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613日──哲學沒有用?

輔大哲學系半數學生申請轉系,其中有28名是「申請入學」,1名是「繁星推薦」,教授批評是天大的詐騙,因為入學口試時當是滿口「熱愛哲學」。我的大一同班原有51位,畢業時只剩21位,畢竟現實壓力難以抗拒。正巧昨晚同學會,有同學質疑讀哲學沒用,引發小討論,但大多肯定哲學在職場與生命的安頓都「非常有用」。以下幾篇選文,提供你參考。

 

1.聯合筆記/哲學沒有用?   沈珮君

2.哲學到底有什麼用?      朱家安 2015-08-11  鳴人堂

3.《大師開講》誰說哲學無用!   辛格Peter Singer   商業周刊第1380期

4.誰說「哲學系的出路就是教哲學」,你聽過「哲學諮商」嗎?  沈政男

5.台灣高中哲學教育的準備      阿捷   載於:正心誠意

6.哲學新媒體》我們需要哲學嗎?     莊阿寶 2016年06月08日 

7.書話題-哲學的陪伴與慰藉    楊子葆(文化部政務次長)(中國時報)2016

另外:試讀哲學  (提供哲學文章、推薦哲學書籍給想讀哲學系的同學試讀)

 

1.聯合筆記/哲學沒有用?   沈珮君   2016-06-07

哲學有什麼用?輔大哲學系半數學生申請轉系,全台哲學系教授想替學生找出路,呼籲新政府將哲學推理納入高中課程。

哲學沒有用嗎?LinkedIn共同創辦人霍夫曼、Flicker共同創辦人巴特菲爾德,都是哲學碩士,他們說,哲學是他們成功的「秘密」。國際金融作手索羅斯也是念哲學的,在投資巿場實驗他的哲學,他認為作股票的人應念哲學,才能了解人性;他並成立慈善基金會,投入六十億美元推動哲學家卡爾波普「開放的社會」。馬丁路德金恩、翁山蘇姬也主修哲學。

哲學就是太有用了,所以它常是政治利用、打壓的對象。共產國家服膺的馬列主義就是一種哲學;資本主義也是哲學;「國」是否高於「家」、「家」是否高於「個人」,這是哲學;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每一「家」都是哲學。

哲學不只是在殿堂之上,生活上到處是哲學問題。「我」是誰?人生目的是什麼?幸福是什麼?一朵好花開在深山,自生自滅,無人知曉,它算不算存在?這些問題就是哲學。再以近來兩個具體議題來看,一是「廢死」,人有權決定他人生死?一命換一命就是正義?殺人不必償命,正義在哪?人能為自己的行為百分百負責?二是「人命的價值高於動物生命?」美國動物園為了救男童,槍殺一隻大猩猩,輿論譁然,這些困難的生命課題都是哲學。

哲學不是給你標準答案,但每次思辨都會讓問題更清楚更深刻,更了解「人」。

只是我們習於淺薄,很怕壓力。每年大考,各方比較的都是考題是否太難,有沒有課外題,什麼流行歌、偶像劇入題,作文是否好發揮。看看同樣是十八歲孩子,法國高中生會考的哲學題目,文組:「科學是否只局限於觀察事實」、「尊重所有生命,是一種道德責任嗎」、「我是否由我的過去所締造的」;理組:「政治可否不誠實」、「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藝術家是其作品的主人嗎」。

法國高中生一定要上哲學課,書厚六百頁,內有四、五十位哲學家,會考若哲學不及格,進不了大學。這是兩百年前拿破崙訂下的,沒有人亡政息,可見有用。

哲學是思考訓練,分析、推理、批判,若我們希望有健全的民主政治,不惑於民粹、名嘴、明星,人民尤應有獨立思考能力,哲學課應是教育的一環。這不是替哲學系學生找出路,是為我們國家、文化可大可久可敬。

對人類文明產生深遠影響的,是哲學家。一個國家沒有大師,不會偉大。哲學系不是職業教育,但若念得好,可以從事任何職業,英國哲學系畢業生起薪在十五大專業領域裡高居第五。戴爾電腦的「體驗設計中心」為了了解「人」,團隊成員有哲學系的。

我一生最大的幸運是念了哲學系,人生若可重來,不會轉系。

 

 

2.哲學到底有什麼用?      朱家安 2015-08-11  鳴人堂

photo ceditEsparta Palma(CC BY 2.0)

商業周刊刊了一篇翻譯文章〈誰說哲學無用!〉,因為沒付錢所以只能讀第一頁,所幸原文很容易找到。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全世界最知名的哲學家之一。他的書「動物解放」有十幾種語言的譯本,可能是全世界關心動物權議題的人最常參考的讀物之一。

美國的大學生當中,選讀人文科系的人數比例越來越少,身為哲學教授,辛格自然為哲學系說話,舉出瑞士智庫哥利布杜威勒研究所 GDIGottlieb Duttweiler Institute)的調查,在「二一三年全球百大思想領袖」列表中,前五名就有四位哲學家,分別是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齊澤克(Slavoj Žižek)、丹奈特(Daniel Dennett),以及辛格自己。1

