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114日──生命教育系列選文之二   載於Nownews

 

1.生命教育》辜琮瑜/生死關前 生命中的神聖與日常文

2.《屍速列車上的強者   文/徐玉青 

3.你我之間    歐玲君

4.割捨    徐茂瑋    

 

1.生命教育》辜琮瑜/生死關前 生命中的神聖與日常文  摘自nownews  2016.11.04

http://www.nownews.com/n/2016/11/04/2293769

 

唱聖詩的老奶奶

土腳厝外斑駁的藍牆上,用紅漆簡簡單單的畫上了幾個字:「認識耶穌是我一生最大的祝福。」老奶奶就躺臥在藍牆後的屋子裡,如果從醫學上的評估來認知,屬於心臟衰竭末期個案。

隨著台大醫院金山分院安寧照顧團隊第一次前來拜訪的我們,知悉奶奶是虔誠的教徒,安排陪伴的時間正好在聖誕節前不久,便給奶奶帶來幾個印有耶穌像與祝福語的聖誕裝飾。

常常處於昏睡狀態的奶奶,被我們喚醒之後,帶著有點委屈、有點悲傷、有點無奈的表情凝望著大夥兒,不一會兒,又隨即疲累的闔上眼。

但就在聽到我們說起耶穌的祝福時,她緩緩睜開雙眼,握緊了那顆耶誕裝飾,對著我說:「老師,我們來唱聖詩吧!」接下來的這段歷程,給在場的我們好大的震撼。

本來十分睏乏的奶奶,精神十足地邊唱著聖詩,邊流著彷彿已被神聖力量淨化的淚水,她以濃濃的鄉音比著自己的胸口跟我們說起自己受洗的過程與見證:「我感受到上帝的祝福,祂在這裡!祂祝福著我、陪伴著我,也祝福你們!」

團隊離開小屋前,感覺這屋裡有一股獨特的力量,雖然我們都知道奶奶時間不多了,可是卻有一種喜樂靜靜的生起。

聖誕節前,我們再次探望奶奶,帶著一群學生連夜手製的聖誕樹。奶奶持續地睡著,幾乎沒再醒來,但睡夢中的她,有一種安詳的神情。幾天之後,她就安靜的離開了。

我常想起奶奶對著我唱聖詩的那短短幾分鐘,蒼老、濃濃鄉音、低沉卻又喜樂的聲音,就在她離開人世前,伴隨她的生命回響著。這是人在面臨死亡之前最美的神聖經驗,因為上帝,所以奶奶對死亡有一種從容與寧謐。

 

數唸珠的阿媽

另一次的學習,來自102歲的阿媽。經常睡幾天、醒幾天的阿媽,如果我們探訪的時間是她醒著的周期,她可以清醒到比著梳子要我幫她梳頭,因為她要去拜拜。有一回就在母親節前後,團隊正好遇上阿媽幾位孩子為她慶祝。逐漸失去現實記憶的阿媽,還可以配合我們兩手比Ya的微笑著。

但多數時候,阿媽處在睡眠周期,喚了半晌也無反應。知道阿媽以前喜歡去廟裡待著,有一回試著在她耳邊輕輕念著:「阿彌陀佛!」阿媽手動了動,手指頭掐著棉被按了幾下。照顧她的瑪利亞說:「阿媽有時候會這樣壓著我的手。」家人也在旁邊說:「對啊,不知道為什麼,阿媽老會這樣抓被,抓人的手。」

我突然意識到,阿媽的動作是在數唸珠,問起照顧的家人,大家恍然大悟的說:「是的,阿媽從年輕就念佛,念觀音菩薩,床邊就是她平日在用的長串唸珠。」

說著說著,便看到阿媽把被拉開來又擺回去,我們莞爾了:這不就是數數唸珠之後,調整長度的動作嗎?

