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1123日──巴黎恐攻是文明衝突嗎?

巴黎的恐怖攻擊,震撼全球,也引起了世人高度的關切與同情。提供你五篇文章,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恐攻喪妻 他「誓不仇恨」〉

 

1.女兒的歷史課:和平從來不容易  2015-11-17 02:03 聯合報 羅智強/自由作家(美國波士頓)

2.林博文專欄-巴黎恐攻是文明衝突嗎   中國時報  20151118

3.時論-以暴制暴 世界亂了套    陳清泉   20151120

4.王健壯/專業學者舌戰愚蠢主播     聯合報    2015-11-22

5.恐攻喪妻 他「誓不仇恨」 2015-11-19 01:42 聯合報 卓玫君/公(台北市)

6.我見我思-文明的衝突與融合  陳琴富  中國時報20151128

 

1.女兒的歷史課:和平從來不容易  2015-11-17 02:03 聯合報 羅智強/自由作家(美國波士頓)

巴黎的恐怖攻擊,震撼全球,也引起了世人高度的關切與同情。臉書的大頭貼,亮起了一片紅藍白的法國國旗,表達對在法國恐攻事件中不幸罹難者的哀悼,以及對法國的祝福。

十二歲的大女兒也關心此事,忽然問我:「爸爸,巴黎恐怖攻擊,是怎麼一回事?」

我愣了一下,竟不知從何說起,我不想簡單的從「天使與魔鬼」的二分法說這件事,想了想,我先在internet打開google地圖,輸入敘利亞。我決定幫女兒上一堂國際關係與世界歷史的簡介。

「這件事,要從敘利亞這個國家,中東這個地區開始講起。在這裡,有個叫做『伊斯蘭國』、信奉伊斯蘭教的組織,他們占據了敘利亞與伊拉克的部分地區。這個組織,被美國等國家視為恐怖組織。但在談伊斯蘭國之前,要先談談中東地區長期的宗教衝突與種族衝突,這就要從以色列復國說起」說著說著,我把游標指向位在敘利亞西南方的以色列。

我從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屠殺猶太人說起,講到大戰後以色列復國,中東陷入長期的宗教衝突與種族衝突。接著講到了伊斯蘭教的不同教派,在中東許多國家內的長期對峙,以及美、俄等大國各自暗助不同派別角力。

隨著「故事」提到的國家,我則在google地圖上,不斷的游動,順便向女兒介紹這些國家。

「這個地區內戰不斷。而有些派別勢力,把矛頭指向了西方世界,決定報復。便開始在西方世界的國境內,進行所謂的『恐怖攻擊』,而西方國家把這些攻擊行動,稱之為『恐怖主義』。最大的一次恐怖攻擊,是二○○一年在美國發生的九一一事件。那時妳還沒出生。」我把紐約雙子星大樓倒塌的視頻打開給女兒看。

接著,我切入伊斯蘭國在敘利亞與伊拉克的狀況,由於其血腥統治以及屠殺斬首的恐怖作風,造成敘利亞近千萬的難民流亡,其中數百萬湧向土耳其與歐洲國家,形成了歐洲嚴重的難民問題。我同時講到三歲小男孩亞藍,為了偷渡到歐洲,不幸遇到船難的悲劇。亞藍倒臥沙灘的照片,引起了歐洲國家的人道反思,但也加劇了歐洲國家處理難民問題的分歧。

然後,我切入到巴黎恐攻。談到法國在敘利亞對伊斯蘭國採取的軍事行動,最後,才告訴女兒巴黎恐怖攻擊的概況。

這一堂歷史時事課,不知不覺竟說了快二個小時,由於中間女兒還不時提問,我還得從出埃及記開始帶到以色列在復國前的歷史。女兒聽得津津有味,後來被媽媽三催四請,才心不甘情不願地回去睡覺。

把女兒哄回房間睡後,我忽然想,雖然我們對巴黎恐攻的死難者難過不捨,但這並不是一個二分法就能簡單回答的問題。我很高興女兒問起了這個問題,也讓我有機會從歷史深度去思考這件事。

回顧這些錯綜複雜的歷史恩怨,不免感嘆,和平,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吧。§§    回首頁

 

