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908日──教養

甚麼是教養?高中生該有教養嗎?請思考自己該有甚麼教養?或只要我認定是對的,就可以大聲斥喝、大動作對待人?

 

1.時論-教育不只IQ 更要看重3Q   張瑞雄  2014.05.28.

2.培養紀律「記錄」比「計畫」更有效-今周刊專訪(2013.04.15)

3.時論-畢業生請記住四點   張瑞雄2014.06.12.中國時報

4.羅智強:少了幸福心境 社會怨懣浮動   聯合報 2014.05.07

5.洪蘭/小洞不補 變大洞就補不了    聯合報2014.05.04

6.金城武樹,期待教養     聯合報黑白集2014.07.24 

7.聯合筆記/金城武樹與慕谷慕魚   蔡惠萍2014.08.29

8.你的小確幸,我的大災難     聯合報黑白集2014.08.18

9.名家專論-當年輕人不把教養當回事  洛杉基   中時20140721

10.馬凱/從「互惠互利」管窺「品格50   聯合報2014.07.17 

11.祝福母親節/媽媽的背影教我懂得吃苦  聯合報李寶珍/教(新北市)2014.05.10

 

1.時論-教育不只IQ 更要看重3Q   張瑞雄  2014.05.28.

北捷悲劇顯示大人們不懂很多年輕人的心,雖然520馬總統就職周年選擇和年輕人直接面對面溝通,表示政府對於所謂Y世代(約略是千禧世代或網路世代)的重視。但我們社會太強調書本、分數和考試填鴨的教育內容和方式,這都和未來世界需求的創意和創新人才格格不入,導致很多青年人的苦悶。所以教育還是需要改革,教育內容需要強調:

第一是要鍛鍊學生的EQEmotion Quotient,情緒智商)、磨練AAdversaryQ(逆境智商)、和砥礪MMoralityQ(道德智商)。一直比IIntelligentQ的教育造成現在的台灣學生和社會,這顯然不是我們想要的,因為未來在人生旅途上決定高度和前途的是EQAQMQ。世界上各種事情都有起有落、爾虞我詐、充滿誘惑,如果把持不住,很容易陷入歧途,或者一遇挫折就一蹶不振,所以教育要特別注意這3Q能力培養。

第二是要教導學生持續學習,努力吸收新知。馬克吐溫曾說過:「任何停止學習的人就是老人,不管他是20歲或者80歲。任何繼續學習的人就能維持年輕的腦袋,而這是最重要的。」要有年輕的心和與時俱進的腦袋就是要終身學習。尤其在網際網路的知識爆發時代,一刻不學習你就馬上落伍。以前你買電腦時會去看看說其記憶體或硬碟有幾G1G等於109次方。但現在G已經不夠看,人類一天產生的資訊量就已達約2E左右,E叫做Exabyte1E等於1018次方。另外除了要持續學習,還要懂得去蕪存菁,否則馬上被海量資訊淹沒。

學做人 忍受不確定性

第三是要學習如何做人。抗戰時期上海名人杜月笙曾說,人生有三碗「面」難吃,一是場面,二是錢面,三是人情面,其中,最難吃的正是人情面。學習做人就是要學習如何處理這「人情面」,而這絕對不是簡單的事,不過雖然很難教,或許只能身教,但還是要讓同學了解只要能夠(謙)虛心、用心、平常心,做人就可以八九不離十。

第四是要教導反省的功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世上沒有人是萬能的,你無法知道所有你想知道的事,你也無法親身體驗所有人世間的狀況,所以觀察別人當借鏡是絕對必要的。如果每天睡覺前能反省一下自己今天的所作所為是否有讓你不安或慚愧的地方,這對同學未來的成長和成功一定有大助益。

