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31日──「憂鬱症:讓我們來談談」

聯合報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106223日宣布,全球超過百分之四的人為憂鬱症所苦,又以女性、青年及老人最容易受憂鬱症影響而無法正常生活或工作。」僅以幾篇文章,請同學了解並正視憂鬱症。

 

1.我見我思:彭懷真》心靈感冒       中國時報  2017/2/26

2.憂鬱指數攀升 多留心身旁朋友  王明仁  中國時報  2012-04-16  

3.幫助憂鬱者    台大生物環境工程系教授張文亮

4.關心可以抵抗憂鬱症   【洪蘭】 2005/02/28 聯合報.副刊】

5.洪蘭:閱讀‧運動‧抗憂鬱          2010/02/25 聯合報

6.劉秀枝/享受被忽略的滋味   聯合報  2017/02/27

 

延伸閱讀

世界自殺防治日──珍惜自己珍惜家人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0910.htm

101年04月30日──尋找台灣集體失落的生命品質  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1010430.htm

1021007日補充閱讀──正向的念頭是邁向健康的第一步 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1021007.html

 

 

1.我見我思:彭懷真》心靈感冒       中國時報  2017/2/26

社會學家研究人際網絡,發現每一位現代人大約有50位最親最近的人,常見的是家人、親戚、同事、好友。這些人通常是自己所愛、所特別在乎的。每一位熟識的人又各自有50位親近的人,這2500位是自己認識,但沒那麼在乎。

對你來說,最內圈的50人之中是否有憂鬱症患者?應該有。包含第2圈的2000多人,一定有好些人為憂鬱症所苦,想到對方,你擔心難受,深深期盼對方康復。當然你我也可能得了憂鬱症,或者未來會被這世紀之病纏身。

世界衛生組織223日宣布,全球有32200萬人是憂鬱症患者,過去10年增加了18.4%。患者大約占總人口的4.3%,也就是說每25位就有1人。換言之,你最深愛的50人之中有2位,包含第2圈的相識者,有100人。

100人,是多少呢?大學裡的大教室,100個座位的電影院,能夠接待100人的餐廳,2輛國光號都載不了。他們共同的問題是:「我好憂鬱!」

憂鬱症患者並非隨機分布,女人比男人多、青年比中年多、老人比成年多,還有,懷孕及產後比例特別高。貧窮、失業、戰亂都提高憂鬱症比率,退休族與喪偶者也是高風險人口。動盪的政局或內亂的國家,憂鬱症更為普遍。在開發中國家,女性比例特別高。在已開發國家,為憂鬱所苦的男性也不少。

憂鬱是人人都有的經驗,但憂鬱症就常被貼上負面的標籤,我們很怕自己或親人是患者。其實這種病像感冒,十分常見,可能輕微,可能嚴重,可能讓自己不舒服,也可能感染他人。就像感冒時,要看病、要尋求協助治療、要請假休息,大大方方正視及處理,否則可能惡化為肺炎,甚至導致死亡。憂鬱症有如心靈感冒,須加以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惡化。

但無數患者不願意承認已經陷入憂鬱纏身的困境,人們不肯接受親友應該尋求協助的需要。大家避免想到、避免談論、避免處理,以為淡化與忽視可以減少干擾。因此,憂鬱症被忽略、被汙名、被誤解,因而製造更多的問題。例如最令人不捨的死亡原因─自殺,憂鬱症患者的自殺率偏高。

許多自殺悲劇發生後,親友才知道原來往生者長期受制於憂鬱症,因而懊惱為什麼不多關懷一些,也為了昔日的漠視或歧視而自責。無數患者因為失去活力、提不起精神、經常悲傷、持續悲觀、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減少人際的活動,漸漸被遺忘。親友各忙各的,沒人在乎。

世界衛生組織今年發起「憂鬱症:讓我們來談談」活動,呼籲大眾多討論,希望人們大方談論。當你所愛的人病了,需要你的關懷及祝福,更需要你的認識與支持。對於人際第2圈、第3圈乃至整個台灣社會的憂鬱症朋友,需要你溫柔與體諒的眼神。        (作者為衛福部心理衛生諮議委員)   §§  回首頁

 

