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928日──謝謝老師,當年給我的愛

教師節靠中秋節補假,偷到數年難得的一日閒,偏颱風冒杜鵑名來攪局,提心吊膽過一颱風夜,再放一民粹的颱風假。罷了,讀幾篇有關教師、教育的文章,平心靜氣地上課吧!

1.王正方/楊老師的「習題本子」    聯合報2014.08.10

2.學生蛻變… 「謝謝老師沒放棄我」  李枝桃/國中校長(南投市)聯合報  2015-02-27

3.教師節將至/一年的導師 影響我們一輩子  張國輝/社會工作(台中市)  聯合報  2015-09-25

4.徐宗懋專欄-學習就是告別測驗卷  徐宗懋   中時   20140721

5.教師節將至/彎下腰,才能聆聽學生  林柏寬/國中教師(台南市) 聯合報  2015-09-25

6.陳立恆/最後一堂課—紀孫志文神父    陳立恆  聯合報 2015-02-17

7.理化老師幫我考了高分,卻讓我從此遠離「科學」!    謝宇程   取自商業周刊網站

8.「減壓教育」是一場夢?還是一場空?——從日本經驗看起   林秀姿專欄  聯合新聞網  2014/06/09

9.杜鵑亂祭孔 為何對老師祝福也少了?  錢得龍/國小校長(台中市) 聯合報2015-09-29

 

 

1.王正方/楊老師的「習題本子」    聯合報2014.08.10

多位同學發來電郵:高一數學楊老師去世了。王牌教員楊老師教三角,以嚴厲著稱。歷屆同學稱他為楊三角;要用他的家鄉話發音;楊瑟郭(入聲)。

上楊老師的課有點恐怖,他不能容忍學生在課堂上混,輕則大聲喝斥,或叫起來問問題,答對了便罷,否則又是一頓臭訓。公然在課堂上打瞌睡的要小心,楊老師丟粉筆頭過去,命中率極高,傳聞曾有一擲正中眉心的紀錄。

第一堂課,楊老師就說明規定,習題本子每一頁的上下端要空出二吋,兩側的空白約一吋左右,頭一行寫題目,要字跡端正條理分明,整齊的一行行演算下來,最後得到答案。催繳作業時,他叉著手吼著:「習題本子繳得來!」一陣悉索,習題本子傳過去,班長收齊放在講台上。不繳或晚繳者,後果嚴重。

發還習題本子更緊張;有人敷衍了事,胡亂應付,寫作業不符規格,或是抄襲答案等,一律逃不過楊老師的法眼。過於不堪的就叫他出列,細數種種,當眾撕掉習題本子,罰重做!考試更不含糊,總有一兩題超難。楊老師改作業仔細,你的演算在哪裡卡住,他就以紅筆在一旁說明之。

同學的電郵,一律懷念感謝楊老師的嚴厲教學,使他們一生獲益。到底從楊老師那兒學到了什麼?

遵守規矩,先學律己。解數學題目是個理性過程,依邏輯思維一步步演算,要人人看得懂,否則你有正確答案也是來路不明。楊老師立下習題本子的規格,大家嚴謹遵守。還沒有學好規矩,學會解題目,就甭想玩花樣。自己一套工夫也不會,妄談什麼改革、創新。

個別關懷。楊老師在習題本子上的嚴格規定,為的是他批改作業時能找到每個學生的問題。半個學期過去,楊老師就掌握每位同學的數學程度,在習題本子上做個別幫助,願意接受的就獲益了。

嚴師出高徒。楊老師教訓起學生來毫不客氣,當眾叱責撕本子,震撼性極強,有點自尊的同學,多半會發憤雪恥。被撕過本子依然故我,楊老師便不再費神,該當的就當掉。能在楊老師手下過關,數學都還行。

楊老師的教學法失傳已久。如今所有的作業與考試題目都是選擇題,選對答案就得高分,不問正確答案怎麼來的。答對了可能是矇的,錯了更不曉得錯在哪裡!一場迷糊仗。

曾監督一位小朋友做數學,要他演算一遍得出答案。他在一張用過的破紙上演算,東一行西一段的,答案在背面一個角落上找到。

設計一道選擇題必須想出幾個錯誤答案來,誤導學生,用心何其不正!改選擇題問卷輕鬆,但教師不瞭解學生個別的困難,又棄之不顧,太失職!正確答案固然重要,對症下藥幫助學生從迷惑中走出來,才是教育的真諦。