GDI的報告公允,哲學領域能在全球前五大思想家中名列四位,確實很了不起。但站在向一般人介紹哲學教育的討論脈絡裡,辛格提出這個證據想要證明哲學的價值,似乎不太實際。我們在討論的,應該是大學的哲學訓練能對普遍而言的學生帶來什麼好處,不是嗎?任何有常識的大學科系都不會標榜自己的專業是「培養國際聞名思想家」,因為那不是一般人生涯規劃的可能內容。

「無用是大用」是逃避問題

問「所以呢?哲學能對學生帶來什麼用處?」可能引來一些鄙夷的眼光。對一些人來說,這是很庸俗的問題,他們會說,學術和教育的價值不在能賺多少錢、能有多少效益,而哲學在市場上的無能,反而顯示了它的超脫世俗。

我不同意這種「無用是為大用」的辯護論點。當然,不管是哲學、社會學或者文學,對於該學科熱愛者來說,它們都具備某些「內在價值」,例如追求真理、 找出更嚴謹、漂亮的分析或詮釋等。然而,這些內在價值通常具備一個特色:那些本來就對該學科沒興趣的人,八成也對它無感。若這些內在價值無法轉化成人人都能使用的好處,那麼愛好者將難以說明,為什麼它們足以構成理由,讓大家去在乎這些學科。

另一方面,這種「無用是為大用」的辯護論點,也與我接受的哲學訓練相反。我們一般來說要求學生把話說清楚,而不是把話說得高深卻模糊。大部分的學科都會同意把話說清楚和建構嚴謹的論證是有用的能力,不過,在哲學系之外,很少有科系會為了訓練這兩種能力找來大量抽象概念折磨學生。

哲學與GRE

清楚表達和嚴謹論證的訓練有什麼用呢?它的其中一個效果,是為學哲學的學生帶來煩人形象。如果你有朋友正在念大學哲學系,或許你會發現他在談話中向你確認詞意的次數變多了,有時候甚至會要求你「定義」剛剛使用的概念。不用擔心,當你的哲學系朋友發現他的朋友逐漸減少之後,很快就會開始精進各種不那麼露骨的討論技巧。

許多問題的存在其實是源自於定義的模糊或混淆。例如,如果「『沒收』手機」會有問題,那麼「『代為保管』手機」為什麼就不會有問題呢?哲學系學生在各種抽象思考的折磨下學到清晰定義的重要,也學到釐清定義的種種技能和習慣,這讓他們在需要明確思考的場合表現得比別人更好,例如GRE測驗(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s)。

美國的大部分研究所要求學生提供GRE測驗的成績作為入學參考,所以如果你有朋友要去那些地方留學,他可能就會去補GRE。對於臺灣人來說,GRE是英文測驗,那是因為我們英文不好,對於美國人來說, GRE 其實是理解、思考和表達能力測驗,它的分數反映的是人辨別概念、數學推理和論證建構的能力。要求考生提供GRE成績作為參考,代表這些能力受到研究所重視。

考研究所跟哲學有什麼關係呢?GRE主辦單位統計,若我們依照考生預計要報考的研究所種類將他們分類,「為了進入哲學研究所而報考GRE的考生」擁有最高的GRE平均總分:過去十幾年來,他們在「Verbal Reasoning」和「Analytical Writing」項目通常是平均分數的第一名,而在「Quantitative Reasoning」裡則在社會科系當中僅次於財經。(當然,成績紀錄的資訊每年都會更新,但是大致上排名是差不多的,你可以用「gre scores by intended graduate major」這組關鍵字 Google 到目前最新資訊)

想念哲學研究所的學生平均而言有最高的GRE分數,這對於想去美國拿哲學博士的人來說不是好消息,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必須非常努力,才不會在GRE這一關就被刷掉。但這個現象卻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哲學思考和GRE的測驗標的——辨別概念、數學推理和論證建構能力——之間的正相關。2

哲學養成更好的思考

當然,相關性不表示因果關係。但目前而言,若要解釋上述現象,我們的選擇似乎不多:

哲學思考有助於增強這些能力。

不知怎地,想念哲學研究所的人這些能力都很強,而且這並不是哲學思考導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數學不是我的強項,但若要說哲學思考有助於提昇辨別概念、建構論證的能力,卻很符合我的成長經驗。我的抽象思維和論述能力進步最快的時候,剛好就是進入中正哲學系之後。哲學系關於辨別概念和建構論證的思考訓練,讓我能在龐雜的討論中較快掌握重點,並轉化成令人更容易理解的分析。

另一個相關的現象,發生在三千位英國學童身上。衛報報導3,這些小孩參加了「兒童哲學」的課程計畫,這個計畫為期一年,由特別訓練的講師帶領他們討論。講師協助學生區分處理各種問題和論證的方法,再讓學生探討例如「工作場合是否該允許公開穿戴宗教象徵?」「剝奪別人的自由是可以的嗎?什麼情況下可以?」等問題。研究報告指出,參與這些課程的學童,在其他數學和語文的課程上,表現都變好了。另一個有趣的結果是,來自弱勢家庭的學生在參與這些課程後,進步的速度比其他同學還要快。

參與上述成果評估的杜倫大學教育學教授葛拉德(Stephen Gorard)表示,目前他們還不確定為什麼哲學討論的課程會讓數學能力變好,但認為這類在一般小學裡還不普及的討論課程同時也能讓學生覺得上學更有趣。