2.憂鬱指數攀升 多留心身旁朋友  王明仁  中國時報  2012-04-16  

連日來,自殺事件一波又一波,正值青春年華的青少年,究竟面臨了什麼樣的壓力,非得步上自殺一途?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資料,近年青年死亡的原因,以「蓄意自我傷害(自殺)」持續高居第二名。另依據家扶基金會「弱勢兒少長期生活概況調查」發現,二○○九年至二一一年期間,青少年整體憂鬱指數向上攀升二.一個百分點,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家扶基金會於二○○九年和二一一年針對二三三七名青少年進行簡式健康量表(BSRS-5)的追蹤檢測,調查發現,二○○九年有三七.七%的兒少有情緒困擾問題,而二一一年已達三九.八%的兒少具有情緒困擾問題。其中中重度情緒困擾者就占一八.八%。回顧二○○九年調查資料,當時中重度情緒困擾者僅占一五.五%。顯見情緒困擾的問題,亦伴隨著青少年的成長而成長,絲毫無減輕的現象。另以性別角色進行分析,其中男性的情緒困擾指數成長三.七個百分點,較女性的.九個百分點成長來得更高,成長幅度在統計上達到顯著差異,顯見對於男性青少年族群,未來更應該加以重視與關注。

面對愈來憂鬱的青少年、頻傳的自殺事件,我們提供錦囊妙計,幫助徬徨的青少年一同走出生命的隘口:

一、給「處於情緒低落狀態的你」:面對問題,接受它、解決它!「面對」問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勇敢接下人生的挑戰書。「接受」事實的現況,但不要全把事情都怪在自己身上,切勿將負向情緒加諸於己。「共同解決」,正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位諸葛亮,團結力量大,也許有一個人解決不了的事,但卻不會有一群人也解決不了的問題。請詢求親友師長的幫助,若覺得不方便,也可以撥打衛生署全國自殺防治專線:○○-七八八九九五,尋求專業的諮詢協助。

需要幫助並不是件丟臉的事,每個人在成長的路上,偶爾也需要別人伸手拉一把,有時通過生命的隘口,才會發現原來前面的路更為寬廣。因此不要對自己輕言放棄,必要時請勇敢開口,為自己的生命尋找一絲曙光。

二、給「願意幫助身旁情緒困擾者的你」:處處留心,停看聽!「留心」生活週遭的人,察覺有無異於平常之處,這很可能是種警訊。「傾聽」對方,給對方一個傾訴的管道,讓情緒有個出口。「共同解決」,提供對方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尋專業資源的協助。

為青少年建立一個社會支持網絡,人人多留心身旁的朋友,多付出一些關懷,你的多管閒事,可能就得以挽回一條寶貴的生命。

(作者為家扶基金會執行長)         §§  回首頁

 

3.幫助憂鬱者    台大生物環境工程系教授張文亮   

摘自:http://blog.roodo.com/eatonhealth/archives/55144323.html

「憂鬱」(Depression)是一個未知的領域、敏感的議題、陰暗的世界,交錯許多無知的小道,讓人走入,不易走出。憂鬱使人悲傷、失眠、自怨,對外不感興趣,悲傷、孤離、退縮,甚至使人失去活下去的動機,走向自我毀滅。他們身體似乎在這個世界,情緒卻退到另一個幽暗的空間,躊躇而行。不只劣化生活品質,降低與人的互動,孤獨地等待幫助。

二十世紀之後,憂鬱的人數激增。啟動憂鬱,是工作的緊張?是都市人際的疏離?是過多資訊,使人思索錯亂?是忽然來的悲傷,使人精神無法承受?是食物、營養、維生素的缺失,使人荷爾蒙的失調?是期待落空,一時使人難以承受?是過去傷害的纏繞,使人無法走出其陰影?還是綜合幾個原因,使人以情緒的低落,作為對真實世界的逃避。結果逃避太深,以致自己找不出走出的路。⋯⋯
憂鬱症的幫助者,無法進入那憂鬱的世界,也不能走入那逃脫的小路,以致自陷。那裏有許多外界未知的密碼,是現今的神經醫學、心理科學、特殊教育,難以解開,但我們仍待重繫那一些失落的返途。