使用選擇題成了台灣教育主流,一般人也慣於接受。有所謂的「懶人包」在網上出現,是某個人的「正確答案」,很可能是那人的臆測、恐懼或猜想,大家卻篤信無疑,以訛傳訛起來。質問:您的結論怎麼來的,演算一遍給大家看看。不會,沒上過楊三角的課。

台灣的每場選舉都是荒謬的選擇題,根本沒有正確答案,兩害相權取其輕。候選人的政見都自誇是「正確答案」,事後多數辦不到。選民應效法楊老師,怒吼道:你的承諾、答案怎麼來的?先演算一遍,作弊欺騙就當眾撕掉習題本子,又在糊弄老百姓嗎?這邊廂還有大把粉筆頭伺候!

我懷念楊老師和三角「習題本子」。(作者為電影導演)§§  回頁首

 

2.學生蛻變… 「謝謝老師沒放棄我」  李枝桃/國中校長(南投市)聯合報  2015-02-27

開學的第一天,一個孩子回來探望導師,帶著羞怯內向的笑容,質樸憨厚的說:老師謝謝你。

他的導師美燕老師帶他來見我:目前就讀XX科大,一四年中華民國XX類比賽第一名金牌國手,五月即將到英國技術交流,八月代表國家到巴西與世界各國好手競賽。

當老師說起孩子的紀錄時,臉上洋溢著驕傲的光彩,看得出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為師者多大的喜悅與滿足呀!

「校長,您不知道他國中是什麼樣子!來,你自己說說看,讓校長知道你的改變歷程。」老師鼓勵孩子自己說,那孩子摸摸頭,有點羞澀又帶點抱歉的說起既往。

原來國中時的他叛逆無比,對導師的叮嚀視為嘮叨;把關心看做囉嗦,他纏著媽媽幫他轉班,還狠狠的說:「有美燕老師就沒有我」。所幸媽媽不但沒有聽他的,還與老師一起盯著他,老師軟硬兼施的帶領他,國三時的他完全不想讀書,成績也非常差,但老師看出他的資質,勸他一定要參加假日輔導,補救教學。

這一年,在導師與媽媽強勢及柔性的雙重關注勸導下,讓他勉強考上國立霧峰農工,在高職階段,或許長大了,也或許因為離家的關係,他變得較成熟懂事,也幸運的找到努力的目標。

「所以我回來謝謝老師當時沒有放棄我」,那孩子靦腆的一句話,卻讓老師的眼眶都紅了。「謝謝老師沒有放棄我」,這句話是對老師最大的肯定與安慰呀!

他提到訓練的過程,雙手大大小小的傷疤可看出練習過程的艱辛。他說為了贏得比賽,為了證明自己可以做到,每天練習超過十四個小時,睡眠不足及體力的耗損,都是需面對的過程,所幸老師和媽媽都用LINE為他加油打氣,讓他可以堅持下去。

他也提到過程中,大家都看好他可以在校內勇奪第一,代表校方參加全國比賽,沒想到卻因此遭到學長刁難,這名學長是上一年度學校的第一名代表,學長百般刁難,甚至還將練習材料藏起來。

「你遇到這樣的狀況怎麼處理?會不會影響練習?」我想到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一定是氣得跳腳、找對方理論、爭吵,但他冷靜的笑笑並搖搖頭,他說:「任何阻礙都不能阻止我前進」。

多好的一句話呀!小人的中傷、刁難伎倆,往往會造成傷害,而讓一個人因之停滯下來,甚或退縮不前;但是,這孩子卻以輕柔的語氣說出這麼有重量的一句話「任何阻礙都不能阻止我前進」。

「校長,我沒有帶禮物回來耶!」

我握著孩子的手,告訴他:「你的故事就是最大最好的禮物了。」

或許您(包含我在內)也曾有過這樣的遭遇,這孩子堅持的一句話正好可以給我們許多的省思,不是嗎?§§   回頁首

 