2.林博文專欄-巴黎恐攻是文明衝突嗎   中國時報  20151118

「伊斯蘭國」穆斯林恐怖分子在巴黎的凶殘行動,使人想到已故政治學大師杭廷頓於1993年、1996年提出的「文明衝突論」。法語流暢的美國國務卿凱瑞1116日改變原訂行程,飛到巴黎和法蘭西人民共赴國難,他在演說中特別強調這次恐攻「不是文明衝突」。《紐約時報》自由派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曼亦認為穆斯林暴徒襲擊巴黎,並不是像共和黨總統參選人之一傑布布希所說的「想要摧毀西方文明」。

凱瑞和克魯曼不願把巴黎恐攻歸納為「文明衝突」,是可以理解的。自由派政論家和學者以及在朝當官的人,都拒絕「文明衝突」的論調,他們認為杭廷頓的立論有悖於事實,同時不利於族裔和諧與世界和平。

哈佛教授杭廷頓當年提出「文明衝突論」時,即引發激烈爭論。他把冷戰後世界形勢的決定因素歸諸於八大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中華文明、日本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他說,文明衝突是未來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又說,未來國際衝突的根源主要是文化,而不是意識形態和經濟;全球政治的主要衝突將在不同文明的國家和集團之間進行。杭廷頓「文明衝突論」中最具爭議性的是,他認為伊斯蘭文明和中華文明將來最有可能和西方文明衝突、對幹;尤其是狂熱偏激的伊斯蘭文明更是西方文明的大敵。2001911事件爆發後,許多政論家和學者把杭廷頓尊為世紀之交最偉大的預言家。

23歲即獲哈佛博士的杭廷頓,被季辛吉譽為「圍堵」政策發明者喬治肯楠之後、最有創意和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學者。然而,已故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家、巴勒斯坦裔的艾德華薩伊德,則痛批「文明衝突」乃是「無知的衝突」,只急於以荒謬可笑、狹隘簡化的說法來凸顯文明的鬥爭。薩伊德和其他學者對「文明衝突論」最不滿的是,杭廷頓在論述中所展示的西方文明優越感和其他文明皆「非我族類」的白人中心論。杭廷頓也把中華文明列為將來會和西方文明衝突,更暗示中國的崛起、過度自信和武斷,將會導致世界文明的衝突(想想看:美國和中國在南海的劍拔弩張)。杭廷頓的說法,激怒了不少中國大陸學者和政論家,而使大陸言論界成為對「文明衝突論」反應最熱烈的地區之一。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暢銷全球,使杭廷頓「名滿天下,謗亦隨之」。生於紐約皇后區的杭廷頓是個矛盾的人,他以終生民主黨員自豪,但他是個保守的民主黨,尤其是在外交政策上更是個大鷹派。卡特上台時,聘哥大教授布里辛斯基當國安顧問,布氏即邀老朋友兼老同事杭廷頓一起到白宮國安會做項目主管。卡特時代所倡議的「人權外交」,即出自杭廷頓的構想。

法國和穆斯林的關係蓋有年矣,尤其是和非洲阿爾及利亞的血腥鬥爭更是持續多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異鄉人》作者卡謬即為當年法屬阿爾及利亞人。法國目前至少有500萬穆斯林,居全歐之冠,法蘭西人排擠他們,他們亦難以(不願)融入法國社會。在文化殊異、謀生困難、社會隔離和前途茫茫的多重困境下,法國穆斯林聚居之地即成為恐怖分子的溫床。巴黎夙有「啟蒙之都」的美譽,今天卻變成穆斯林恐怖分子的靶場,可嘆亦復可哀。而敘利亞內亂不休和「伊斯蘭國」的出現,使杭廷頓的不幸預言一再靈驗。

巴黎血腥恐攻究竟是不是「文明衝突」,也許會一直辯論下去。當穆斯林恐怖分子穿著牛仔褲、喝著可樂、抽著法國香菸、手持AK47衝鋒槍、聽著RAP樂團,向麥加聖地膜拜之後,他們更不忘趕盡殺絕,他們視死如歸,因為他們心中只有仇恨。  §§  回首頁

 