如果教育還是繼續強調競爭和分分計較,類似北捷的事件還是可能發生。人生變幻莫測,要教學生享受挑戰、敞開心胸吸收新知、忍受不確定性,知道很多事情會不如你意,很多事情沒有確定的答案,千萬不要想追根究柢,免得陷入無窮迴圈當中而不能自拔。最後祝福同學們都能享受人生的陽光,甚至讓自己成為別人的陽光。(作者為臺北商業技術學院校長)           

  

2.培養紀律「記錄」比「計畫」更有效-今周刊專訪(2013.04.15)

雖然是牙科醫師,但李偉文的生命裡,不是只有看診而已,他的副業遠比本業知名且精采。他熱愛大自然,是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之一,也喜歡看電影、小說,更出過數本暢銷書。

認為自己一生都玩不夠的李偉文,也用同樣的熱忱教育一對雙胞胎女兒。現在女兒已經高二,一個念北一女中、一個念中山女中,除了成績優異,課外活動、競賽也相當精采,但是,李偉文卻說,「從國小高年級開始,我就沒看過她們的成績。」

建立規範 關鍵是前後一致

很多人好奇,帶著孩子一起玩的李偉文,難道從來不擔心她們的課業?李偉文認為,孩子從小就需要被限制,因為生活上有所限制,她們才有安全感,「他們如果知道做了什麼事,會怎麼樣,就自然產生安全感,才有安定的精神,心靈才有空間。」

在李偉文家,孩子九點就要睡覺,早上六點起床,只喝白開水,不吃垃圾食品,出門一定自己帶水壺,衣服則是二手衣,這樣的規律生活,從小執行至今。李偉文認為,從孩子上幼稚園開始,就應該培養好的生活常規,懂得待人接物的禮貌,「一開始,小孩一定會挑戰你的底線,但是家長必須溫柔而堅定。」

其實李偉文要強調的是「一致」,不能因為今天的情緒,而影響你給孩子的安定。例如,不要因為今天心情不好,就叫孩子早睡,而在心情好或假日時則不要求。在制定規範之前,李偉文建議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經過彼此同意的約定,父母必須堅持要求孩子做到。

學習紀律 記錄能產生成就

到了國小、國中,就要培養學習紀律。李偉文從自身的好習慣,進而影響一對寶貝女兒。他記得曾經讀過一篇心理學研究報告,指出習慣做良好的「記錄」,比做再多的「計畫」,更能有效的培養紀律。這份研究正好印證了李偉文平日的生活習慣,他從小時候就開始為自己做紀綠,分為「編年史」及「紀傳體」兩種記錄方式。

李偉文借用史記的編撰方式,所謂紀傳體是指,電影、小說的讀後心得,出去旅遊的遊記等,各自都有一個本子,分門別類的記錄下來;而編年史則是以時間順序,記錄自己每個時段做了什麼事情。

「我們鼓勵孩子做未來的規畫,但是計畫本身有價值判斷,做不到時會感到挫折;記錄不會,下一刻自然會為自己做比較好的選擇。」李偉文說。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滿腔熱血的時候,做出遠大的計畫,漸漸產生挫折感;而記錄反而是漸漸累積成就感,自然產生學習興趣。

女兒們國小時候的寒暑假作業,李偉文就鼓勵她們自己另外做一本,記錄暑假生活的點滴,看電影、小說也都記錄下來,成為最好的學習成就。應用在學科上,李偉文從孩子升上國小五年級之後,就不簽聯絡簿、成績單,讓孩子自主管理,「老師曾經打電話來,跟我說孩子的考卷簽名怪怪的,我說:這是我讓他們自己簽的!」

雖然不重視成績,但是「錯的一定要搞懂」,因此每個學科,都有一本錯誤訂正本,只要弄懂了,李偉文夫妻會比孩子考第一名還要開心地鼓勵她們,「因為學會了比什麼都重要。」

從小參加童軍團的李偉文,在女兒小的時候,便經常帶她們到野外遊玩,也培養出興趣相同的家庭好朋友,「這樣的好處很多,你不必擔心孩子的交友,而且她在群體中會建立自信。」