3.教師節將至/一年的導師 影響我們一輩子  張國輝/社會工作(台中市)  聯合報  2015-09-25

十年前,打聽到高二時的導師葉東進,退休後住到埔里山區;已畢業卅年的同學十多人浩浩蕩蕩從台中到埔里,循山區小路找到葉老師的住處。

葉老師雖只當一年的導師,也只教我們一年數學,但卻影響班上多數的同學一輩子。同學會中,他的名字、他的近況,是被同學提起最多的。

念高二時,他剛應聘到我們學校任教,他不是很嚴厲的老師,但關心每一位學生學習情形。開學沒多久,幾次隨堂測驗後,他就掌握了學生的程度,他循循善誘的把多數同學頭痛的數學,轉變成同學既喜歡又期待的課程。

記得當年他應聘到另一所學校任教的消息傳出後,我們這一班大男生哭成一團,還驚動校長前來安撫,全班還寄出慰留信,但為時已晚了。

雖然他祇教我們一年,但對我們全班同學的影響卻是絕對的,三十年後再見面時,他從我們再自我介紹時,發現玲瑯滿目的職業類別,有大學教授,有政府機關的一級主管,有民代、有外交官,有公營事業的主管,也有公司的老闆。

他說,受教育中的孩子,有無限可能,他很吃驚我們職業的多樣性,他說,他任教其他的明星學校,考上的大都是明星大學,就業的路都十分雷同,他說,他們的同質性太高了。從那次會面後,我們祇要有聚會,葉老師就是我們的座上賓,他的到臨恍惚又讓我們回到四十年前的校園。

教師節即將來臨,祝葉老師教師節快樂。   §§  回頁首

 

4.徐宗懋專欄-學習就是告別測驗卷  徐宗懋   中時   20140721

在台灣走過高中升學考試之路的人,都有一項共同的成長體驗。早自修時,老師走進教室,莊嚴肅穆地發測驗卷。接著,教室裡每個學生低頭寫考卷,沒有一點聲音。時間一到,老師要求每個學生互相交換考卷打分數。整個過程幾乎像是宗教儀式,日復一日。

12年國教引發很多爭議,要不要考試?如何選志願?似乎弄得天下大亂。作為學生家長,兩年前我倒是有深刻的體驗。我有一對兒女,女兒升高中時,還沒有免試制度,只得參加基測考試,然後進了高職。輪到兒子升高中時,有了免試制度,可用平時學校成績直接申請升高中職。我自己國中三年級時,每天晚上10點背著沉重的書包,從補習班走回家,在街燈下拖著長長的身影。回家洗完澡後,還要繼續念到凌晨一、兩點,因為明天總共要考5科。我實在不想要自己的孩子們再過這樣子的日子了。一旦免試後,我決心不讓孩子天天寫測驗卷了,每天早晚自習時間,可以拿來做真正的學習。

早晚自習 只讀世界名著

我去參加兒子班上的家長會,發現我跟其他家長完全不能溝通,他們不但要求小孩多寫測驗卷,而且要求每次成績要全班排名次,每1分都計較!我發覺自己孤立無援,話說不下去。於是,我單方面和導師說好,我兒子早晚自修都不寫任何測驗卷,而是閱讀我所指定的課外書籍,同時撰寫讀書心得。其實國中的寒暑假,我已經讓兒子看過但丁的《神曲》、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以及馬奎斯的《百年孤寂》。免試後,國三這一年的早晚自習,我安排兒子看了《徐志摩全集》、卡繆的《異鄉人》、塞凡提斯的《唐吉訶德》,還有齊邦媛教授的《巨河流》。

每讀完一本,他必須寫篇約3000字讀書心得。我先跟他進行內容討論,每天寫500字,大約1周可完成,他一邊寫,我一邊在概念和修辭上進行指導,速度雖然不快,但效果很好。我告訴他:「你現在看這些書,雖然不會全懂,但沒有關係,它們會刺激你獨立思考,先練習掌握大內容的能力,練習表達概念的文字能力。以後到20幾歲、30幾歲、40幾歲,每一個人生階段,你再重新讀一遍,會有更深刻的體驗。你的閱讀和你的人生,互為一體,將成為生命中巨大的力量。」

一開始,兒子的導師以及其他家長們並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我們特立獨行,影響其他學生準備考試的進度。尤其是導師依照多年的觀念,一切以升學考試為重,一天到晚都在寫測驗卷,家長們也認為這種訓練方式有助孩子們考上好學校。導師可以用「其他家長都這麼要求」一句話就堵住我的嘴巴,我也用「教育部規定」等等話來回應。