葛拉德強調,必須等待進一步研究成功複製這些學習成果,才能有更確定的結論,並且現階段的現象也不足以判斷哲學討論是否能促成長期的能力培養效果。 此外,我認為我們可能也必須注意,即便這些學生因為哲學討論課程而表現得更好,這也不見得是來自於他們接觸了哲學家的理論,例如,也有可能是因為討論課讓他們更習慣發言和討論,並且對於思考變得更有自信,這些特質都可能讓學童有更好的機會提昇自我。

重現古希臘的街頭

不管是思考、辯論還是邏輯,都是哲學這門古老學科到了現代依然注重的訓練,在實施這些訓練時,我們當然不見得要沿用經典的哲學題目,但即便討論的是 「可不可以不穿制服上學?」這種「小問題」,只要參與的多方秉持耐心、好奇,並且依循相關的邏輯和討論規則,那麼他們表現出來的思考和討論習性,也和哲學家相差不遠。

2008年時我大學四年級,為了好玩和分享,開始和同學們在宜蘭、嘉義等地舉辦哲學講座和營隊。持續了幾年之後,我發現我們試圖複製的,就是這些依循邏輯來進行哲學討論的體驗:大家帶著自己關心的問題前來,並在活動當中遇見願意耐心協助討論和釐清的其他人。這讓我自己也體驗了哲學在現代的不同面貌:在學院和一線期刊裡,學者討論非常複雜和抽象的哲學問題,然而,你不需要有龐大的知識背景和嚴謹的技術訓練,也能和其他有共同興趣的人,用哲學的方式討論問題。

在大學的時候我讀過幾篇柏拉圖的《對話錄》,書中人物仔細釐清概念和討論問題的態度每每令我感動。後來我在實體活動和網路上推動哲學普及,發現若能維持恰當的態度、方法和氣氛,要製造和那些遠古的「名場面」一樣好的討論,也是可能的。

確實有一些哲學討論,幾乎只對於那些對哲學有興趣的人有意義,這長久以來讓哲學在社會上有種脫 ㄇㄟˊ ㄩㄥˋ 的形象,然而癥結在於,哲學思考的技巧不只可以用在哲學上面。經過哲學訓練,或許你會因為使用哲學思考的工具去處理非常抽象和複雜的概念而成為哲學家,但更可能發生的事情是:你使用同樣的工具去處理日常對話,並成為良好的溝通者。

 

1

哈伯瑪斯常以社會學家身份出名,不過該報告和辛格都認為他也可以被視為哲學家。

2

當然,這並不代表哲學思考對臺灣人的GRE會有一樣的幫助,如果你想考好GRE,首要之務應該是念英文。

3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s boost pupils' maths and literacy progress, study finds” The Guardian.        回頁首

 

3.《大師開講》誰說哲學無用!   辛格Peter Singer   商業周刊第1380

去年,哈佛大學發布一份報告,敲響學界警鐘。文中指出,美國大學人文學科畢業生的比率從一四%跌至七%。即使如哈佛這樣優異的學校也面臨類似處境,近幾年下跌的幅度更快,人們議論紛紛,人文學科危機將至。

我不甚了解人文學科整體情況,無法評斷這個比率下降的原因。也許,很多人文學科所給予的訓練,無法幫助學子找出可實現自我的職業,甚至根本找不到任何工作;也許,有些訓練未能充分讓外界知道它們在做什麼、為什麼重要;又或者,最終是各界難以接受的這點:根本不是什麼充分溝通了解的問題,而是這些人文學科的確與這個充滿刺激、瞬息萬變的世界越來越不相干了。

我說明這些可能性,但不討論調整之道。不過,我對於我所鑽研的「哲學」學科便真正有幾分了解。哲學,透過其實踐層面的「倫理學」,能對我們所面臨的急迫爭論提出重要解答。

我是一名哲學家,因此你大可質疑我的看法有失客觀,所幸我能引用瑞士著名智庫哥利布杜威勒研究所(GDIGottlieb Duttweiler Institute)的獨立報告來支持我的論點。

 

它盛產全球思想家  前五名中,三個來自哲學

最近,GDI發表「二一三年全球百大思想領袖」排行榜,涵蓋經濟學、心理學、作家、政治學、物理學、人類學、資訊科學、生物學、企業、神學、醫生和其他學科領域的專家,但排名前五名的全球思想家中,有三位哲學家:齊澤克(Slavoj Žižek)、單奈特(Daniel Dennett)和我。排名第四的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雖列為社會學家,但文中承認,要說他是位哲學家也無不可。

前五名全球思想領袖中,唯一與哲學無關的是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百大名單裡的經濟學家人數比任何其他學科都要來得多,但排名最前面的經濟學家史登(Nicholas Stern)僅居第十名。

真是如此嗎?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前五名,竟有四個人來自人文學科,其中四分之三又來自哲學。我們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看GDI採用哪些指標彙整這份全球思想領袖排名。

GDI的目標在於定義「能與全球總體資訊領域產生共鳴的思想家與思想」。提供資料的資訊領域也許是全球性的,但也僅限於英語,這或許可解釋百大名單中為何沒有一位中國思想家。候選必要條件有三:必須主業為思想家、必須在其學科之外知名、必須具有影響力。