及早開始 更能事半功倍

李偉文觀察現在很多的家庭,父母受到西方教育的影響,認為要「當孩子的朋友」,但他認為,在嬰幼兒、兒童時期,應該是建立紀律的時候,反而應該「說服」孩子接受你的安排,建立彼此信賴感,等到小學、國中才能適度放手。

很多家長卻把這個順序顛倒,小的時候放任小孩自由發展,等到國中孩子學習獨立時,家長因為不放心,所以管得很緊,「一個不小心發生摩擦,很容易造成大傷害。」李偉文很感嘆,小時候花越多時間在孩子身上,長大反而會省很多力氣。

現在,兩個女兒沒有手機、很少上網,反而是做爸爸的勸她們上上臉書,與同學交流,甚至要買一支智慧型手機讓她們用,「卻被她們花了二十分鐘說服我不要買。」李偉文臉上滿溢著笑容,可以看出他做父親的驕傲。

教養孩子沒有標準答案,李偉文認為,如果你覺得重要,就要花時間找到方法了解自己的孩子;現在資源很多,只要父母親願意,一定可以和他一樣,教養出令人稱羨的孩子。

 

3.時論-畢業生請記住四點   張瑞雄2014.06.12.中國時報

最近畢業季節,畢業生聽了很多長官和師長的無數叮嚀,但恐怕大家心裡還是很惶恐,畢業即失業、22K等如影隨形,到底要如何在未來人生的旅途上勇往直前呢?其實態度決定一切,畢業生們要特別記住下面幾點,對於你們的未來應該很有幫助。

第一是「成功者永遠在找機會幫助別人;失敗的人則總是在問:『這件事對我有什麼好處?』」換句話說,做了就對,做的越多機會就越多,別人不做的搶來做,別人逃避的自己志願做,這樣你絕對是長官眼中勤奮的人才,這樣也才能掌握人生中的各種機會。

第二是「眼淚只能帶給你同情,汗水卻能帶給你結果。」對軍人來講平時不流汗,戰時就流血,因為訓練不扎實。同樣地在人生旅途上難免碰到委屈、障礙和困難,與其暗地哭泣,不如打起精神繼續流汗奮鬥下去,絕對功不唐捐。

第三是注重品性和品格,沒有良好的品格就會貪婪,最近爆發的葉世文案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且更要注意不要因為惡小而為之,有個故事說有對外國夫婦被派到台灣當外商總經理,希望養一隻看家犬,和公司總務一起去狗店挑選。

總務陪著總經理夫婦到信義路的狗園挑選,相中一隻幼犬,總務問狗店老闆那隻小狗要多少錢,想不到老闆用台語壓低聲音說,「如果一萬塊成交的話,我可以給你3000元『意思意思』。」

總務經不起誘惑而接受了,誰知道兩星期後狗就生病死了,獸醫院說那隻狗原本就生病有問題。總經理另外找人去狗店理論,才揭發此回扣,當然這位總務在外商公司的前程就這樣毀了。

《伊索寓言》中說到:「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卻把現有的也失去了。」

最後自己一定要知錯能改,然後對別人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因為原諒雖不能改變過去,但絕對會充實你的將來。祝福各位畢業生。(作者為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校長)  §§

 

4.羅智強:少了幸福心境 社會怨懣浮動   聯合報 2014.05.07

訪問父親,寫他的人生故事,一點一滴地寫,轉眼,竟也寫了二年。在我的眼中,父親是非常偉大的人,不是偉大的那種偉大,而是平凡的那種偉大。

父親從年輕時,就靠打零工掙溫飽,開中橫、修蘇花、花蓮港擴港、造火力發電廠、建第一殯儀館、蓋建國補習班、築台中空軍機場全省跑透透,哪裡有零工可打,父親的身影就在那裡。

有一次,我和父親經過國軍英雄館,父親笑說:「你看,這是我蓋的,我還住過這裡喔!」

父親所謂的蓋,指的是國軍英雄館起造時,他當過模板工;所謂的住,是那時連住的地方都沒有,當國軍英雄館蓋到第二層樓時,工頭就在二樓隔了幾個小房,讓包括我的父親和母親在內,沒有地方住的工人們棲身。

當時父親逐零工而居,身無恆產,所謂搬家,就是背著大草席、拎個大布包,裡面裝著鍋碗瓢盆,從一個工地搬到另一個工地。真是所謂的「捲鋪蓋走路」!