國三快結束時,兒子自修時間讀的是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多夫》,這是一個多麼有趣的畫面!當教室裡所有同學都埋首寫測驗卷時,唯獨他一個人捧著《約翰克里斯多夫》,津津有味的讀著。我真想把這個畫面拍下來,然後有一天跟兒子一起寫1本書,叫做《學習就是告別測驗卷》。

國三結束,我特別把兒子寫的《異鄉人》讀書心得報告影印5份,分別寄給校長、導師,以及幾位比較關心的家長們,跟他們證明我的方法和成果。我這麼做,能夠替兒子爭取任何加分嗎?1分都沒有,但我知道這種訓練繼續下去,成年他後會變得很出色。

真正讓12年國教更多元

12年國教免試升學,讓兒子根據自己的志趣,學習真正的知識,選擇自己未來的路。以他的成績可以上普通高中,但我們決定選擇高職教育,運用免試制度,告別愚蠢的測驗卷教育,走向真正的學習。一些教育專家如李家同教授等人,批評12年國教只是齊頭式平等,傷害菁英的培育。我不同意,我認為12年國教絕對必要,並沒有傷害菁英的培育,而是讓菁英有了更多元的定義,讓有才華的孩子們,從測驗卷的桎梏中解脫出來,這樣的教育是更健康、更有效的。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         回頁首

 

5.教師節將至/彎下腰,才能聆聽學生  林柏寬/國中教師(台南市) 聯合報  2015-09-25

學校舉辦教師節敬師活動,全體導師升旗時坐在操場前方,接受全校學生大聲說著「教師節快樂!」的禮讚,拿到班長代表全班同學製作的卡片,卡片上密密麻麻的學生簽名與祝福話語,老師這行所擁有的豈止每個月幾萬元的薪水,滿載的感動更是老師獨有獨享!

上課時,學生突然冒出一句,「老師,你有最感謝的老師嗎?」這番話語不禁讓我回想教書初衷。

高中聯考年代,升學壓力緊繃,熬夜讀書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我上課不小心打了盹,被下課鐘聲驚醒之際,老師走了過來,害怕挨罵的同時,老師卻彎下腰笑著對我說,「昨晚書讀太晚?別太常熬夜,身體會抗議。記得跟隔壁同學借課本來抄重點,有問題再來找我。」那時的我感動莫名。

因為許多老師對於學生犯錯是「零容忍」,祭出高標準,卻忘了學生只是尚未成熟個體,學生其實可以有犯錯權利。教育最大的目的,不正是希望學生從錯誤經驗中學習改正?微笑提點勝過嚴厲斥責,也讓我憧憬為人師。

彎下腰,才聽得見學生的聲音!當年老師彎腰微笑的臉龐,至今依舊歷歷在目,也讓我秉持「體諒學生」的教育初衷。每逢教師節,我的手機簡訊鈴聲絡繹不絕,譜成一首動人歌曲。這份感動,不就是老師最大的資產嗎?  §§            回頁首

 

6.陳立恆/最後一堂課—紀孫志文神父    陳立恆  聯合報 2015-02-17

一九七年,我成為輔大德文系的新生。

雖然稱不上桀敖不馴,但在那個保守戒慎的年代,我一直做不來一名傳統定義下的好學生。在德文系的第一堂課裡,我遇見了孫志文(Arnold Sprenger)神父,這位神態瀟灑的「阿逗仔」提議先替每一個人取一個德文名字,此舉立刻挑起了我的反動神經,見識尚淺的我當場反對,覺得那些約翰、瑪麗亞之儔的名字,不過是幾個外文字母七拼八湊出來,遠不如中文名字寓意明確深長,於是擺出一副敬謝不敏的抗拒。

他完全沒有表現出我預期的著惱或是訓斥,反而嘉許了一番我的思辨精神,然後認真地向大家介紹各種西洋名字的起源內涵,還仔細替我挑選了Franz這個名字,因為其含義為自由與創意,在他看來很符合我的性格。不僅如此,身為手風琴好手的他,當得知我也愛好音樂,會玩一點吉他之後,甚至破格「提拔」,讓我以新生的身分在迎新會上表演,進而一戰成名,得以籌組輔大第一個西洋音樂社,搖身變為校園風雲人物。