奇特的是,有些「客觀」的人、事、物,可以幫助憂鬱者。例如:狗是最能與人友善互動的動物,讓憂鬱者養狗,能夠幫助他們。當人在牽狗走在馬路時,要狗走慢一些、走快一些、走近一切,這裡要停,那裡要轉彎……在不斷的照顧狗當中,人似乎是不斷的在「付出」,其實是不斷地在得到治療。付出是人心靈裡苦悶的解碼,是生命裡設定的祝福──施比受更有福。即使照顧弱勢的狗(其實狗並不弱勢),是幫助人與外在的維繫,不會將心思集中在自己的問題,自陷於情緒裡,而由照顧、付出,逐漸走出。

快樂的音符,與節奏快的音樂,也能使憂鬱者振奮,這稱為「莫札特效應」(Mozart effect)。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的〈小星星變奏曲〉、〈G大調第15號小夜曲〉、〈降E大調K.364小提琴與中提琴協奏交響曲〉、〈第11號鋼琴奏鳴曲〉、〈快樂的捕鳥人〉、歌劇〈費加洛婚禮〉、〈土耳其進行曲〉等,讓人聽來心情沸騰的好歌曲。

記憶裡的美好,可以幫人數算恩典,一個不經意的微笑、一頓難忘的餐飲、一杯在愛河邊喝的咖啡、自池中釣到的大魚、午夜與一群螢火蟲的相遇、第一次聽到小雨蛙的蛙鳴、第一次在海灘撿到的石頭、第一次唱歌有人鼓掌、第一次炒的飯有人敢吃等,都在證明,自己有價值,不見得那麼不幸,絕對不是悲風苦雨下的作弄人。

每一個人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若持續在一段時間(約三星期至三個月),仍然沒有改善,人會漸呈憂鬱,被情緒主導。短時間的情感低落,是人可轉換的,稱為「情緒」(Emotion),這字是「ex-」與「motion」組成,表示可以移動進出,人的情感被長時間框住,這稱為「mood」,這字原是指某種樂器被線絲或框架固定,每次只能發出同一個音,這種固定是「mode」,是mood的字源。Emotion可移動,Mood不易移動。憂鬱症不是情緒,而是Mood,所以要為自己的情緒把關,不要成為憂鬱。

憂鬱的人,經常是頭腦聰明、反應快的人。受到衝擊時,容易照單全收。情緒反應太快,一時無法負荷全部,造成心裡的傷害。我們不要去探究憂鬱症患者染上的原因,他們自知有病,需要人支持。不要一直責備憂鬱症者,免得他們又陷入挫折中,他們自知軟弱,需要人協助。

對反應快的人,「緩慢」是個醫治,因為緩慢會使憂鬱者的負荷減輕、壓力減少,悲傷的情緒降低。帶憂鬱者在花園裡慢走,蹲下來看朵小花,坐在草地上看著綠茵,坐在椅子上聞著花香、聽蟲鳴,感受輕拂的風,接受日曬,對於憂鬱者都有很大的幫助。花園沒有外界的緊張、紛擾、噪聲,而是提供一個祥和、美麗、安靜的空間。讓人能更多、更近距離與花園接觸,可以讓人的情緒舒緩,注意力轉移,感情舒暢。

如果花園能讓憂鬱者,有塊專屬的地方,能讓他們在裡面挖土、鬆土、挪去石子、施肥、下種、灌溉,就很有幫助。他們定期來到此處,看著種子發芽、生長、長葉、開花、結果,並讓他們移去蟲子、蝸牛、蜈蚣、毛蟲、雜草,直到果實成熟,讓他們取而享用,將更有幫助。在照顧小花、小草中,自己身心得到幫助,這是近代的「園藝療法」(Horticulture Therapy)的核心。植物緩慢的成長,是大自然的邀約,是另一種無聲的語言,給人美好的印象、期待,與說不盡的喜悅。