3.時論-以暴制暴 世界亂了套    陳清泉   20151120

巴黎恐攻後,歐洲許多國家相繼提出反難民或關閉邊界的政策主張,美國更出現「宗教」篩選難民聲浪。「1113恐攻事件」效應,正以巴黎為中心,向歐洲大陸和其他國家蔓延。

伊斯蘭國(IS)高舉哈里發大義名分,挾伊斯蘭之名,行濫殺無辜之實恐攻巴黎,浮現的第一個效應是,非僅汙名化穆斯林,造成外界對穆斯林的誤解,導致身在歐洲各國來自北非和中東的難民陷入困境,連帶影響後續難民入歐之路。

歐洲反移民、反難民情緒因巴黎攻襲再度升溫,原本移民問題已動搖歐洲政治和社會的整合根基,以《申根公約》建構的歐洲無國界概念,將會在假難民真恐怖分子的疑慮中,再築起國界、邊界高牆。而歐洲右派勢力再興,恐將加速申根體制的崩解。

歐洲第一個恐攻效應,連動第二個效應影響美國。因憂心恐怖組織利用人道主義,對美國本土發動恐怖攻擊,已有31州表明,拒絕收容敘利亞難民;共和黨國會議員要求行政部門暫緩收容計畫,甚至衍生「宗教篩選」難民之議,排擠穆斯林難民進入美國本土。川普更以「特洛伊木馬」形容來自北非和中東難民,主張監控或關閉宣傳仇恨的清真寺。「911事件」後,美國社會一度因反穆斯林心態,對穆斯林的仇恨犯罪案件增加,當前政治人物帶頭表態反穆斯林難民,激化族群對立,穆斯林恐怕再成仇恨犯罪的箭靶。

第三個效應是美、俄反IS戰略目標的一致性,過去因併吞克里米亞,以及介入烏東地區戰事因素,兩國在國際政治議題針鋒相對的形勢,將因此改變。藉安卡拉G20峰會之便,歐巴馬和普丁會面磋商,同意由聯合國主持和平停火談判,化解敘利亞內戰,同時達成反IS的共識。烏克蘭危機後,美、俄兩國關係陷入低潮期,對敘利亞政局也各有盤算,卻意外因巴黎恐攻和反IS行動改變原有格局。至於反擊IS的戰術分歧,只是協同作戰的技術層面問題,應該可以克服,美俄攜手反恐,更有助於後續反IS的軍事行動。

巴黎恐攻的外溢效應,將會衝擊全球政治秩序,而眼前歐美國家掀起的反難民、反伊斯蘭的聲浪,卻有凌駕當年「911事件」的趨勢。IS的攻擊行為讓外界對穆斯林貼上恐怖分子標籤,但是,並非所有穆斯林都是恐怖分子,反恐絕對不能和反穆斯林畫上等號,由於少數人發動恐攻而反制伊斯蘭,是一種偏見。

建立在「以暴制暴」的反恐戰爭論理,歷經911事件和巴黎「1113事件」的驗證,已證明並非良策。巴黎恐攻或將促使歐美國家原本同床異夢的反恐行動趨同,但「以暴制暴」恐怕很難完全殲滅IS,一如當年小布希的全球反恐戰爭無法徹底清剿「基地」組織,最後,這個世界將會處在「失控的國度」之中。

(作者為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中國時報§§      回首頁

 

4.王健壯/專業學者舌戰愚蠢主播     聯合報    2015-11-22

巴黎恐攻後,社群媒體上大量流傳一則長度約九分鐘的舊聞影片,影片內容是宗教學者阿斯蘭(Reza Aslan)舌戰CNN兩位主播有關穆斯林國家的問題。

阿斯蘭是伊朗裔美國人,現任教於加州大學。他曾是基督教徒,後來改信伊斯蘭,被公認是西方世界少數勇於替穆斯林發聲的學者。去年九月,CNN邀他上節目討論「伊斯蘭是否鼓動暴力」的問題。在問答過程中,阿斯蘭駁斥IS等同於伊斯蘭的指控,對CNN主播屢次以「穆斯林國家」的泛稱,批評少數特定穆斯林國家的極端惡行,也表達難以苟同,甚至直指這種說法非常愚蠢。

CNN主播的愚蠢問題包括「穆斯林國家很落後,女性不准開車,不能投票,甚至還有國家至今仍有女性割禮的惡俗」,而且「穆斯林國家不但對女性不人道,也鼓動暴力」等等。

阿斯蘭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多數穆斯林國家,早已沒有女性割禮的問題,那是少數中非國家的問題,並非穆斯林國家的問題」,而且「厄利垂亞有百分之九十女性行割禮,衣索比亞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女性行割禮,但他們都是基督教國家」,至於像沙烏地阿拉伯不准女性開車,「那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問題,也並非穆斯林國家的問題」,更何況「穆斯林國家曾經選出過七位女性國家領導人」。