那是孫神父替我上的第一堂課,讓我曾經無處安放的年少狂狷,得到了鼓勵、指引與出口,也學會了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去理解世界上所有的知識學問以及面對一切已知、未知的人事物,毫無懸念地,我喜歡上了德語,雖然沒有走上德文專業,卻也在往後的成長歲月裡,和德國這個國家結下不解之緣。

畢業後許多年,大家各奔東西,我全世界輾轉,他也結束了在台灣廿多年的執教,接下聖言會(Societas Verbi Divini)的另一項指派,到北京開展傳道與授業的工作,於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推動傳教事業,比起六十年代的台灣當然艱難許多,但自神父與我和許多校友們亦師生、亦朋友的固定聯繫中,我們知道他始終甘之如飴。

晃眼將近半個世紀,愈是了解孫神父,就愈覺得佩服,無論儀表、談吐、才情還是學識皆卓爾不凡的他,如果生活在塵俗,想必可以獲得相當美滿的人間福緣,而他竟然能夠五十年不改,一直心無旁騖地在異國他鄉的簡樸奉獻裡桃李天下。

神父以傳教士(Missionary)的身分,一生將修會的福傳使命(Mission)貫徹極致,雖然我想不起來他有任何一個時刻向我宣揚過什麼教義,可是我們在其日常行止與教學間,見證了神父一直篤行著無私的利他與博愛,尤其在這個宗教時常淪為財色、權謀與仇恨工具的今天,更加令人徒添後來者幾希的喟嘆。

雖然輔大校訓:「真、善、美、聖」常在我心,但我很少談到「聖」這個字,因為總以為芸芸眾生,稱王容易,卻有幾人夠格稱「聖」?然而,回想孫神父的生平,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角度,我發現,並非一定要像德雷莎修女一樣籌濟萬千、名揚天下,人的一生只要堅持著一個為他人謀福利的初衷,盡其所能地貢獻己力去造福他人,其實這個人已經具備了神的形象,到達了聖人的境界。

「堅持初衷、止於至善」,任何人都有能力做一個平凡的聖人,這是孫神父給我上的最後一課。(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           回頁首

  

7.理化老師幫我考了高分,卻讓我從此遠離「科學」!    謝宇程   取自商業周刊網站
我一直認為高中階段遇到了十分好的物理老師和化學老師,直到高中畢業十三年後。

高中的物理老師年紀甚輕,是個就讀頂尖國立大學物理所碩士,即使在建中也算是學歷偏高的老師。他極擅長教分析解題,在他的指導之下,我可以將極複雜的力學問題例如:一個光滑平面上一個三角形平滑斜坡上有一個立方體向下滑動時兩者的相對加速度 -- 有條不紊地化為方程式求解,還要養成習慣在答案下畫兩條線。

高中的化學老師非常資深,他不用課本上課,他自編講義,每章一冊,我至今留著。講義不但精簡輕薄,而且將所有資料綜整得極有條理。大致上,把他的講義全都記憶及通達,在升學考試上就會無往不利。

我就是活見證,當年聯考物理與化學分數都落在八十五到九十的區間,而這兩科我從未補習,連參考書都沒買。但是我在高中畢業那一刻,拒絕填寫所有理學院、工程學院的科系。原因是在那個時點,我對物理化學的理解就是:公式、考試、解題;而我已經萬分疲憊與厭倦。

原來這才是科學真貌?

在升大學時,我填了二類組少數可以選的商管科系,之後流浪到政策、社會科學領域。總是覺得自然科學這回事好枯燥無聊,即使是在大學時還有修過幾門自然相關課程,想法也沒有改變:實驗只是重複指令,學習是為了考試,考試是為了學分,學分是為了學位,學位只是為了求職糊口

一直到一年前,我從高中畢業大約十三年,因緣際會地看了一套節目:科學的故事 BBC 紀錄片) ,每看一集都感嘆,並且扭轉我對科學的態度觀感。

這部紀錄片分六集,用六個問題開啟人類追尋六個自然科學領域的歷史進程,描述了科學家們如何前仆後繼地開拓科學知識,如何和迷信無知對抗,也深度刻畫出科學發展如何造成人類今日的文明生活。看完六集,給我深深的感觸是:要是我在高中時看了這六集紀錄片,我對自然科學的了解會完全獘同,也會用不同的思維選擇科系。

「好老師」的真實面貌?

