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921日──找到良善初衷 做有影響力的事

加州湯姆(Toms Shoes)的賣鞋公司,每賣出一雙鞋,公司就會送一雙鞋給買不起鞋子的小孩。他們已送出了超過一千萬雙鞋給超過六十個國家的孩童。盛治仁由此事得到很多啟發,值得我們借鏡。 (作者為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

 

1.盛治仁/湯姆鞋賣的價值觀   聯合報  2013.11.19

2.盛治仁/找到良善初衷 做有影響力的事   聯合報   2015-05-16

3.盛治仁/公益圓夢,讓希望飛「羊」   聯合報  2015-02-22 

4.盛治仁/改變環境 從誠實面對自己開始    聯合報  2015-01-20

5.盛治仁/找回台灣社會的誠信   聯合報  2015-03-23

6.盛治仁  面對挫折「打沒死就變大尾」   聯合報  2014.06.23

7.盛治仁/當孩子問:我該幫陌生人嗎?   聯合報  2015-06-02

8.盛治仁/民主與民粹 你分得出來嗎  聯合報2015-02-03

 

1.盛治仁/湯姆鞋賣的價值觀   聯合報  2013.11.19

加州有一家叫做湯姆(Toms Shoes)的賣鞋公司,在二○○六年時由布雷克.麥考斯基創立。他賣的鞋,老實說,外型或功能並不特別突出。讓它特別的是,每賣出一雙鞋,公司就會送一雙鞋給買不起鞋子的小孩。布雷克去阿根廷度假時,發現很多小朋友沒有鞋子穿,不但有衛生感染的問題,也阻礙小朋友正常上學,當年就把自己一家公司賣掉的五十萬美金開始了這個「賣一捐一」(One for one)的計畫來幫助這些小朋友。目前為止,他們已經成功地送出了超過一千萬雙鞋給超過六十個國家的孩童。我們從這樣一個成功的社會企業身上,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

正確價值觀。做一件事,如果出發點的價值觀是正確的,就易有爆發力和影響力。「給予」是引發湯姆鞋最核心價值。換句話說,湯姆鞋賣的是價值觀,而不是鞋子。

創意行銷。好的想法有很多,要能夠成功,創意和執行力就非常重要。湯姆鞋舉辦年度「一天不穿鞋」的活動,讓大家體會沒有鞋子穿的感受,不但吸引微軟等大企業的贊助支持,也造成廿五萬人赤腳上班上學上街頭響應的風潮。當有人問參與者為何不穿鞋時,剛好可以介紹推廣送鞋的理念。而ATT也將湯姆鞋結合其商業廣告,不但讓自己分享了助人的形象,也協助了湯姆鞋的曝光度和銷售。

得道多助。公司成立四個月後,布雷克在紐約機場看到一個穿著紅色湯姆鞋的少女,這是他第一次看到一個真正的外部顧客穿他的鞋,於是上前詢問少女這雙鞋是哪裡買的。結果這位少女一開始沒認出他來,不但非常興奮地跟他說明買一送一的理念,還對他詳細介紹布雷克這個創辦人的故事。一個能夠激勵人心的理念,不但協助吸引消費者,還能把顧客轉化成最有效熱情的推銷員,這也是現在網路時代病毒行銷最大的力量。好的理念不只受到個別消費者大力支持,許多大企業也投入資源支持響應。

員工參與。工作滿兩年的員工,就會被安排到需要的國家親自送鞋給孩童。布雷克發現,到過第一線送鞋的員工,因為親身感受到助人的滿足感,回來後的工作熱情指數破表。企業讓員工在工作中找到利他元素的激勵,是一個不但善盡社會責任,又對生產力有幫助的雙贏作法。

永續作法。布雷克常被問到,既然目的是做善事,為何不成立非營利組織,而要用營利的企業體。他回答說,投入湯姆鞋的資金,立刻可以送出四萬雙鞋子,比成立公司首年只能送出一萬雙確實要好很多。但是四萬雙鞋送完之後,就必須靠不確定的募款,也不知道能夠持續多久。但用一個可獲利的商業模式運作,迄今不但已經送出超過一千萬雙鞋,而且公司還在持續擴展中。這提醒我們做好事不但要有熱情,也要找到可以持續運作的模式。湯姆鞋已經擴展產品線到眼鏡,將營收的部分比例捐助給十個發展中國家,幫助了十五萬人改善眼疾及視力的問題。