至於伊斯蘭是否鼓動暴力?阿斯蘭回答:「鼓動暴力,應被所有人譴責」,「但使用暴力的國家是獨裁政治的產物,跟宗教無關」,而且「伊斯蘭跟其他宗教一樣,祇是宗教而已,不鼓勵暴力,也不鼓勵和平」,「人可以暴力,也可以和平,但宗教不是」,「如果你是一個暴力的人,你的伊斯蘭教、猶太教、印度教,都會變成暴力」,就像「緬甸佛教徒曾經殺害信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但我們不會說佛教鼓動暴力,而是說有些佛教徒使用暴力」。

阿斯蘭駁斥CNN主播的重點是「個別不等於整體」、「少數不代表全部」,例如「女性在沙烏地阿拉伯的權益,跟女性在土耳其與印尼就完全不同」。他反覆提醒兩位主播「用二、三個例子去概括全體,那是偏執」,「很多人就是要用一把刷子,把所有穆斯林都刷成一個樣子,但這種過度簡單看待世界的觀點,卻讓我們看不到問題,也製造了更多危機」,簡單一句話:「把所有穆斯林看成同一種人,不但很惡劣,也很愚蠢」。

事實上,阿斯蘭曾有多次舌戰電視主播的紀錄。前年七月,他應邀上福斯新聞談他出版的新書《革命份子耶穌》,福斯主播劈頭就問他「你是一個穆斯林,幹嘛要寫有關基督教的書?」言下之意就是你撈過界、你懂嗎?或是你一定帶著宗教偏見書寫耶穌。

阿斯蘭愣了一下,但立刻駁斥她說「我是宗教學者,我寫過各種宗教的書」,「而且我研究基督教二十多年」,「就像民主黨的人為什麼不能寫共和黨的雷根?」主播再質問他「你寫這本書並沒有表明你是穆斯林」,阿斯蘭語帶嘲諷回問她「妳看過這本書嗎?你翻到第二頁看看」。

CNN與福斯的主播,都是記者無知、充滿偏見與刻板印象的範例,這樣的記者,當然會被專業學者嗆聲打臉;但有些台灣記者連伊斯蘭與穆斯林都分不清楚,豈不更該汗顏,更該上網看看阿斯蘭舌戰主播的那兩段影片?負面教材雖是負面,但也是教訓與教育。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回首頁

 

5.恐攻喪妻 他「誓不仇恨」 2015-11-19 01:42 聯合報 卓玫君/公(台北市)

法國記者萊里斯,在妻子喪生於巴塔克蘭音樂廳後,於臉書上對恐怖分子發下重誓:「你不會得到我的仇恨。」他也誓言,絕不會讓才十七月大的兒子在恐懼與憤怒中成長。

「你不會得到我的仇恨」「我兒子會用快樂和自由來對抗你」--法記者萊里斯

相信讀過這則痛徹心扉告白的人,都會為之動容。在世界強權紛紛對恐怖行動發動飛彈攻擊的時刻,他的文章像一陣清涼的即時雨,舉輕若重地告訴即將失去理性的世界,他將以愛重生!

法國曾經是啟蒙運動的發源地,首都巴黎更被視為啟蒙運動的地理中心。啟蒙運動上承文藝復興時期,那個光輝時代的偉大之處,在於其為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第一次將仰望著神的目光轉移到人的身上,開啟了一個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世代,並迎來現代性。但是啟蒙運動發展數百年之後,不可諱言的,人類似乎並沒有得到運動發起之時所承諾的幸福。

啟蒙主義的核心價值是理性,相信正義、公平、民主、科學等普世價值,然而理性其實並非人性的全部;當啟蒙之光過於白熾時,許多深層的肌理與紋路不免被迫整平。黑與白、正與邪、科學與宗教、野蠻與文明,從來就不是可以截然二分的事,啟蒙主義及現代性所無法企及的,正是這一部分。

著名政治學者杭廷頓在上個世紀指出,未來世界的衝突將是文明的衝突,有其卓越之處,但他將世界的問題簡化為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間的對立,則落入理性主義的二元對立循環之中,這不但難以解決問題,反而更深化文明間的對峙。

然而,啟蒙之外,理性所無法到達之處,還有什麼力量可以幫助我們面對人類的困境?