人本來就屬於花園,上帝起初是將人放在園子裡,那是最適合人的身心靈的所在。近代,大部分是憂鬱症患者來自都市,可見都市有問題。好的都市設計,30-50%的空間應該屬於綠地與花園;好的建築設計,是周遭有許多綠意盎然的樹木。人口愈多的都市,居住、辦公與商場應該集中在建造穩固、管理良好的超高層(35層以上)的大樓。不止可以減少通勤、上班、購物者的交通時間,減少都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超高層大樓可以省下周遭的地面空間,才有作為大片的草毯、花園與人工林的可能,成為居民休閒所在的機會。都市綠地的保留,是政府給百姓最大的善意,是企業家眷顧人民的明證;也是購屋者,智慧性的選擇。

給憂鬱者的花園,有較寬廣的路徑,便於憂鬱者在花園裡的行走、田間操作,栽種菜。栽種的田畝有小塊的個人式,也有大塊的群體式。前者讓憂鬱症者自由、單獨操作;後者讓憂鬱症者相互溝通、分享。幫他們互相幫助,也互相治療。若栽種花,幫他們選擇較大、醒目的花朵;若種蔬菜,選擇易長的南瓜、容易收成的番薯葉、紅蘿蔔、少病蟲害的番茄。

憂鬱將人的可能極小化,將人的不可能極大化,並使人的力氣枯乾。喜樂的心才是良藥,讓我們到花園裡吧!§§   回首頁

 

4.關心可以抵抗憂鬱症   【洪蘭】 2005/02/28 聯合報.副刊】

其實關心別人並不難,只要平時多注意別人的情緒、給他笑臉、給他肯定,這個世界就可以減少很多憂鬱的人……

朋友的孩子來問我,為什麼偉人傳記都是小時受苦長大成為偉人,而報上看到的卻是父親生意失敗攜子投水自殺;為什麼有人碰到挫折就倒下了,有人卻可以越挫越勇?這真是一個好問題。

最近耶魯大學醫學院作了一個研究,用棉花棒取五十七個受虐兒與四十四個正常孩子的唾液出來分析,看一個與血清張素轉換有關的蛋白質的基因是否正常。血清張素是大腦中一個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許多憂鬱症的人都是大腦中血清張素不足。治療憂鬱症的新藥中,很多是阻擋血清張素的回收,使它在大腦中多一點。分析結果發現這群五到十五歲的孩子中,有四十二名有二個完整的基因,十七名遺傳到二個不完整的基因,另外四十二名孩子則有一個基因正常,另一個不正常。

研究者然後比對憂鬱傾向與基因上的關係,發現沒有被虐待過的孩子即使有二個不完整的基因也沒有憂鬱的傾向;在受虐兒中,假如有一個基因是完整的,也沒有憂鬱的傾向,假如二個基因都不正常,但是至少有一個大人關心他,也很少憂鬱;但是如果基因有缺陷,又沒有人關心的話,憂鬱的傾向就立刻高升,顯示社會關心是受虐兒憂鬱症最重要的環境因素。難怪貧民窟的精神分裂症比例比較高,環境是一個觸媒,使基因表現出來。

這篇報告使我想起一個中學同學。她母親死後,父親再娶,又生了六個弟妹,食指浩繁,只好搬到物價指數較低的汐止去住。她的繼母對她很不好,不要她念書,要她在家帶小孩;她爸爸卻說考得上公立的就念,拿得到獎學金就念。她繼母嫌火車票太貴,她只好騎單車通勤,每天天不亮就出門騎來台北上學,晚上回到家還得洗衣服、帶弟妹,沒有時間念書,但功課一直都很好。她把英文生字貼在腳踏車的龍頭上,邊騎邊背。她常跟我們要便當剩下來的飯粒來黏紙條,她說最怕下雨天,那時就只好在腦海中背國文了。她的環境非常不好,還發生跑到生母墳上去睡的事,但是一路走來都沒有憂鬱或沮喪,反而越挫越勇,最後念到了博士,成了有名的科學家。

看了這篇研究我才恍然大悟,她沒有倒下來,因為她的父親很支持她,常常偷送東西到學校給她吃。當時學校門禁很嚴,外人不能隨便進出,只能託門房轉交。我們看到門房給她一個寫著某班某人收的牛皮紙袋,裡面有一顆雞蛋;只見她滿臉幸福的一小口一小口把雞蛋吃下去,連一點蛋黃屑都沒有掉下來。生活再苦,只要想到有人疼惜就不苦了。想不到有人關心竟是這麼的重要,可以抵抗先天和後天的不利。