不是每個企業或團體都可以原封複製湯姆鞋的作法。但每一個人或團體,只要願意多用一點創意和熱情,都可以嘗試在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中,找出利他的元素。這樣一來,不但每天可以激勵自己,也能夠幫助他人。台灣已經有好一段時間籠罩在沉悶的低氣壓中,與其每天抱怨社會黑暗,不如認真點亮自己手上的小蠟燭吧。           §§  回頁首

 

2.盛治仁/找到良善初衷 做有影響力的事   聯合報   2015-05-16

「賣一捐一」湯姆鞋的創辦人麥考斯基十五日訪台發表演說,分享他創業的初衷,以及過程中遭遇的困難。

這個引起全球旋風和矚目的社會企業,因為一個善念和創新的做法,幫助了許多人,更激勵了無數人心,還立下了值得學習的典範。

湯姆鞋迄今已經捐出了三千五百萬雙新鞋到超過七十個國家中有需要的兒童,而且除了鞋子以外,其社會企業的產品,還擴充到眼鏡(捐贈視力矯正/手術及處方眼鏡)和咖啡(捐贈乾淨飲用水)等,影響力持續擴大中。

麥考斯基的想法,其實在他的書中表達得更完整,拜讀後不管是對管理或人生都有許多啟發。相對於中文書名「穿一雙鞋,改變世界」,我更喜歡英文原名,Start Something That Matters(開始作一些有影響力的事)。

湯姆鞋創辦人的名字,不叫湯姆,叫做布雷克,因為湯姆(TOM)在這裡不是一個名字,而是TOMORROW的簡稱。他希望所做的事情,能夠為社會帶來一個更好的明天。大家終日忙忙碌碌,夜深人靜時,想想自己每天所做的事,對於周遭的人有沒有價值和幫助;所做的事,是不是能夠有長期的正面的影響,是一個好的開始,也就是我們做事的初衷。能夠堅持初衷,後面的方向就不會走偏。

另一方面,思考這些事容易,要有勇氣離開熟悉的舒適圈,投入自己有熱情的場域,更是困難的事。不管是創業或是做善事,我們往往會想等到恰當時機。事實上,如果不憑著一股勇氣,立刻去作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恰當時機永遠不會來臨。

有了勇氣還要有方法和創意。麥考斯基賣一捐一的模式,是成功的起點,但是他行銷的創意,卻是讓湯姆鞋舉世矚目的重要因素。

大到一年吸引廿五萬人參與的「一天不穿鞋」活動,小到創業初期故意每天左右腳穿不同款式和顏色的鞋子,以製造聊天話題。他們相信自己的故事,也不斷地用新手法向世人介紹這個故事,因為這種熱情與真誠,繼續吸引更多的支持力量和外部資源。

光有創意,其實還不能持久。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其內外部的信任。內部信任指的是員工有沒有受到激勵,相信自己的能力被肯定,創意是有發揮空間的。一家公司的制度重點,在於防弊或興利,大體可看出企業文化對員工的信任程度。員工受到信任後,相對也會對公司產生信任。

他書中還提到一個有趣案例。一家行銷公司每月頒發六十美元誠實獎金,給當月犯下並承認最大錯誤的員工。仔細想想,只要員工不是故意犯錯,或者犯操守上的過錯,這個錯法,不但能夠建立信任,還能每個月找出各種錯誤的案例在內部流通參考,避免再犯,其效益不知道是六十元的多少倍。

外部信任則來自顧客。湯姆鞋曾經為了美觀,在部分鞋款加上一塊補丁。沒想到補丁容易磨損,造成雨天容易滑跤。在顧客沒有抱怨,零售商還不知情下,湯姆鞋主動全部回收。雖然造成短期龐大的財務負擔,但是贏得外界長期的信任。

總結來說,找到良善初衷、鼓起勇氣投入、善用創意吸引外部資源、相信自己的故事並且用熱情述說、建立內外部信任,然後開始作一些有影響力的事,就是麥考斯基的成功方程式。

我相信這個讓湯姆鞋成功的模式,不只適用在社會企業,在營利事業甚至於人生方向選擇上,都有重要參考價值。每個人都能往這個方向移動一點點,台灣社會就會邁進一大步。        §§     回頁首