這份排名是許多不同指標的混合物,包括思想家在Youtube和推特(Twitter)被瀏覽與追蹤的廣泛程度、在部落格及維基世界(wikisphere)的主導力,其結果顯示每一位思想家在不同國家與跨主題領域之間的關聯度,而排名所選出的思想家,都是受到最多討論、引起廣泛爭論的思想家。

 

它打進廣泛市場  許多雇主想聘哲學好的人

排名每年都會變動,這一點無庸置疑。但我們可以看出,二一三年有一些哲學家在思想界特別具影響力。

對於雅典領袖來說,這一點不是新聞,他們視蘇格拉底的所作所為擾亂社會,因此祭出「使年輕人墮落」的理由將他處死;而對於任何一名嫻熟於將哲學成功打進更廣泛市場的人,這一點也不是新聞。

舉凡《當代哲學》(Philosophy Now)和其他語言的同質性刊物,以及《哲學迷》(Philosophy Bites)這類的播客(podcast,源自iPodbroadcast的結合)、許多部落格、免費線上資源等,它們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學生。

對於思索宇宙及生命的興趣日漸增加,或許可說是一項事實的結果,亦即:地球上至少有十億人的糧食、住所、個人安全問題大致上都已獲得解決,才得以讓我們開始探問,生命中還有什麼是我們想要或該要的,而這就是許多人探索哲學的起點。

進行哲學思辨而非僅止於被動閱讀,能讓我們發展出具有批判性的推理能力,也讓我們能因應快速變動世界中的挑戰。說不定正因為如此,現在有許多雇主很希望能雇用哲學科目成績表現良好的畢業生。

 

它改變人的生命  學生為求真,在職場更積極

除此之外還有更出人意表、而且也更重要的意義:上哲學課能改變一個人的生命。從我的個人經驗知道,上哲學課能讓學生變成素食者、讓人積極投入職場,好把大半收入捐助給充分發揮效能的慈善機構;甚至,還能讓人樂意捐出腎臟給陌生人。有多少其他學科可以教得到這點?

 

Peter Singer的著作

1.《激發幸福潛能:生命如何作答?功利年代中真正利己之法》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2130

2.《臨床生命倫理學》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70664

3.其他著作

http://search.books.com.tw/exep/prod_search.php?key=%E5%BD%BC%E5%BE%97%EF%BC%8E%E8%BE%9B%E6%A0%BC&f=author              回頁首

   

4.誰說「哲學系的出路就是教哲學」,你聽過「哲學諮商」嗎?  沈政男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40685949379174&set=a.134470753334036.26508.100003133354255&type=3&permPage=1

 1968年生,台中市人,台大醫學系畢業,精神科醫師,曾獲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2009)、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2011)、林榮三文學獎散文三獎(2010)等20項文學獎,時事評論文章發表在報章超過400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哲學系的出路,其實隨著台灣社會越來越多元而越來越寬廣,看看當今最紅的網路寫手,有多少支健筆是哲學系出身?哲學系師長可以去請教年輕一代的哲學人,讓他們的創意幫忙哲學系尋找出路。

輔大哲學系主任日前出面抱怨,說今年系上有多達四十多名大一生、十多名大二生準備轉系,而這些同學當初甄試時說好要讀哲學,進來後卻只是當成跳板,簡直是詐騙行為。

主任言重矣!結婚時誰不海誓山盟說要愛你一萬年,難道那些離婚的人也都是詐騙集團?

或許有些同學打從填寫校系志願那一刻,就打算進來後要轉系,但難道沒有同學只是先進來讀看看,給哲學系一個機會,後來因為培養不出對哲學的興趣,或著找不到可以放心的生涯出路,才決定轉系?

一個有企圖心的哲學系,應該用著滿屋千金難買的智慧寶典與滿牆震懾人心的哲人眼神,還有最重要的,宛如醍醐灌頂、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授課技巧,讓那些抱著懷疑觀望,甚至心有旁騖的同學,一一驚呆,嘴巴開開,想要進一步追尋大師腳步,探索宇宙人生真諦。

這不是輔大哲學系的個別問題,其他哲學系也都面臨類似的留住學生的困境。如果哲學系們不好好處理,不要說學生漸漸不來,或者來了想走,恐怕甚至也會像日本一樣,漸漸傳出廢除這類人文科系的呼聲。

日前台灣各大哲學系主任與哲學學會主管,聯合出面呼籲新政府重視哲學教育,建議在中學增設哲學課程,就是一個很好的集體行動。須知高中時代是一個人的抽象思考能力從萌發到爆炸進而啟蒙的發展階段,而哲學就是供給這些嗷嗷待哺的青少年腦細胞最好的養分,因此高中當然必須教授哲學課程。

哲學人必須持續告訴民眾、知識分子與官員,用盡一切方法讓大家知道,高中必須教哲學,然後哲學系畢業生也會多了一項出路。然而這還不夠,因為這只是「哲學系的出路就是教哲學」此一傳統生涯路徑的變形,還必須開拓更寬廣的哲學系出路。