過去多年,我只要談起高中的物理化學老師,一向認為他們是值得我感謝的好老師。他們認真、負責、講義編得清晰,解題理路暢達,也成功幫助我考了高分;但是讓我後半輩子與科學陌生遠離。

現在的教育體制之中,物理、化學、歷史,各成科目,老師是助你學好科目及成功升學的貴人。於是,物理課教公式,不教發現過程;化學課教定律,不教為何學習。科學課程講答案不講故事,講正確不講價值,講解題不講影響,講分析技巧不講使命與熱忱。這樣的老師能教出優秀的考生,能教出卓越的科學家嗎?

在教育體制中的許多老師,他們認真辛勤、善待學生,十分可敬。但他們在這個體制下工作,配合這個體制的價值觀、教學重點、課程模式,他們的教學成效放在人類教育的量尺上,會得到什麼樣的成績呢?

也許我無論如何,還是要感謝這兩位老師認真努力、善待學生。事實上,這兩位教師比起好一些同行,還是可敬得多。§§    回頁首

取自商業周刊網站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0340

 

8.「減壓教育」是一場夢?還是一場空?——從日本經驗看起   林秀姿專欄  聯合新聞網  2014/06/09

今年夏天台灣最熱的話題就是12年國教即將上路,但還沒實施前,各方精英高分貝反對未來學生必修課時數降低,認為依照現在時數上課,學生都不如上一代優秀,再減少必修時數,學生的學力將大大流失,動搖國本。

這個邏輯是依照上課時數長短來判斷,時數長、學生學習越多便可以提高學生能力,時數短便降低學生能力。類似的思考方式,20多年前日本也曾試圖改革過。

1992年時日本實施「減壓」教改,所謂減壓就是縮短學習時數。當年日本社會普遍認為國中、小的學習壓力過高,白天上學,晚上上才藝班,小學生就天天背著20多公斤重的書包上學,實在太可憐。

這時有一批專家學者分析,因為不夠「ゆとり(yutori,悠哉)」,導致學生無法充分吸收,也沒有餘裕思考課本上的東西,填鴨式的學習有如強迫餵食,讓學生感到厭煩。

為了扭轉這種「吃太撐」的傳統教育,「ゆとり悠哉」出爐了。最省事的方法就是先砍上課時數,原本國中、小周六要上半天課,也改成休假,周休二日。然後為了讓學生上課更輕鬆,把3.14圓周率改成3來計算,也不需要死背九九乘法表。

上課方式最大的變革就是減少必修課時數,原本拿來上數學、英文、國文的時數,拿來上「綜合學習」。京都市一位退休的小學老師西垣小姐也是「ゆとり悠哉」的參與者,回憶那段上課時光,簡直是噩夢一場。

她說,所謂的「綜合學習」就是專題討論,老師必須先訂好「主題」,帶領學生調查做報告,然後分組討論。

日本人認為「日本人」太習慣被動接受,無法自己思考,所以專家們設計出這套「自己思考、自己動手做」的課程,期待可以培養出獨立自主的新一代「日本人」。

雖然立意甚美,但是,西垣小姐發現,包括閱讀、寫作、計算等基礎學力不足的學生,只能天馬行空「憑感覺」討論,無法奠基於知識上討論交流,最後「綜合學習」課淪為「聊天課」,老師負責管秩序。

還有年輕的老師為了全班成績,只好提供學生更多調查資料,讓學生寫出好報告。

不過,西垣沒說出口的是,師資素質跟本不上減壓教育變革,政府想要為學生減壓,但壓力卻轉嫁到老師身上。國中、小老師為了新增的「綜合學習」課程,不僅要準備新教材,還要學習如何帶領學生討論,每個人趕鴨子上架,成效當然不彰。

這場「ゆとり悠哉」減壓革新,大概持續120年,2010年時日本青少年研究所調查發現,日本高中生的學習情況不如美、中、韓。而且東京大學錄取生也多為私立高中畢業生,顯示國中、小上課時數不足的學生都到補習班去補足,經濟弱勢的小孩更難出頭天,也是造就現在日本大學格差化的元凶。