 

3.盛治仁/公益圓夢,讓希望飛「羊」   聯合報  2015-02-22 

自從知道了湯姆鞋的故事之後,就一直思考如何在工作中能夠增加社會公益的部分。要參與公益活動或是捐款行善不難,但是除了資源的捐贈,要如何結合同仁的專長,並且讓大家有機會親身參與,還真的不容易想到具體的點子,就這樣拖了一段時間。

去年底公司辦理圓夢計畫,鼓勵同仁提出創意或夢想,由公司來協助實現。獲選的計畫中有一項是同仁提出協助有需要的家庭來改造居住空間的構想。這個構想最棒的地方,就是飯店同仁們的專長,不管是設計、清潔、工程,或是機電、資訊等,都能夠在修繕和改造工程中派上用場,讓實際的參與成為可能。

後來透過同事、里長和附近學校等不同管道的推薦,找到了一位就讀龍山國小的小朋友家庭願意跟我們合作。聽說這位認真的小姐姐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有一個書房,和弟弟一起在裡面讀書寫作業,我們希望在農曆過年前能夠協助她完成這個心願。

當我們透過學校老師的介紹作家庭拜訪時,還發生一件有趣的插曲。家長不太相信這件事,還找來里長見證,大概是怕遇見詐騙集團。後來我們決定除了書房外,也把客廳改造更新,就選在過年前一周的寒假期間進行。里長當天還請大家吃中飯,真是充滿人情味。

當天一早七點半,家長把小朋友送到親戚家玩,說好黃昏時接回家,就開始了改造工程大作戰。卅幾位同仁齊心協力,從整理房間、搬家具,到清潔、油漆、組裝家具、定位及整理等,一下子就到了下午六點。

當家長把小朋友們接回家,看到一群陌生人在客廳大喊驚喜時,著實嚇了一大跳。當我們問她這是不是妳家時,小姐姐害羞地說不是,引發哄堂大笑。當姐弟倆還在端詳這個不一樣的客廳時,就被帶到了她夢想中的書房。

Hello Kitty的吸頂燈和牆上一盞咕咕鐘是標準配備,再加上新書桌和一台搭配好上網計畫的電腦,讓小朋友們眼睛都亮了起來。看到他們當時高興的表情,我們心裡可能比他們更雀躍和滿足。大家真是覺得太慶幸有機會能夠參與這個圓夢計畫了,再一次有機會親身體驗「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的意義。希望這兩位小朋友,能夠帶著我們滿滿的祝福,不但有一個快樂的新年,更能夠有充實幸福的人生。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我們協助了這個家庭。事實上,在過程當中我們的收穫更多。這種同事之間另類的互動方式,讓大家在公事之外的場域打破了部門之間的藩籬。例如禮賓部和工程部的同事,比賽誰能夠把客廳的吸頂燈擦拭得更光亮。工程部的同事算是另類作弊吧,用自己的專業把整個燈拆下來洗,結果當然獲勝。還有十幾個人同時在客廳開始油漆的壯觀畫面等,都會在我們的記憶中長存。這個團隊建立的過程,其實是再多金錢也買不到的寶貴經驗。同事之間的團結和情誼,無價。

每一個企業或個人,其實都可以思考在自己的工作中,如何增加利他的元素,讓原來的工作不再只是工作,而能夠在別人的生活中造成正面的貢獻與改變。能夠盡量傳播正面的能量,自己也將成為正面能量的受益者。愛跟仇恨,都是可以傳遞的,我們可以選擇要作何者的散播者。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有新的心願,新的開始,讓希望飛「羊」。§§           回頁首

 

4.盛治仁/改變環境 從誠實面對自己開始    聯合報  2015-01-20

最近有機會聆聽黑幼龍先生的演講,深感獲益良多。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主講人一連串的五個問題,請聽眾自行回答。

我是誰?我最引以為傲的事情為何?我最喜歡做什麼事?什麼事我做得最好?我最該做什麼?如果能夠定下心來,好好思索這些問題的答案,當能更加了解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取捨。