比如哲學諮商。很奇怪的,輔大哲學系是唯一開設此項新興課程的哲學系,卻不懂得以此為號召或誘因,吸引同學繼續讀哲學。看看輔大哲學系網站,在就業資訊欄位,根本沒提到哲學諮商。

什麼是哲學諮商?跟心理諮商有何不同?哲學諮商也是一種諮商,但理論基礎與介入方法是哲學,不是佛洛伊德行為學派;哲學諮商不是治病或治療,而是協助面對生活困惑、尋找生命意義,與持續成長;哲學諮商可以彌補心理諮商或治療,在人生意義方面的嚴重不足。

「怎麼會是我」今年的統測作文題目這麼出。非常好的題目,但竟然有國文老師質疑,出題者的引導說明舉例錯誤,什麼「中樂透的人不會問怎麼會是我」云云。哲學思考的貧乏。人不只遭遇困境會問,飛黃騰達時當然也會問:「怎麼會是我」。

不是嗎?不然佛陀怎麼誕生的?哲學諮商正是宗教慰藉的另外一種選擇,對於那些不被宗教吸引,卻又遭遇生命困境而想要在黑暗中尋找微光的人,哲學諮商是一個很強大的支持來源。

天災人禍,怎麼會是我?挫折失落,怎麼會是我?人生的意義何在?人死後有沒有靈魂?世間有沒有鬼神?這些問題都不是心理諮商或治療可以回答,卻是影響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問題。

知不知道很多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自己也在接受諮商或治療?他們之中,很多人需要的是哲學諮商,卻是問道於盲。

當然台灣還在摸索,已經有哲學諮商相關學會,只是還沒形成氣候,但未來絕對會有市場,而這正是哲學系必須向學生介紹與宣傳之處。

如果將來要從事哲學諮商,以國內目前制度,勢必得先取得諮商執照,因此必須先修習心理相關學分。哲學系有沒有鼓勵同學以心理系或諮商系當輔系?或者指點同學,哲學系畢業後可報考諮商相關研究所?當然哲學系也可以鼓勵心理或諮商相關科系同學,選哲學系當輔系,如此一來學生來源也會增加。

除了哲學諮商,哲學系畢業也可以轉往其他人文或社科相關科系,比如文學、政治或社會等。

那就直接讀中文系或政治系就好了啊,為什麼要讀哲學系?先讀哲學,可以打下一個人文與社科的基礎學問與思辨習慣,須知哲學是所有學問的根源,回到哲學才能把人文與社科問題,從根發起一個最深邃的質問與探究。比如讀政治學的自由主義,如果連自由兩字的哲學辯證都不熟悉,要怎麼建構政治理論?

不只人文與社科,其實自然科學探討到一個極致,或者遭遇了困境,前無去路的時候,就得回到哲學層次摸索。今年就有一位醫學系畢業生,決定重回數學系拿學位後再行醫,而他的動機就是想要奠下醫學的哲學基礎。

醫學的哲學基礎?醫學牽涉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選擇,行醫的人當然要懂哲學。但台灣的醫生,有多少人讀過哲學?

還需要哲學系教授為他們開光點眼。哲學系出身的記者、社運人士、非政府組織人員,甚至作家與藝術家,他們做出來的東西,也會跟沒受過哲學訓練的人不一樣。

哲學系的出路,其實隨著台灣社會越來越多元而越來越寬廣,看看當今最紅的網路寫手,有多少支健筆是哲學系出身?哲學系師長可以去請教年輕一代的哲學人,讓他們的創意幫忙哲學系尋找出路。

我五十歲要到德國念哲學。如果醫生薪水江河日下的話。

 

茂瑋案:哲學諮商二本書

《這麼想就對了:哲學家教你破除11種負面想法》(特別推薦此書)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1999

《柏拉圖靈丹》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49407                 回頁首

 

 

5.台灣高中哲學教育的準備      阿捷   載於:正心誠意

http://chit-chit-philosophy.blogspot.tw/2016/06/blog-post_3.html

台灣蘋果日報刊出了「全國哲學系教授對新政府的呼籲」,文中要求台灣政府把哲學教育列入高中教育之中。

我原則上支持哲學列入高中教育,卻不敢苟同那篇文章的部分論點;即,哲學系因少子化與經濟困境的問題,面臨倒閉,政府讓這班哲學系畢業生在高中享有教職,便能安定他們與保住哲學系。

老實說,這種論調顯然站不住腳之餘,也實在難看。現今傾向科技與經濟發展的教育體系,「無用」、「活在象牙塔」的哲學系無疑遭受重創,危機重重,但這絕不是要求政府開設高中哲學教育的正當理由。哲學人要爭取政府開設高中哲學教育,就應該展現哲學思辨及其魅力,用理據說服群眾支持自己,用正當理由論證高中應該設立哲學教育,而不是懇求政府救救快要倒閉的學系、前景茫茫的畢業生。

哲學教育應否列入高中教育,可以從「哲學教育乃良善公民社會的重要構成條件之一」論證。雖然那篇呼籲文章也略微提到這點,卻過度簡化,把重點放在解決學系危機上,令人無法從文中看出支持哲學教育的深刻理由,通篇給人的印象就是「哲學系不行了,快救救它」的呼救,而非呼籲。