恐攻事件發生後,臉書上常見以法國國歌《馬賽曲》表達支持法國人的貼文,然而比起這首曲子,有「法國小雲雀」之稱的愛迪絲琵雅芙於一九四二所演唱的香頌《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低沉卻充滿韻緻的歌聲,在等待天明的長夜裡聽來,或許能直達法蘭西人民的靈魂深處。相較於國歌《馬賽曲》中充滿不惜犧牲性命的慷慨激昂,《玫瑰人生》應才是常民對生命的永恆禮讚。

「有一份堅固偉大的幸福,煩惱、痛苦都不見了。快樂,為自己的歡喜快樂。」《玫瑰人生》的歌詞是如此歌誦愛情的神奇力量。其實,任何形式的愛,都是人與人之間向對方全然開啟的一種狀態,這位立誓以愛抵禦仇恨的記者,是真正瞭解愛情真諦的人。

這次恐攻事件對法國而言,不全然是外部問題,更可能是長期積累的內部問題,交織著種族、殖民、階級、宗教、文化差異等複雜糾葛的情結。也許短期之內問題很難找到答案,但相信在世人心目中最懂愛情的法國人,最終應能憑藉他們的智慧,找到開啟文化隔閡之門的方法,進而找回屬於法蘭西民族,甚至是全世界人們皆渴望的玫瑰人生。§§           回首頁

 

6.我見我思-文明的衝突與融合  陳琴富  中國時報20151128

最近伊斯蘭國連續的恐攻行動引起舉世關切,台灣除了被美國拉入反恐聯盟,也相對地被伊斯蘭國列為叫陣對象,恐攻的疑慮不免襲上心頭,前行政院長郝柏村說,上策是中立,但在美國壓力下,中立得了嗎?許多人都在探討,在國際政治角力下牽扯的恐怖攻擊,背後真正的因素到底是什麼?

其中探討最多的就是杭亭頓的「文明衝突論」,他認為,後冷戰時期,文明的差異才是決定區域與全球衝突的關鍵,未來的世界將是文明集團之間的衝突,目前端上檯面的就是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衝突。依照他的理論,接下來可能就是西方文明和中國文明的衝突了。

他的理論引起很多的反駁,國際之間的角力在表面上可以看做是不同文明集團之間的衝突,但實際上卻是國家與民族之間利益的角逐。文明應該是人類文化的結晶,只有融合不會衝突,衝突的是人類貪婪和瞋恨的心。

價值通常被野心分子當作滿足私慾的藉口,包括宗教所宣揚的真善美價值。伊斯蘭的聖戰就被曲解成了宗教的神聖之戰。從11世紀開始的十字軍東征,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之間就為了爭奪聖地,揭開了人類最無明的一頁──血腥恐怖的戰爭。你可以說它是宗教戰爭,但聖經和古蘭經教義中並沒有鼓勵信徒為了搶奪一塊土地而戰。

聖戰的思想如此,杭亭頓的文明衝突論亦復如是。在人性難以駕馭的情況下,戰爭隨時爆發 ,恐攻就在身邊,文明集團之間應該發揮的是包容和融合的功能。以中華文明為例,它是以儒釋道為主體的文化融合,春秋戰國到秦漢魏晉之間,儒道文化成為政界和士子之間的主流,佛教進入中國後,經過唐宋時代,融入中國社會,沒有引起戰爭。文明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融合過程。

西方文明的問題在於認為自己是最優的民族,自己的價值凌駕其他文明價值之上,這當然會引起衝突,根源在於人性,不是價值。希特勒的納粹如此、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如此、美國的世界警察角色也一樣。事實上,美國攻打伊拉克、敘利亞背後的因素還是政治利益,自由民主只是藉口而已,殺了海珊之後,伊拉克變民主了嗎?殺了賓拉登之後,想要推翻阿薩德政權,卻製造了伊斯蘭國。

文明集團之間不會衝突也不應該衝突,人類必須靠彼此創造的文明互相包容。恐怖主義源於人性的貪婪和瞋恨,教宗說恐攻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但「以戰止戰」絕對是人類的無明。(中國時報)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