於是我們幾個人靠在睡眠狀態下的阿媽耳邊,輕輕的叮嚀:「阿媽,常常跟阿彌陀佛說話,常常念念祂喔!」阿媽的手又動了,接連按壓了棉被幾下。

雖然之前探訪過許多次,卻在這次理解了,也提醒了阿媽與信仰的連結。幾日之後,阿媽也在睡夢中離開了。

 

生死關前的連結

面對死亡的恐懼、慌亂、無奈、焦慮……,這些詞彙,是我們熟悉或藏在心底的暗流,而不會運用這些詞彙的奶奶、爺爺、阿公、阿媽們,在死亡之前,是什麼樣的感受與情緒呢?臨終之前,他們的心會連結到哪裡呢?

一位虔信耶穌的奶奶,一位長年念佛的阿媽,在死亡之前,與她們生命中的神聖性連結了,也因而有了一些安頓。但這神聖連結,並非憑空竄出,也不是僅靠別人提醒就能召喚而出,那是她們從日常中逐漸累積來的。如果沒有日常中的點滴延續,臨終前靠著他人,即使是最親密的家人朋友誦念,或祝福信仰的語彙,恐怕也只是回頭惻然一笑,卻不見得會有力量生起。

就像所有的藝能、技術,如果沒有日常且持續的鍛鍊,如何能在需要時精準的演出或呈現?生命中所有的想望,無論是具體的標的、心靈世界的還是精神理想的,不也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到我們的生命中?

期望自己的生命擁有什麼樣的品質,當然也就不是一蹴可幾。只是在積累的過程中,我們當得更審慎對待存入的訊息,因為日復一日才生長而出的果,不是輕易說改就改得掉的。

回返神聖如此,連結失序、虛無、苦悶等等負面世界的鑰匙,應該也有同樣的質地,那上頭標示著:練習、練習,再練習;重複、重複,再重複的作用力。於是生死關前,我們平日慣用哪一把,就會直接取來連接吧。

(辜琮瑜/現為中華點亮生命教育協會理事、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學程助理教授兼主任,藉由書寫、創作與佛法陪伴許多生命一起走過風雨之後,看見生命中的真、善、美。)          回頁首

 

2.《屍速列車上的強者   文/徐玉青   nownews  2016.10.06

http://www.nownews.com/n/2016/10/06/2259320

(內文有雷,歡迎觀影後閱讀)

 

電影《屍速列車上映後,片中主角陸續被冠上強者之名有「最強老爸」、「最強老公」,甚至「最強孕婦」他們強在哪裡呢?其實,列車上的強者,不是倖存者,而是最有能力愛人的人所謂愛是強者的道德,危難發生時,人無可避免會害怕,想生存下去。但是什麼原因讓人處於恐懼之中,卻會做出不同選擇呢?答案就是「愛的能力」

愛的能力就像光譜一樣,從漸弱到漸強,由弱變強需要學習練習。觀影後,我因為電影情節流淚而久久不能自,情緒過後,再細細思考影片為何有如此強大的後座力,才發現除了感動之外,更多是影片產生的自我投射。

影片動人之處是因為中愛的流動與實踐,讓我看見了因愛而強的人。電影裡的小女孩年紀最沒有生存能力又遇上可怕的活屍軍團,卻未曾放棄助人的念頭。才剛被活屍追趕餘悸猶存,仍不忘讓位給老奶奶坐,爸爸看見了便告誡危急時刻是不需要禮讓的。小女孩望著父親的眼神,說明了對父親自私行為的不認同這是動人的時刻,我看見列車上強者的存在。

流浪漢大叔屬於社會弱勢的代表,他讓我看見了另一種強者。逃進列車後便一心想要求活,一個長期被社會遺棄的邊緣人,活下去只能靠自己,自顧不暇的他,為何最後有能力幫助別人成為愛的強者呢?因為在多次驚險之中,總有人願意拉他一把,讓他逐漸感受到愛也看見每個生命的可貴因此在最關鍵的時刻,他願意挺身而出保護婦孺。

劇中有對年老的姊妹,兩人個性南轅北轍,姊姊時時刻刻關心人,妹妹不認同姊姊成天只為他人著想不顧自己。堅持待人和善的姊姊卻因年邁行動不便,幾乎沒有任何戰鬥力,但她出現就讓人有溫暖的感覺。當活屍快要抓到她時,她看見自己的妹妹平安無事,此刻她臉上的表情沒有絲毫害怕而是一種安心和豁達,也許她覺得反正躲不掉,不如犧牲自己來換取一些時間,讓其他人安全逃命。這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如此無畏?老奶奶強者的樣貌最令人不捨。