其實,何止台灣,全球哲學系都面臨相同困境。要向群眾說明哲學教育的必要,首先要打破群眾認為「哲學無用」的刻板印象。其實我一直不明白,為何一些哲學生總愛說「哲學無用」,甚至引以自豪。哲學絕非無用,譬如很多政治哲學、倫理學的理念,是培養公民思辨與公民質素的良好素材。單從這點,哲學教育就不會比其他高中學科的內容無用。(我認為高中哲學教育,只應該教一些概念工具、批判思考、基礎的政哲與倫理學,其他哲學課題如形上學、知識論,都與公民教育無關。)

其次,哲學系需要在社會上實質展現哲學思辨的作用。即使「哲學思辨有用」在道理上站得住腳,也需要令人民瞭解這事實,心悅誠服,而非由上而下要政府推行高中哲學教育。這其實需要哲學人積極走進公共討論空間,展現良好的哲學思辨到底是什麼一回事。不滿足這條件,只要求政府推行高中哲學教育,只會遭人話柄,難以令人信服。

事實上,近年台灣公共討論空間裡,多了不少哲學系出身的人發聲。但不怕得罪地明言,整體表現卻差強人意。例如深受歡迎的人渣文本周偉航教授,經常把不是哲學的東西說成是哲學,與倫理學無關的東西說成是倫理學。凡是有點哲學學識的人都知道他的斤兩。

哲學思辨於公民教育的意義,不是教導大家如何為特定立場提出堅實的辯護,而是在思辨與討論過程中,追索正反雙方立場背後的深刻理由,不把反對者當成是蠢材。《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正是典範。當然,我不是說倡導哲學思辨的人必須沒有立場,而是不應該把不是哲學或哲學思辨的東西,說成是哲學或哲學思辨。

要令群眾瞭解哲學思辨於公民社會的重要性,除了要哲學人積極地參與公共討論,也需要學界多點推廣有質素的哲學文章與活動、譴責明顯不具份量,甚至胡說八道的所謂哲學文章,不讓一些人以哲學之名在公共空間裡招搖撞騙、胡作為非。這也是維護自己專業與哲學尊嚴。

據我有限的觀察,現在台港公共空間裡真正能展現哲學思辨的文章少之又少。這自然與市場的供求有關。現今台港公共空間,充斥的大多不是說理文,而是主要用故事、敍述取代議論說理的偽評論文章。一篇展現良好哲學思辨的文章就是一篇好的說理文,自然不太受市場歡迎。當市場不需要真正的哲普文章,哲學人自己也不幫忙「推銷」、揚善抑惡,自然令高質的哲普文章買少見少。

說實話,哲學在公眾中沒有地位,也是哲學人的共業──自己不嚴正看待哲學在公共空間的作為,別人自然也看不起哲學。說到底,這是哲學系是否認真看待推廣哲學的問題,不能嘴裡說哲學思辨很好很捧很必要,卻在現實上撟著手什麼都不做,任由歪風打自己的臉。如果辦不好師資、保障不到學術專業,我寧願哲學系倒了,也勿誤人子弟。

若然上述說話重了,見諒。                         回頁首

 

6.哲學新媒體》我們需要哲學嗎?     莊阿寶 20160608 

 http://www.storm.mg/article/127302

哲學一點也不無聊,哲學能夠刺激思考。

內容難度:哲學是什麼,可以吃嗎?

近期台灣社會上發生諸多議題,使我反省一些事情,主要就是台灣社會對於哲學的陌生與誤解。我必須先從一個問題談起,就是很多人遇到念哲學的人通常都會問:「哲學到底都在念什麼啊?」

這問題並不容易回答,然而,多數的時候也可以很隨興的回答。例如,哲學是宇宙萬物的根源性探究、哲學是熱愛智慧的意思、哲學是真善美聖的體現等等。事實上,對於哲學是什麼,幾千年來都有古聖先賢下過各式各樣的定義,我們難說誰對誰錯。畢竟哲學家們也都在描述他們所體會到的哲學面相而各自詮釋,我想我自己要回答這個問題也不例外。但我希望試著回答這個問題之後,能夠反映出哲學很重要並且我們是需要哲學的。

哲學是什麼?

老掉牙的說,以前在哲學課以及一般哲普書中,都常聽到或看到「哲學的發展是由形上學和知識論這兩個大車輪帶領前進的」。然而,哲學的發展不止於此,還有倫理學、美學等等相同重要的學科,共同成為哲學探討的核心內容。在此我們先簡單來看,「形上學」是討論什麼才是真正存在的東西。換言之,就是在問「什麼才是真理?」、「真理是什麼樣子?」這類的問題。「知識論」是討論如何認識真正存在的東西,人類對於知識掌握的極限在哪裡?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或方法來認識實體、真理。整個哲學史都一直圍繞著這兩大主軸,之後持續發展出不同的觀點甚至產生新興學科出來──例如,物理學、心理學等等。

在「形上學」和「知識論」裡提出來的想法或觀點,都是由不同的哲學家不斷腦力激盪所產生的,也就是運用、安排、設計、創發、嚴謹地論證出來。我必須強調,重點就在於「嚴謹地論證」。哲學涉及到很高的抽象性、形而上、辯證的思考,看起來似乎在討論和現實世界毫不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極為艱澀,許多人不太會去思考這樣的問題甚至完全沒有知覺到這些問題。因此,就容易認為念哲學的人是活在自己的世界或關在象牙塔裡。

