確的、健康的人生價值觀是什麼?只要活下去,就有無限的希望和無限的可能;盡心盡力做到自己能做到的,就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別人了。如果努力過了,卻發現努力錯了,那就改正一下,作另一次的努力。

做任何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自己心安理得的有希望的生路、讓其他人不受傷害。最好能讓自己快樂,讓大家快樂;讓自己幸福,讓其他人也幸福;讓自己平安,讓他人也平安,這是最好的。

但自己有多少能力、付出有多少,是不是一定有多少收穫?這可不一定。

如果此路不通,那換一條路走;此路不通就是經驗不夠嘛。不要怕失敗,應該感謝失敗換來的經驗讓你成長,若能這樣想,就沒有走不通的路了。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