我們同時都擁有多重身分,究竟會寫下哪些,就透露了自我認定的優先順序。對自己人生的哪些事情感到驕傲,哪些事情會引起自己的興趣,讓我們自我探索生活或工作上偏好的面向。最後兩個問題則讓自己思考自己最在行的事,究竟是什麼,以及自認人生應該投入哪個領域。我們會做的事,不見得真心喜歡;有熱情的事,往往現實環境又不見得給我們機會來從事。說老實話,工作了這麼久,其實從來沒有問過自己這些問題,許多的工作都是諸多外在因素和環境引導所造成,但是卻不是從對自己內在的檢視出發後的結果。所以當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特別覺得有趣且有啟發性,看到了自己從未想過的面向,也婉惜年輕時沒有機會被引導認真面對這些問題。

我們的教育環境,往往重視背誦性知識的傳遞,而較少理解或啟發式的教法,更遑論教育過程中,設計課程讓學生透過各種方法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缺點,以及興趣喜好。因為唯有這樣,才能讓人適才適性適所地發展。

學校教的東西,往往著重在能夠用考試的方式測出來的內容。但是考試能考的知識,跟未來出社會後所需要的能力和態度幾乎都不相關。畢竟英文數學或物理化學再好,也比不上了解自己的性向和能力更重要,但我們讓孩子們自我探索的時間和方法,還要大幅加強。在教育升學制度無法短期內改變的現實下,家庭要更加努力發揮這一方面的功能。

另外一個我聽完演講後的感受,則是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認識外在環境,想要改變外在環境,或改變別人,但是卻較少嘗試認識自己或改變自己。有許多時候,自我的改變才是真正改變的起點。坦白說個很丟臉的例子,自己喜歡看電視,卻經常要孩子不要看;自己持續滑手機,又要孩子不要碰。再多的言教,都比不上實際的身教。自己能改變,才可能去改變孩子。這個邏輯,不僅適用於親子關係,我想在夫妻相處或職場互動上,應該也都是可行的。

還有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聯想,就是除了應該認識自己,還應該瞭解跟我們相處的他人眼中的自己又是如何,中間的落差有多大。這能夠幫助我們發展較和諧的人際關係並培養同理心,多從他人的角度看自己。

所以除了上述問題之外,我們可以再追問下列問題:我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變?我有沒有能力和意願改變?真的要改變要如何做起?別人如何看我?和我自己認知的落差原因為何?我該如何作為來降低這個落差?當我和別人意見不同時,如何能夠先從他人的角度思考?

所有的問題都沒有簡單的答案,正如實際人生一樣。願意認識自己、誠實面對自己,是所有可能改變的第一步。改變自己,則是改變外在環境或他人最重要的啟動關鍵。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真是一門知易行難,又必須天天操練的功課。§§            回頁首

 

5.盛治仁/找回台灣社會的誠信   聯合報  2015-03-23

最近在飛機上看到兩則國外銀行的系列形象廣告,深有感觸。

第一則是父親在出門前,拿了一個珍貴的花瓶放在櫃子上,要兒子答應不要去碰它,因為摔破了無法替代。小朋友雖然說好,但後來終究還是忍不住好奇心,拿起來把玩了一會兒以後再放回去。父親回來以後,發現花瓶已經被動過了,就問小孩說,你不是答應過我,不會碰這個花瓶的嗎?就在小孩不知該如何回答之際,父親就把花瓶打碎在地上。小孩驚慌哭泣,父親把他抱著,跟他說,你要記得,最珍貴的就是誠信。

第二則是另一對父子同遊兒童樂園,詢問旋轉木馬前的售票員票價如何計算。售票員回答說五歲以下兒童免費,您小孩多大?父親回答說,小朋友六歲,隨即要付錢給他。售票員說,你大可以跟我說他年紀更小一點,我真的也看不出差別。父親回答,這樣說是沒錯,但是小朋友會知道。接著父子相視而笑。

我對這家外國銀行一無所知,不知其對誠信原則的落實程度,但深深感覺到這不只是一家銀行或金融機構應標榜的運作原則,更應成為台灣社會共同努力拾回的舊有價值。

民無信不立,是我們從小就朗朗上口的一句話。國家得不到人民信任就無法穩固,個人若沒有信用就無法在社會立足。曾幾何時,這些價值已經在實踐中被丟棄了。政治人物反反覆覆、立場不一,在朝和在野時,說法和作法南轅北轍,或是慣用雙重標準進行護航或鬥爭。擔任重要職位的官員或民意代表,說話前如未能掌握事實,恣意發言,或是對自己的承諾毫不在意,就會讓民眾逐漸失去信任。