「其實,和乞丐也差不多啦!只不過,是有工作做的乞丐!」說到這裡,父親滿布皺紋的臉,綻開了笑容。

那時候父親最大的宏願,就希望有一天,可以從「零工」變成「長工」,再辛苦的苦工都不怕,就只怕工作有一天沒一天,賺不到錢養家。後來父親如願以償,應徵到碼頭工人的工作,當了一輩子的扛貨工,直到因罹胃癌才退休。父親常說,他覺得自己的人生不能說沒有缺憾,但整體上覺得圓滿。他肩膀上扛過的沙袋、土方、石塊、貨物,其實扛起的是一個家庭的生計,三個大學畢業的兒女。

雖然小時候片片段段聽父親提起過一些往事,但採訪前,我從沒意識與意會到父親的人生是如此豐富與深刻。

看著父親,體會很深,會覺得自己正在經歷的人生起落,和他相比,渺小得微不足道。

另一方面,看到現在社會浮動著一股怨懣的氛圍,不能說這些怨懣全是無理之憤,但總不免想到父親在風雨裡走過的人生,那麼辛苦,為什麼看不到怨懣?相反的,他眼角總帶著一種淡淡驕傲微喜,一種對辛苦甘之如飴的幸福心境。

也許,這正是處身物質文明時代的我們,都少了的一分心境。   (作者為中原大學兼任副教授)         §§

 

5.洪蘭/小洞不補 變大洞就補不了    聯合報2014.05.04

周三下午,是小學老師進修時間,吃過午飯就放學了。但是在偏鄉,很多孩子還是留在學校,因為家中無人照應,也無桌子可寫功課。

有一天,我去某國小演講,講完後留下與老師商談推動閱讀之事。一個小女孩跑進來告狀:「老師,XX在爬置物櫃」。老師說:「置物櫃不可以爬,叫他不要爬」,女孩轉身跑出去了。過一會兒,又跑進來說:「老師,他不聽你的話,還在爬」,老師說:「告訴他,再爬等下就要挨罰」。老師繼續跟我說話,沒有起身。小女孩進來告第三次狀,看老師還是沒有處理,就不再進來了。等我把事情談完,走出辦公室時,看到兩個孩子在爬置物櫃,一個赫然就是剛剛進來告狀的女孩子。

置物櫃是一個學校規定不可以爬、爬了要罰的事,但是因為有人爬老師沒有罰他,那麼,他可以做,我也可以做。於是明知不可以爬的孩子,自己也就去爬了。這是為什麼古人說「寸火能焚雲夢,蟻穴能決大堤」,英文說「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現在小洞不補,以後大洞就補不了了。

我們的社會上一直有「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的僥倖心態,這是很危險的,當每個人都忽視法律時,社會就失序了。所以一定要防微杜漸,一個不對的事,不管多小,都不能姑息它,要立刻制止,不然有樣學樣,天下就大亂了。

法律不可訂得很綿密,太密會失去彈性。但是執法一定要嚴,不嚴,法等於虛設。現在台北市騎機車的人都戴安全帽,因為這個法被嚴格執行。現在若騎車不戴安全帽,反而覺得突兀,這就是群眾的力量,用大家一致性的行為,去規範那些不做這行為的人。台灣最被稱讚的就是排隊,但是相信大家一定也還記得以前插隊的時代。又如開車不能講手機,但是因為未嚴格執行,現在連專業的計程車司機都邊開邊講手機了。