另外有兩個不同典型的父親。其中一位堪稱「最強老公」,他呵護妻子、行俠仗義,別人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責任,努力想與妻子一起存活卻無法如願,即使生命燃燒到最後一刻也要保護所愛的人,是典型愛的強者。而另一父親這場災難之後才開始學習如何愛人。因為女兒的提醒,感受到最強老公的無私,從愛的光譜極弱那方漸漸

有一幕,女兒問父親是否會怕,父親則對女兒坦承自己的恐懼這段非常動人,強者不是無懼,而是願意面對恐懼。相信搭上這屍速列車的人沒有一個不害怕,只是當我們害怕時會做出什麼選擇,我們在愛的光譜中處於何處有關。這位爸爸從只想自,漸漸願意幫助別人與人合作,他的恐懼並沒有減少,但他開始學習了解自己所愛的人,願意承擔父親的責任,甚至關心他人尊重生命的價值。這些都是愛的要素,具備了這些能力,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

列車上並沒有真正的壞人。自私的營運長、被煽動而拒絕讓倖存者進入安全車廂的乘客們……他們只是不具足愛的能力面對恐懼及未知時,容易失去理性判斷的能力,因此無法做出更好的選擇。

看完電影之後,我自問若搭上這班車我會成為哪個角色?我能確定自己不會成為營運長或那些被煽動的乘客嗎?一時間,自己也沒有把握,平常總覺得自己樂於助人,此刻卻感到不安和難過,深怕自己成最不想成為的那種人。沉澱緒後更加清楚:「愛需要長期而持續的練習」,想成為真正愛的強者,必須有堅定的信念。

愛無法讓我們不害怕,但至少可以讓我們有勇氣面對恐懼,勇氣則能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如果車上多些愛的強者,或許會有更多人倖存下來反之,若人人都只想自己命而不擇手段的犧牲他人,那麼最後全車的人恐怕將無一倖免

列車因為活屍而失速,但人卻可以因為愛而存活。這部影提醒了我們努力成為愛的強者,讓我們更有能力面對生命中無法預知的困境。

(徐玉青/長期照顧流浪的毛小孩,將生命教育落實在自己的家庭與生活環境中,不斷行動思考與改變,努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社團法人中華點亮生命教育協會前祕書長,現任職桃園高中圖書館讀者服務組組長暨生命教育教師。) 回頁首

 

3.你我之間    歐玲君   nownews   2016.10.20

http://www.nownews.com/n/2016/10/20/2274567

筆者這些年來一直在擔任罕見疾病的宣導志工,當初會有這項服務,起因是這些罹患罕病的特別孩子進入新的學習環境時,總是會引來一些莫名的揣測、隔離與竊竊私語,甚至造成許多誤解。因此我們在孩子入學初期就進入校園,利用深入淺出的繪本,以及真實故事穿插介紹各種罕見疾病,大多數的孩子都能在短時間內接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與個別性,懂得尊重每個生命,了解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健康;更重要的是,生病的特別孩子也在此過程當中接納、肯定了自己。

有一次在活動中,我介紹了某種病類,病患的飲食必須嚴格限制蛋白質,所以除了蔬菜以外,幾乎所有食物都是禁忌品,餅乾糖果更是敬謝不敏。如此特別的飲食習慣對一般人而言簡直匪夷所思,我們透過自己編寫的繪本,讓孩子們了解各種食物的營養成分,再告訴他們,世界上有些人生病了,雖然永遠無法痊癒,但卻可以透過飲食控制維持身體健康……。當我說到這裡時,赫然發現在座的一個小朋友眼睛透出了閃閃光芒,幽幽地舉起他的小手說:「我也是耶!」