減壓教育被各界砲轟,認為這場變革製造出大量的日本笨蛋,連九九乘法表都不會背,日本偶像團體AKB48更被當成這場教改的示範品。

直到2009年公布新國中小「學習指導要領」,全面增加上課時數,原本周六休假也恢復上半天課,而且不再上「綜合學習」,改成上英文課。4年前課本也把圓周率恢復為3.14,讓彆扭多年的數學老師總算鬆了一口氣。

日本政府承認「ゆとり悠哉」的失敗,恢復上課時數,但成效如何,還需要時間觀察。

回過頭來看台灣即將上路的12年國教,我們減少的是高中的必修課時數,改成選修課,算是台版的「ゆとり悠哉教育」,我們期待讓高中生有餘欲思索,不要被強迫餵食,能夠依照自己的興趣選課。

但是當學生端被減壓,教師端卻隨著增壓,教學現場沒有後援,頂尖大學仍依照舊思維招生,受惠的還是私校、補習班打造出來的「金援生」。到頭來台灣這場教改會不會走上日本的老路子呢?      §§              回頁首

 

9.杜鵑亂祭孔 為何對老師祝福也少了?  錢得龍/國小校長(台中市) 聯合報2015-09-29

今年教師節,許多祭孔活動因颱風而取消,祝福的聲音少了,卻多了抗議少數教師作為的負面消息,能無感慨?

兩千五百多年前,先師孔子帶著一群私塾學生,一起學習,一起生活,窮如顏淵,只有「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孔老師不在乎他繳不出學費、送不出束脩,反而因他好學成材而大讚這個模範生。他帶著學生們周遊列國十幾年,勞頓奔波,晨昏濡沐,師生情同父子。孔子過世,學生為他服喪三年,還有墓旁結廬六年才離去的,留下中華思想與師道的典範,也是迄今全球老師的標竿。

同個世代慢個幾十年,西方希臘雅典,哲人蘇格拉底也帶著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一群門生,在衛城生活學習,學院漫步,探究詰辯,為西方知識奠基,塑造了學術殿堂師生交融的美麗畫面。

八年對日抗戰,北大、清大、南開等大學老師們,帶學生跟隨政府撤退,失了家庭父母,顛沛流離,師生餐風露宿,在昆明辦起了克難的西南聯大。老師扮起父母,一面關照流亡學生的身心生活,一面翻開課本、做起實驗,努力傳道授業。師生在艱難的環境下,猶然笙歌琅琅、絃頌不輟;抗戰、內戰時期,這樣情同親子的流亡師生不勝枚舉,還有許多子弟學校、遺族學校,老師兼保母,養育陪伴學生長大成人,為杏壇寫下可歌可泣的詩篇。

自己中小學時代,見過許多如父如母的老師:有師母過年買太子龍制服送到貧生同學家的,有老師「逼」貧生同學到家裡免費補習的,有老師默默為貧生家長住院湊錢募款的,有老師下班騎著破機車到海防眷屋挨家挨戶盯學生寫功課的,還見過導師憂疑單親老芋仔爸爸被謀財害命、而隻身奔赴台北兩間殯儀館停屍間找「家長」的。想起這些老師,不禁眼眶泛濕、心坎溫暖!

這是老師,他們沒有上班下班,沒有工時。他們給學生的,除了知識學習,還有父母般的生活輔導關心照顧;學生給老師的,則是一生的感念。師生關係是永遠的。學生不管成就多大、地位多高,老師還是老師。老師,是一種身分與志業,不是職業,更絕非勞工。

傳統老師是與「天地君親」同高度的,禮記說老師「雖詔於天子,無北面」,除了父母,也只有老師可免君臣之禮,臨朝「西席」賜坐,何等崇隆!老師,在中華台灣,不論職業聲望或工作優遇,均彰顯中華尊師敬學的傳統,絕大多數老師也都珍視這份福報。珍視中華師道,的確是可貴的教育資產。

至於少數老師為爭取蠅頭權益,寧願自況為受雇勞工,操持政治抗爭模式,雖可爭得一時短利,但罔顧觀瞻,導致師道蕩然,就令人痛心。

況且,若國家社會真以勞工階級相對待,絕非老師們所樂見,也絕非國家教育之福!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