許多影響力很大的媒體和名嘴,每天在報導和評論時,似乎也不是很在乎言論的真實性,是否禁得起時間的檢驗。名嘴對各種事情捕風捉影的臆測甚至不實惡意的指控,在當今標舉言論自由的司法環境下,幾乎都無須負責。通告費照領、打響知名度,還可以伺機參與選舉。

最近接連看到一個以爆料聞名的周刊在幾件官司上頻頻敗訴,似乎對他們也無所謂,只要雜誌繼續熱賣,賠償就當作是必要的營運成本。姑且不論單一事件被傷害的當事人如何平復,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地被扭曲。

這些人為什麼能夠這樣作?原因是人民允許。奇怪的是,大多數人不會教導自己的孩子要言而無信,也不會在自己的家庭和工作上這樣作,但是卻默許這樣的氛圍成為我們整體社會的大環境。有時候是因為黨派立場影響,因為支持同黨派的政治人物和媒體、蒙蔽了我們的判斷;有時候是受到片面資訊誤導,反正實際情況也不太清楚,但有人指控,必有幾分真實。更多時候,是我們已經不在乎真相了,反正每天吵來吵去,由他去吧。

但我們忽略了當一個社會不再視誠信為必要價值,就是在鼓勵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做法,這也就是體系開始崩壞之時。短時間雖認為不干我事,長期來看人人都難逃其負面影響。當人不再需要為自己的言論真實性負責的時候,公共政策不再能夠基於事實的基礎來討論,任何價值都依立場決定而不再有是非。這樣的環境,要奢求談什麼發展都是空想。

廣告中的父親,為了教導孩子誠信的價值觀,願意打破一個珍貴的花瓶。我們願意做些什麼,來重建台灣社會的誠信呢?                        §§            回頁首

  

6.盛治仁  面對挫折「打沒死就變大尾」   聯合報  2014.06.23

親愛的小傑和小欣:

我今天去參加聖約翰科技大學的畢業典禮,很榮幸有機會參與同學們人生中重要的一天。在典禮過程中流露的同窗之誼,以及對師長教導的感恩之意,著實讓我感動,也想起了過去的師長和同學。看到一張張對未來充滿熱情活力的年輕臉孔,讓我想起你們,雖然離這個階段還有好多年的時間,但是有一些話,想跟他們說,更想對你們說。

幾天以來,絞盡腦汁思考要和同學分享什麼看法,我想先告訴他們一個好消息,大多數人不用再準備課堂上的考試了;但壞消息是,未來人生需要用到的能力,大多數不是考試可以測出來的。哪些特質是未來人生職場的重要關鍵呢?我應該把重點放在品格、認真、同理心、創新、語言能力、時間管理或是終身學習呢?後來我決定,這些特質都很重要,但是在很有限的時間裡,我想把焦點集中來談面對挫折的能力,雖然畢業典禮上較常聽到的是鵬程萬里。

年輕朋友們剛剛脫離備受呵護的學生身分,立刻要面對各樣的人生挑戰,不管是職場上突發的狀況、主管的要求、同儕的相處、工作的壓力,或是生活中感情婚姻的經營和面臨家人親友的生老病死,都會對身心產生很大的衝擊。面對挫折的能力,可能比起其他讓我們在順境發展的特質來得更重要。英文有一句話,That which does not kill us makes us stronger,台語的俗諺更貼切,「打沒死就變大尾」。意外總是會發生,而且經常是在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時候。被挫折打倒或是打敗挫折,往往就是定義我們人生重要的轉折點。

華德迪士尼曾被認為缺乏想像力,史蒂芬金恩的第一本書被出版商退了卅次,愛因斯坦幼年因發展太慢被認為心智有障礙,梵谷生前只賣出一幅畫。連這些天賦過人的菁英,都歷經挫折,必須靠堅持不斷的努力才能充分發揮潛能,實現自我。愛迪生曾經說,我沒有失敗一千次,我只是找到了一千個不管用的方法,重要的是最後只要能找到一個可行的方法就好;換個方式說,燈泡這個發明需要一千個步驟,前面的失敗,都是為了最後的成功必須經歷的步驟罷了。能這樣看待失敗和挫折,當然就不會被擊倒。