最近在聯合報上,看到張作錦先生大作「不執法是誘民入罪自由無秩序,終將失去自由」,心有戚戚焉。任何一條法律要能執行才叫法律,不然只是廢紙一張。學運的學生都已成年,在法律上,需替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生身分不是護身符,法律不應因身分而有所不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古以有之,今不可例外。

人還有一個盲從習慣,不喜歡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喜歡跟著別人(請見康納曼的《快思慢想》),加上「數大便是美」,人多膽子就大,成群結隊時,責任分散,什麼事都敢做,反正又不是我一個。在大陸,常看到老百姓不管紅綠燈,在車水馬龍的街上,一旦集結成眾,便呼嘯過馬路,大車小車只好停下來讓。

最近「路過」成了熱門名詞,一不高興就聚眾路過,阻礙交通,威脅人身安全。近日網路上更有人號召群眾癱瘓捷運。像這種不顧他人自由,及公共安全的違法失序行為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們若不勇敢站出來譴責,過去四十年辛苦建立的民主法治就付諸東流了。     §§

 

6.金城武樹,期待教養     聯合報黑白集2014.07.24 

號稱「穿心颱」的麥德姆颱風過後,首件傳出的災情,竟是台東伯朗大道上的「金城武樹」倒了。許多民眾為此大呼傷心,池上鄉公所馬上表示會把它「種回去」;但也有若干當地民眾拍手稱慶,原因是:少了這棵樹,惱人的遊客也許會少一點。

去年八月,種這棵樹的農民就曾一度喊著要砍了它,理由就是大量的遊客讓人受不了:丟垃圾、亂停車、踩稻田、沒公德心。誰料,農夫未動手砍樹,卻是颱風當了劊子手。然而,伯朗大道如果少了這棵樹,可能將像野柳少了女王頭一樣,必然魅力大減;當地政府為了維持觀光,說什麼也要把樹種回去。

知道金城武樹的人不少,但知道其樹種是台灣原生茄苳的,恐怕不多。這點,反映了一般觀光客喜歡追逐熱鬧,卻缺乏對自然及人文的深度關切,這也可說明當地居民深為遊客騷擾所苦的心情。旅客為了自己的愉悅與方便,在那裡開車馳騁、嬉鬧拍照,放任孩子騎車衝撞,卻忘了這片風光和農民生計互相滋養,並非專供觀光消費,一禾一樹均必須善加珍惜。

樹齡近卅年的茄苳,孤立在田野之間,歷經過多少颱風也都安然挺過;這次不敵麥德姆進襲,讓人悵然。事實上,台灣護樹聯盟去年即曾提出警告,指此樹矗立在狹小農路一側,缺乏足夠的樹穴供其生長,而眾多遊客和汽車不斷踩壓棲地,加上柏油路面過度包覆,在在影響根部吸水及透氣。遺憾的是,人們一味消費美景,卻沒想到樹的生命有其條件。

茄苳樹再種回去,也許仍有繁茂如昔的一天;但重要的是,遊客的觀光行為必須節制。金城武樹倒而復起,來日樹下若還能為過客奉茶,期待迎接更多的教養。   §§

 

7.聯合筆記/金城武樹與慕谷慕魚   蔡惠萍2014.08.29

一個月前,被麥德姆颱風連根拔起的台東縣池上鄉金城武樹,經過縣政府及鄉公所的全力搶救,最近冒出新芽,讓不少人感到振奮。

當初金城武樹倒下,在外界一片惋惜與搶救聲中,當地居民反應卻出奇冷淡,甚至明白表示,不希望再將樹救活。

池上是稻米之鄉,原本每年不到七萬遊客,去年因一支金城武拍攝的廣告而暴紅。如今一年遊客遽增到卅七萬人,成了台東的熱門旅遊景點,以金城武樹為核心的伯朗大道,每到假日遊客就絡繹不絕。