他不知道自己就是我們當天的主角,我順勢邀請他到台上,當起同學們的小老師,跟同學解說,若是吃了蛋白質食物會造成如何的結果。過程中,我看到他從怯懦繼而充滿自信,同時對於自己的疾病和特殊飲食習慣不再難以啟齒。他完全接納了自己疾病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則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原來這世界上還有人跟自己一樣,罹患相同的疾病、吃著相同的食物,而同學們也更了解他,不再視他為異類。

我也常常不露痕跡地讓孩子們了解,擁有不同語言族群的父母是一項恩典,藉機幫助新住民子女擺脫社會上的錯誤觀念,肯定父母親在他們心中的地位,進而提升自我價值。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平等的高度去看待且珍惜彼此的生命。記得有一次我提到精通愈多種語言就可以交愈多朋友,例如有人會講國語、台語、客家話、原住民語、英文……,立刻就有個孩子開心舉手大聲說︰「我會越南話!」另一位同學緊接著說:「我也會越南話!」接下來會講印尼話、廣東話的孩子紛紛驕傲地高舉雙手,新住民父母在這一刻得到孩子更大的認同。

年幼的孩子像是一張張白紙,簡短的故事就輕易地喚出了他們心底原始的良善。我常在說完故事後邀請他們回饋,日後將如何與罕病的同學成為好朋友,純真的他們常常有很多出人意表的貼心新意,讓人驚豔不已。有人說:「我會保護他,不讓別人撞到他」、「我下課會在教室陪他玩玩具、下棋、畫圖」、「當別人在說他很奇怪的時候,我會跟他們說他只是生病了」,他們心底的良善已然喚醒,小小年紀已有了合作的概念,友善校園的概念儼然成形。

試想如果在校園內,沒有人特別介紹與眾不同的孩子,會是怎樣的景況?幸運一點的可能遇到一位開放接納的老師,願意多花一些時間帶領班上的同學共同來關心他,班上同學也能全然接受他、愛他、幫助他;但出了教室以後,其他的同校師生又會如何看待他呢?而導師若對他完全一視同仁,他的特別會不會引起同學的議論?好奇的孩子們難免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想法和做法,結果又會如何呢?身體健康的孩子都有可能會被孤立甚或霸凌,更遑論身體狀況特殊的孩子呢!

現今許多家長的教育理念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學習年齡越來越早,學習的項目也越來越多,同儕之間被塑造成競爭的關係。在這樣的教育觀念下長大的孩子,可能就很難將心比心,甚至把勝利當成高人一等而視為理所當然。校園霸凌、職場霸凌其實很隱諱地存在著你我之間,卻常被忽視,旁觀者也不知如何伸出援手,甚至害怕遭受池魚之殃而假裝視而不見。

你我之間雖然存在著許多相異之處,但對於我們不了解或與我們不同的人,若我們心中都能抱持「人生而平等」的信念,以關懷珍惜彼此生命為主軸,讓一個生命去影響另一個生命。就從自己做起,從真心關懷我們身旁的親友同學開始,由小愛擴展到大愛,讓這正能量如漣漪般越擴越大,才能拆去彼此心中的藩籬,減少暴戾之氣。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的氛圍急待我們去轉換,就從我們自身做起吧!別小看了個人的影響力,因為你我的努力,可能如蝴蝶效應般無遠弗屆地綿延下去……

歐玲君/化名Orange媽媽,因患黏多醣症的兒子永強,讓她的生命有了不同的亮度和方向,不斷向內追尋意義、情感、力量和面對生命各種課題,向外則積極投入志工服務,傳遞愛與希望。現為中華點亮生命教育協會常務監事、罕見疾病基金會志工,並常至學校、機關團體宣導生命教育。 回頁首

 

4.割捨    徐茂瑋     nownews   2016.09.22

http://www.nownews.com/n/2016/09/22/2246684

今年八寶可夢掀起瘋狂抓寶風,夢迷們在北投公園追逐狂奔,如世界末日,塞車違停,在地居民回不了家,卻無可奈何。開學後將造成什麼樣的衝擊?有人憂心忡忡,也有人樂觀地將順勢翻轉教學。我則主張引領學生建立核心價值,嘗試割捨次要價值,學習面對人生的誘惑與陷阱。