不管是面對挫折還是人生的重要決定時刻,還要有歷史感。當下認為是人生嚴重災難的事,可能在六個月後回顧,只是小事一樁。甚至可能過一段時間後發現,當下的挫折,後來竟然演變成人生的祝福。所以不要去放大當下的挫敗感受,將時間拉長來看,很多事情的影響和演變,沒有那麼嚴重。重要的人生決定,也應該考慮六個月、三年、十年後,會怎麼想,就可以避免作出短視近利的抉擇。

有一句話,「成功是最大的敵人,而挫折是最好的老師」,聽起來是老生常談,但是經過一些人生歷練之後,真是覺得有道理。我常自省,在成功的時候,不免心理會開始驕傲,覺得事情顯得簡單,並複製過去的經驗而思考得不夠周詳,種下失敗的因子。而挫折的時候讓人謙卑反省,使自己更成熟,往往就能培養出新的能力、態度和視野。所以成功時不要驕傲自滿,挫敗時不要垂頭喪氣。

人生不管選擇走那一條路,沒有人永遠站在高峰上。往往定義一個人,不是看他平順時候的表現,而是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反應。親愛的孩子們,但願你們找到人生的價值,並能夠如鑽石般不斷地被淬鍊,活得更精彩豐富。  §§         回頁首

   

7.盛治仁/當孩子問:我該幫陌生人嗎?   聯合報  2015-06-02

劉小妹妹在學校遭遇不幸的新聞,引起社會極大的恐懼和反應。這種沒特定動機隨機犯案,又不求脫逃的犯罪模式,加上受害者又是無辜可愛的學童,讓每個人既難過悲傷,又下意識都擔心自己和家人親友會不會也暴露在類似的危險中,所以引起的社會恐慌特別巨大。

首先就是廢死議題的激烈論辯。我個人立場反對廢除死刑,但是也不希望社會的討論完全基於個案的基礎。如果大家因為這一次的殘暴犯罪贊成死刑,下一次如有法官誤判死刑被證實的個案發生時,是不是民意風向就又該轉而支持廢除死刑?一個政策,不應該由個案完全決定。換個角度看,幾起類似案例的兇嫌,也有表達出求死心態,所以廢不廢死跟杜絕未來案例的發生之間,不一定有直接關係。公共政策的討論和擬定,還是應該回到較宏觀的思辨基礎,而不是隨著個案發生當下作出激情的決定。

至於針對未來如何預防類似個案再度發生,初步看到的對策,不外乎加高圍牆、增加見警率、增設監視器等等作法。就拿圍牆高度來看,本來就是仁智互見的抉擇。降低圍牆營造開放友善的環境,提高圍牆可以阻絕一般閒雜人士隨意進出校園的困擾,但圍牆高度絕不是防堵有意犯案人士的關鍵機制。但是台灣社會對於許多公共政策及議題的反應,常常落入直覺反射思考。發生了一件負面的事件,立即思考如何防堵,缺乏了對個案發生機率的評估,配套措施的成本與效益估算,甚至於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果。

坦白說,這些做法除了讓相關單位感覺自己做了一些因應措施,以及給了民眾一些虛假的安全感之外,對於隨機犯案且又不想脫逃的兇嫌來說,真的沒有用。試想如果犯罪者選在上下學時在校園周邊犯案,真是防不勝防。真遇到精神狀態異於常人的犯罪者,可能是無法預防的事,我們也不能始終生活在這樣的恐懼中,為了極端的個案作出各種實際上也無法預防的預防措施。

相對於這些反射性的短期動作,其實我們更應該思考大環境和小環境的長期改善,或許能有更大的功效。大的社會環境如果充滿暴戾之氣,政治人物和媒體終日惡言相向,衝突不斷,而網路霸凌成為常態,能夠期待社會有祥和之氣嗎?另一方面,這些犯案者的家庭、親友,以及工作與生活環境中所接觸的眾人,如果在平時能有多一點的關懷、協助和輔導,有沒有可能可以避免這些悲劇的發生,沒有人能肯定回答,但我相信機會是有的。如果我們決定持續築起實體和心理的高牆,以為這樣就能夠阻止悲劇的發生,可能會持續失望下去。