可惜這是種誤解。哲學很多時候都在探討一些艱深又沒有具體解答的問題,大家在一般生活上比較不會去思考這些問題。但不代表這些問題就不重要或者真的與生活無關。這些哲學問題或思考方式,反而往往更切中現實問題的核心。正因為如此,才顯得受過哲學訓練的人想法更為嚴謹和細密。總的來說,幾乎所有學科都必須講求論證,無論是質性研究或是量化研究,都是為了呈現出強而有力的數據和證明。哲學更是如此,最基本呈現出來的理論和想法的關鍵就是論證——嚴謹而有效的論證。這也就是為什麼常會聽到人說「哲學能成為學問的基礎」的原因之一。

此外,上述也有提到哲學有另一個分支叫倫理學,同樣立基於思考、論證的訓練。但是把重點核心轉移到什麼是道德?「人應該做什麼行為或不應該做什麼行為」、「人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或應該怎麼過活」以及「什麼樣的價值才是對的?什麼才是應該追求的?」等等問題,甚至有時候會涉及到人生哲學。

最後,哲學是什麼,以前我還聽過某位教授說過一個耐人尋味的說法,他講的大意是說:「當一個原本自以為很清楚的問題,不斷問超過三次為什麼之後,幾乎對原本清楚的問題都有疑慮了,並且很有可能已觸及形上學的問題」。 

哲學很無聊?

我上過一些哲學課程,內容討論到「人能不能墮胎?」、「除了人權,有沒有所謂的動物權?」、「如何看待色情、私娼寮的合法性問題?」、「大自然有沒有所謂的內在價值是人類不可隨便去侵犯的?」、「個人隱私權和公開性的問題」等等。以往我和一些朋友們較深入地談論到這些問題時,得到的反應很多都是「討論這些問題好無聊喔,都在鑽牛角尖而已」、「這就是哲學嗎?都在玩文字遊戲嘛」、「這些問題都沒答案呀,很沒意義耶」、「這都是因為沒錢而已,有錢就都解決了」等等,以前我會因為這些回答感到好氣又好笑,現在,聽到這些回答,都會替他們感到難過和可惜。

記得我剛上大學時一度也覺得哲學很無聊,總覺得哲學家都在說一些聽不懂的話語,更覺得這些哲學理論到底有什麼用?我就拋下書本,拼命去打工賺錢,結果當業務時給了我很深刻的衝擊。我看到人們為了利益勾心鬥角,為了自己的權力地位如何傷害別人,對於事情的真相總是用謊言欺瞞著。身處在這樣現實的環境之中,我迷惘了。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我內心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一堆疑惑不斷在我腦中浮現。但是我很幸運,我是哲學系的學生。當我再一次重拾書本進入哲學課程時,我開始真實面對我心裡的疑惑,雖然哲學並沒有直接解決我的問題,但在思考的過程中,讓我察覺到以往所不曾想過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再看哲學,它就像無盡的寶藏等著我不斷去挖掘來填補我滿滿的疑惑。哲學很無聊?一點也不。

理性的思惟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現實生活中到底發生了什麼社會議題。從死刑的存廢、大埔開發案、一直很夯的同性婚姻、五花八門的選舉操弄等等,這些具爭議性的議題都包含著道德倫理上的問題,但多數民眾都只看問題表面就作評斷。遺憾的是,所發表的意見或批評的話語,有時毫無理性可言,甚至邏輯上也有疑慮。怎麼樣清楚理性地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就顯得相當重要,此時哲學的訓練就能發揮出效用。其次,這些社會議題幾乎都存在著與哲學相關的問題,若能探討、思辨其中的問題,相信面對各種社會議題時,不但能夠嚴謹地表達意見之外,還能讓自己的意見更有深度與說服力。

我認為台灣對哲學的重視和教育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從國、高中以及大學教育的課程來看就能感受得到。以至於社會民眾們只能順著原有的感受和經驗很直覺地提出自己的主張。也許直覺是對的,但若沒有經過哲學性的反省或解釋,怎能成為值得相信或者有說服力的意見?目前台灣社會你想講什麼都可以,大家都有言論自由的保障,但值得思考的是我們是否有嚴謹、真切的論證來表達出自己的立場呢?還是我們依然人云亦云,隨著感覺走?

哲學幫助我,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幫助我,更理性看待社會議題。不盲從跟隨他人,擁有自己的想法。我想我們每個人都需要。

 

*作者從小在菜市場長大,原以為長大當船員漂泊全世界,結果成為一介自得其樂的窮書生。本文原刊《哲學新媒體》。   回頁首

  

7.書話題-哲學的陪伴與慰藉    楊子葆(文化部政務次長)(中國時報)20160604

近年台灣不時引介並借鑑法國哲學教育經驗,期能厚植人文涵養。(法新社)

 

陸續引介一些法國哲學啟蒙的著作,例如遠流圖畫書《哲學相對論》與《人生相對論》、米奇巴克「哲學種子」系列等。

 