《史記‧鴻門宴》是高中國文熱門選文,大概高中生都會讀到。范增因為劉邦有天子之氣,視他為項羽的重要競爭者,另一關鍵是:劉邦居故鄉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但是他先入關中,對秦宮的美女雲集,奇珍異寶堆積如山,居然碰都不碰,不把以往愛好的美色、財貨看在眼裡,范增斷定劉邦胸中必懷大志,追求更高的價值。因此力勸項羽一定要殺劉邦,宴會中三次舉玦,要項羽下令殺劉邦,項羽視若無睹。范增再令項莊舞劍娛賓,意在刺殺劉邦,卻被項伯上場舞劍以身護劉邦,隨即劉邦尿遁成功,范增惱怒錯失機會。從此楚消漢長,終於項羽自刎烏江邊,劉邦建立大漢王朝。

「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范增此話令人折服,堪為知人之明的典範。課堂中引領學生思考、討論,范增的推論是否合理?劉邦只不過放下兩個「惡習」─姑且如此稱之,就足以讓范增心生殺機?他論斷的背後應有一套哲理為依據,我們能否揣測之?

再者,劉邦年輕時不愛讀書不學無術放蕩不羈,因此貪財好色亦符合他的素行,以劉邦當時的實力不可能料想會先攻下關中,而事先拿定主意,意外入關中,為什麼立即轉性?有能力抗拒這麼巨大且突然的誘惑,心裡是如何盤算?毅然決然,轉身離開,值得我們細細推敲,他怎麼消弭平素的大慾望?若沒有一個更高的價值矗立在眼前,怎放得下?雖然有人引《史記‧留侯世家》的記載,批評劉邦是接受樊噲與張良勸諫方如此,但是史上剛愎自用擇惡固執不聽勸的主子不勝枚舉啊!另有一例,韓信攻下齊,便要求立為假王,劉邦方破口怒罵,張良、陳平踩他的腳附耳勸告,劉邦立即改口:「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是故,不管是自覺或屬下勸導,最後的抉擇者還是劉邦。

課堂中循序漸進地帶著學生揣度、推敲、思維,為什麼劉邦願意割捨?

每當學生升高三之前,就再把這段充滿哲理、智慧的歷史,再拿出來搬演一趟。

我從不認為大學升學考試會決定一生的幸福,也不主張考大學是最高且唯一的價值,然而考大學大概是高三學生這十七、八年來,最大的人生關卡。高三生個個求好心切,企圖全力衝刺,但日月無情,日子一天一天逝去,永遠讀不完的書,卻又有寶可夢社群網站、韓劇等無法拒絕的誘惑,時時掙扎、衝突,人格都要分裂了,此刻劉邦的「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就值得借鏡。

無可抗拒的誘惑,並非高三生的專利,七情六慾使人生充滿陷阱,核心價值則是跳開陷阱的利器。就高三生來說,升學是現階段的重要目標,準備考試的價值與其他寶可夢社群網站、韓劇等的價值,在分秒必爭的當下,孰重孰輕?一旦價值衝突浮上心頭,平靜思量輕重緩急,排定價值順序後,再想想為什麼劉邦可以「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慾望是人一輩子的功課,升上大學後,不會從此幸福快樂,依然要被慾望糾纏終身所以不停建構、調整自己的價值觀,掌握核心價值,遇到價值衝突,理性分析,學習割捨。

高三或其他人生關卡,表面上是困境,甚至是一場唯恐避之不及的「災難」,然而,若願意積極地面對它,從時間管理、情緒管理、學習策略等尋求解決之道,在這期間,一邊學著規劃與實踐,同時反省、修正,期盼不斷良性循環,不過貫徹其中的,還得靠意志力割捨。如此過關斬將,有過確保核心價值的實戰經驗,固然不保證百戰百勝,但卻也知道有能耐節制慾望、割捨不重要的價值,生命境界不也隨之提升?

 

徐茂瑋/學生尊稱茂公的徐茂瑋老師,秉持著「真誠.關懷.傾聽.陪伴」之道與學生一起成長。現為台北市麗山高中國文教師暨生命教育教師。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