以上是一個理性公共事務討論者的看法,說易行難。轉回到一個小學生的家長心境,一方面希望能夠培養小朋友獨立自主的能力,不要凡事依賴。但另一方面又實在擔心小朋友單獨在外時可能面對的各種突發狀況,實在放不下心、放不了手。就如同我看到國外很多家長放心讓孩子在年輕時就出國當背包客,但我一定不敢。理智上知道不要被個案的恐懼所綑綁,但情感上不願意去面對這個即使是微乎其微,但還是真實存在的機率。

小朋友如果問我,在路上遇到陌生人需要幫助,我應該要幫忙嗎?還是趕快轉頭跑開?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回頁首

  

8.盛治仁/民主與民粹 你分得出來嗎  聯合報2015-02-03

傳說中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哥哥聲名遠播,能夠邀請到他來long stay的地方,人民的生活都能幸福美滿。至於雙胞胎弟弟則是調皮搗蛋,出現的地方往往雞飛狗跳,不得安寧。麻煩的是,哥哥到哪裡,弟弟往往也形影不離。

他們長相非常近似,連天天和他們相處的人,有時都分辨不出來誰是誰。麻煩的是,他們不但只是外表像,還有許多行為模式也有類似的地方,最大的差異,是兩兄弟的內心世界完全不一樣。他們的名字,叫做民主和民粹。

民主和民粹在討論公共政策時,表面上都是吵吵鬧鬧,意見多元。但仔細看,民主的態度雖然有自己的觀點,但仍願意傾聽對方的聲音;民粹則對不同意見惡言相向,並以對人的羞辱,取代對事的討論。民主努力用單一標準看待不同的黨派人物和事件,民粹則是雙重標準,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民主以事實和證據為基礎討論事情,民粹則以聽說和編造為本業,信口開河、說謊造謠從不負責,還常常躲在鄰居大哥自由的背後,洋洋得意。

民主常出現的時候,人們覺得掌握了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民粹常出現的時候,就會是非不分,國家空轉。可麻煩的是,兩兄弟打起架來,因為民粹的手段招式比較狠毒,民主常常被打得鼻青臉腫,無力還手。

選舉時更可以看出兩兄弟的差別。民主重視政策,用理性思考選項;民粹憑感覺,用情緒引導決定。民主的辯論過程談願景,民粹的辯論專注人身攻擊。

在治理國家時,民粹往往走最多人大聲鼓掌的方向,而民主則常瞻前顧後,考量所有決定的短中長期影響。民粹常常可以在短時間振奮人心,民主的效果則往往要長期才能浮現。可惜現代人,耐性不佳。

民主的媒體關心國際局勢和國家發展,會適時提醒閱聽者做深層思考。民粹的媒體炒短線,以收視率為唯一考慮,標題或內容以盡量聳動及煽情為目標。民主的媒體報導嚴謹,力求正確,若偶有不確實處也必須付出極大的形象和信任代價。民粹的媒體求短暫效果,報導有誤請自認倒楣,明天繼續,還可能加碼。

民主的政黨,執政時不濫用權力,尊重在野意見;在野時就事論事,扮演對國家忠誠的反對黨。民粹的政黨,執政時挾民意自重,不在乎程序和法律,塑造個人英雄和崇拜;在野時為反對而反對,一切作為以獲取政權為目標。

台灣社會在廿多年前,風聞民主的好名聲,也嚮往他帶來的生活方式,努力想把他請到家裡來住,結果過程中這對兄弟輪番出現,有時候讓大家看見向上的希望,有時看到的是空轉的絕望。最後到底是誰會定居下來,現在還無法定論。

這對雙胞胎兄弟帶來的困境和挑戰,絕非台灣所獨有,在世界上好多地方,有時民主哥哥占了上風,有時民粹弟弟全面獲勝。甚至有時大家以為民主已經鞏固了,結果突然民粹又成功地把他趕走。這是一場持續不斷的爭戰。

有人說民主這個人,太理想化、太完美到可能不存在。也有人說這對雙胞胎是連體嬰,有一位在的地方,另一位一定也在,只是不同時地兩兄弟凸顯的性格比例不同而已。如果整個社會願意同心協力,認真耐性地尋求民主,最終還是有可能找到。有時候,可能真的要等到大家受夠了民粹之後,下定決心把他趕走,民主才能安安穩穩地長住下來。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