在我看來,台灣社會對於哲學教育的討論與實踐還是很小眾的。是的,我們有了哲學咖啡館與哲學星期五;陸續引介一些法國哲學啟蒙的著作,例如遠流圖畫書《哲學相對論》與《人生相對論》、米奇巴克「哲學種子」系列等;還有一群熱血人士成立「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最近,大家出版則很有魄力地推出「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系列。

發展方向當然正面,但我對於台灣哲學教育從小眾走向大眾的未來,卻仍不抱持樂觀期待,原因在於本地社會對哲學的刻板印象與態度。

 

哲學課程之生活必備

先說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小故事。

高中選擇理工組,念完工程學士與碩士後我留學法國,1992年秋天,參加法國橋路學院(ENPC)博士班入學考的最後一關口試。整個過程非常順利,因為書面審查與筆試成績都不錯,問答也算有板有眼,最後連主席都對我表達歡迎入學之意。這時候,一位老師憂心忡忡卻又小心翼翼地,問了一個我始終忘不了的問題:「先生,我有個小疑問:為什麼您都已經取得碩士學位了,但是根據我手上資料,也許資料有誤,從小到大,您卻完全沒有修過哲學課程?」

當時我有一點志得意滿地笑了,想來自己是這位老師碰到的第一位亞洲學生,於是很輕鬆地回答道:「我們東方人和你們不一樣。你們是在課堂上修學分學哲學,我們是在生活裡學哲學。」

大家都點頭笑了,發問的那位老師顯然很滿意這個答覆,笑得最是開懷。口試圓滿結束,我也如願進入這所法國最古老的工程名校。

但我的答覆是賣弄小聰明,只是當下規避,並沒有真正面對問題。我的哲學訓練的確有很大的缺漏,那位老師的憂慮很有道理,只是當時的我並不明白。

 

安身立命之價值基礎

原來法國人相信,至少法國社會大部分成員相信,人生滿是凶險,生活中每一個轉角都埋伏著隨機變化,充斥各種無法預期、無可控制的碰撞、衝突、混亂與歡樂喜悅、憂傷痛苦,並因此一點一滴孕育出獨特生命質地,從而積累出人類文明燃料。

因為人生凶險,所以必須學習哲學。哲學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價值基礎,哲學教育則培養邏輯。邏輯是理解與分辨事物的能力,有了邏輯能力,就可以明白別人是怎麼想的?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從別人的思想和事情的發展中可以萃取出什麼?

尤其,哲學與邏輯進一步影響放射出來的社會行為,行止坐臥,應對進退,使我們能夠在社會期待與個人生命間尋求平衡,這種平衡就是廣義的「禮儀」。禮儀絕非裝模作樣,而是知己知彼之後的行為選擇,能掌握禮儀,不管你所抱持的是傳統、叛逆或折衷價值,都可以坦然面對「先於個人存在的」社會。

被譽為「當代波蘭文化中最偉大創造者之一」的哲學家柯拉柯夫斯基,曾深刻地討論過「價值」議題。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許多人不知不覺地以為真的存有一座「普世滿意的天堂」,在這座天堂裡,價值與價值之間是沒有矛盾衝突的。但人類生存的現實世界根本不是這樣,譬如自由與正義之間、公平與發展之間,就存有無法超越的矛盾。所以我們需要哲學,來處理價值與價值之間的激盪,活下來,並且活出生命。

 

擋凶化險之痛苦必學

哲學是必需的,它不是知識操練或賣弄,絕非文化裝飾或美容,而是求生存、過生活、直指生命的根本。「啟蒙是痛苦的」,但痛苦之後,哲學也是生命的陪伴,及終其一生源源不斷的慰藉。

所以自1808年起,法國每名高三學生皆必修哲學,並且必須通過哲學會考才能進入大學--不過學哲學最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生存、生活、生命,為了開始對自己負責,因為高中畢業之後,就應該自個兒面對人生了。也因此,2008年法國哲學會考考題之一,就會是這種我迄今仍自忖寫不出及格成績答案的問題:「我們可能心有欲求,卻不因此受苦嗎?」

法國人相信,哲學可以幫助我們面對、承擔與處理人生課題。而台灣人或台灣社會大部分成員恐怕還做不到,甚至根本想像不到,我們慣性追求的是填在考試卷上的標準答案,拿到好成績,怕痛,只求生存,面對生活反射地選擇速成即食產品,以及心靈雞湯安慰劑,最糟的是,根本不打算面對生命……。哲學不只是哲學,它是從生存升格到生活、再昇華到生命的開門鑰匙,無法集體覺悟這個關鍵,是我對台灣哲學教育從小眾走向大眾仍不樂觀的深層原因。

我是怎麼走過人生凶險的?也許因為運氣,也許因為某些自己也不太了解的原因。但我總希望下一代可以更清醒,不只靠運氣,有哲學教育的機會,有邏輯、禮儀培養的機會,有哲學的陪伴,有深刻的生命。

無論如何,大家出版願意端出「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系列共5冊值得鼓掌。但台灣之後還有自己的路要走,現在最需要的書,說不定是英國才子艾倫狄波頓的《哲學的慰藉》(先覺)?這本書結語是這麼說的:「不是每一個讓我們感覺較好的東西對我們一定有益,不是每一個傷害我們的東西就是不好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