其實關心別人並不難,只要平時多注意別人的情緒、給他笑臉、給他肯定,這個世界就可以減少很多憂鬱的人。在這婚姻如兒戲,道德瓦解的社會中,孩子是最可憐的犧牲者,我們需要去關懷不幸的孩子,政府也必須提供好的寄養家庭,讓孩子可以安全長大。

不管現在設立保護專線、寄養家庭、中途之家的經費是多少,它一定比以後慢性精神疾病的社會成本低,因為預防永遠勝於治療。今年全國花在花燈上的幾億元,何不分一點來關心兒童的福利呢?       §§         回首頁

 

5.洪蘭:閱讀‧運動‧抗憂鬱          2010/02/25 聯合報

報載有對夫妻,因妻子重度憂鬱,苦不堪言,決定自殺解脫,先生不忍她黃泉路上獨行,便陪她一起燒炭。這則新聞讓我看了很不忍,因為現在對憂鬱症已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它有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上的原因,有藥物可以幫助,病人也可透過運動方式幫助自己減輕病情。

研究發現當一個人大量運動到他心跳最高數字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時,他大腦中會分泌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些神經傳導物質都跟情緒有直接的關係,百憂解就是阻擋血清素的回收,使病人大腦中的血清素比較多,心情好起來。臨床實驗也發現憂鬱症的病人每日持續運動三個月後,百憂解的藥量可以減少。

憂鬱症、巴金森症、阿茲海默症和老人失智症是現在耗費最多社會成本的慢性疾病,每一個國家都致力於這些疾病的預防。研究已發現防止大腦老化最好的兩個方式是閱讀和運動,它們都能使腦細胞活化,增進大腦神經連接的密度,運動對第二類型的糖尿病更有幫助,初期的糖尿病病人若能每天運動、控制飲食,可以不必服藥。

瑞典曾經追蹤七十五歲的老人一直到他們九十五歲,結果發現每天只要運動四十五分鐘,他們大腦中白質(神經纖維)的退化程度就有顯著改善。老人家膝蓋軟骨已開始退化,不適合跑步或做劇烈運動,連出門散步都最好拿著枴杖,以防跌倒。最適合老人的運動是游泳,因為水有浮力,關節不會像跑步時那樣因承受太多重量而受傷,游泳又是個全身的運動,直接訓練心肺的功能,因此瑞典每一個社區都有游泳池,游泳也使老人走出公寓跟社區接觸,老人需要跟人對話,關在家中看電視會使大腦退化得很快。美國甚至由公家出錢請計程車把老人送到社區的活動中心去跳舞、游泳和健身。看起來這好像是浪費納稅人的錢,其實老人若身體健康,節省下來那些看不見的醫療費用才是更可觀。

我們台灣也看到運動對學習的幫助(血清素也直接影響記憶),又看到每年暑假溺死很多的孩子,一棵幼苗來不及長大便夭折,真是令人痛心,因此看到政府終於要蓋游泳池,讓偏鄉和山區的孩子也可以學游泳時,真是非常高興。此舉老人和孩子都受益,堪稱一石二鳥、一舉兩得。

其實,台灣很缺游泳池,很多縣市和鄉鎮連一座都沒有。台灣是個海島,島國的孩子怎麼可以不會游泳?不要孩子去河裡冒險,就必須提供他安全的游泳環境,在神經學上,要改變一個行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要的行為的神經迴路去取代不要行為的。

一件事只要是對的,就應該去做,不可因困難而放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困難是可以克服的。我們不能因為吃飯會哽到而不吃飯,也不能因為可能有弊端而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

柏拉圖說:「為了讓人類有成功的生活,神提供了兩種管道:教育與運動」。希望以後報上不要再有孩子溺死,父母呼天喊地的鏡頭,也希望健保的費用能控制住,不要每天喊漲。  §§            回首頁

 

6.【生活進行式】劉秀枝/享受被忽略的滋味   聯合報  2017/02/27

從此,我自在地做自己,自重、自尊、接受自己的外表,進而欣賞別人的美麗與優雅……

 

矮小的好處

年輕時我在美國一家速食店排隊點餐,等到第二順位,前面的男士點完餐,櫃台前接受點餐的小姐大聲叫:「下一位!」眼睛卻看著排在我後面的一位男士。等到我前面的先生走開,她才發現我,驚奇地笑說:「There you are!(妳在這裡!)」原來前面的壯碩男士把矮小的我完全遮住,後面那位又人高馬大,怪不得人家看不到我。

我的個子矮小,看來沒有威脅感,比較不會成為挑釁對象,甚至還因為看起來像弱者而額外受到照顧。有一年在夏威夷參加醫學研討會,輪到我上台,第一句話是:「大家看得到我嗎?」立刻引起哄堂大笑。工作人員趕緊把講台上的花移開,並搬來腳墊,讓我終於可以露臉,接下來的演講自然輕鬆過關。

不被看見也有好處,有次應邀到台北一家醫院演講,結束後擠進電梯裡要下樓,聽到兩位年輕醫師對話:「這麼忙還要來聽演講,不過今天的演講很棒,值得聽。」我仰起頭,微笑地說聲謝謝,愉快地踏出電梯門。當然,也有可能聽到批評不滿,那時就聳聳肩,繼續當個隱形人吧。

矮小自然有許多不便,比如以前台北公車的吊環好高,我根本拉不到,幸好已改善,而且如今我也可以坐博愛座了。看電影時前面如果坐了一位高個子,眼前的銀幕就立刻只剩左右兩邊,所以買票時我都要求走道位置,並非為了逃生或上洗手間方便,而是縱使被擋,也只擋住邊邊一個角落。

出生於戰後嬰兒潮前段班的我,有兩個姊姊和一個哥哥,本來父母想要再生個男孩,我卻不知趣地來報到。當時台灣家庭普遍重男輕女,做子女的也都認為理所當然,當女兒的更是認命,不會冀望從父母得到太多關注。父母把所有的期望和壓力都放到獨生子頭上,反而讓么女的我從小就不受注意、不受管束,自由快樂地成長。

 

自在做自己

上了小學,發現功課有趣,考試考得好還會被老師稱讚,加上那個年代小鎮上的小朋友們不曉得讀書的重要,於是我一直名列前茅。這個長得既不可愛又不乖巧的么女,開始讓父母引以為傲,當時有位長輩還稱讚我:「豬不肥,肥到狗。」意指女兒功課表現比兒子強。

後來觀察到當年的小學老師喜歡三類學生,一是家中富有,二是長得漂亮或多才多藝,三是功課好,前兩項我都不夠格,只有第三項能靠努力念書達到;加上當時父親一句話:「妳能念到多高,家裡就讓妳念到多高。」意思是說如果妳不往上念,家裡也不會勉強妳,於是我就一路念到醫學院畢業。

成長過程也有迷惘的時候,青春期最難熬,覺得人生虛無,加上身材矮胖,臉蛋平庸,開始對自己質疑。幸好初二時遇到一位好導師,她與我在校園椅子上長談一小時,一句話讓我豁然開朗:「不管妳長得怎麼樣,妳是獨特的、是唯一無二的,沒有辦法複製另一個妳。」沒錯,不僅長相外貌,連性格腦筋都無法複製,是唯一的「限量版」,不用羨慕別人。

從此,我自在地做自己,自重、自尊、接受自己的外表,進而欣賞別人的美麗與優雅。縱使與一群高䠷雍容華貴的美女拍照,我不怕破壞畫面,總是在心裡說:「沒有我,怎能襯托出大家的美麗呢。」然後高高興興地入鏡。如今銀髮閃閃,時常在心頭想點快樂的事,微笑自然浮上容顏,希望多些圓柔線條。

最近讀到一篇發表在2017年《臨床心理學評論》的論文,討論同樣遭遇失敗或犯錯,為何有的人情緒比較不受影響?這種穩定情緒的韌性主要來自三個因素:自尊、正面思考的風格,以及所處的社交環境不要求完美。

回想這大半生,從小不受注意而無拘無束,不受重視而曉得要靠自己;成長過程中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而凡事往好處看,並緊緊抓住自己的唯一強項:會念書而建立自信,還真有點符合論文裡的韌性味道呢。      §§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