但旅遊人潮,只帶來了車潮、垃圾,甚至有不少人為了取景,毫不客氣踩進路旁稻田。造成農民損失不說,更嚴重干擾了這個原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純樸農村的節奏。

在金城武樹倒下的一個多月前,同樣位在東部的花蓮慕谷慕魚,在地銅門部落的太魯閣族人,為了抗議相關單位無視不斷開車湧入的遊客帶來的公害,以升狼煙等傳統儀式,宣示捍衛祖靈地,封路阻車;要求嚴格管控每日進入遊客人數,並且改以步行旅遊。

人類的旅遊活動常伴隨著遊憩資源而生,但旅遊活動卻常是遊憩資源的殺手,尤其是人潮長期遠遠超過景點的服務能量與環境負荷時。

銅門部落族人要求對造訪慕谷慕魚的遊客施以總量管制,並以步行取代開車進入,恰巧呼應了現今國際上以珍惜資源、友善環境、深度體驗為內涵的「生態旅遊」精神。

生態旅遊倡議的不只是環保節能與愛護大自然,更提醒負責任的旅遊者,須尊重當地居民隱私,也別忘了「在地消費」,讓利益回饋社區。例如住當地人經營的旅店、吃當地人開設的餐飲店、購買在地生產的農漁產品等。

如果伯朗大道旁的金城武樹與慕谷慕魚的溪谷,對遊客的意義是田園之美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對當地居民而言,卻只是引來垃圾跟不便的根源,沒有任何好處,那麼,居民們為什麼要善待這棵樹?為什麼要珍惜這好山好水?

台東池上居民反對救樹,慕谷慕魚太魯閣族人的封路阻車,提醒我們的是,現有一窩蜂且蜻蜓點水式的旅遊模式該轉型了。

只有對當地文化多些理解跟尊重,對在地鄉親生活多些體驗,更要讓社區居民享受觀光所帶來的實質效益,珍貴的遊憩資源自然能獲得妥善的維護,達到遊客/資源/居民三贏的「永續旅遊」境界。

如果國人的旅遊觀念跟模式依舊原地踏步,金城武樹就算起死回生,當地居民記憶中那棵茄苳樹,早在廣告暴紅後,就已一去不復返。           §§

 

8.你的小確幸,我的大災難     聯合報黑白集2014.08.18

被譽為「全台最美車站」的台東多良火車站,名氣一大起來之後,麻煩也跟著來。今年暑假,多良湧進了上萬觀光人潮,都要爭睹此地「海天一色」的美景;遊客離去後,也留下了大量的垃圾,讓多良的美麗走味。

毫無疑問,這就是一種「小確幸後遺症」。大環境惡劣的時代,大家追求不到大幸福,每個人都只能汲汲營營照顧自己的「小確幸」;唯其因為「小」,所以個人的幸福裡就沒有容納別人的空間,更管不到「共同的幸福」。當人人只顧經營自己的小幸福,卻不問別人的權益是否受到影響,那就是別人家的事了。

這種個人的小確幸變成別人的大災難的事例,在現實中比比皆是。例如,台東伯朗大道上的觀光客,為了拍攝一家人在稻浪中的歡樂,不顧稻子即將收割,全家踩進別人的田間。你的全家福,變成了農民的小災難。極常見的是,有些民眾為了消暑貪涼,成天霸占著圖書館座位聊天打盹,讓青年學子找不到位子看書。

更誇張的是,消費者為了爭相領取某家餐飲公司的優惠券,向隅之民眾竟演出「圍店」追打店長的暴動,景象慘不忍睹。店家在處理上或許有可議之處,但既然是聲明「限量」的優惠券,顧客鬧到用粗暴手段索討,這算什麼文明?為了爭逐一點免費的小便宜,把公民的教養和尊嚴都拋在腦後,這才是社會的大災難。

個人珍惜生活中的小確幸,原是指一種知足的態度。但是,如果人在生活之中只剩下追求「小確幸」的淺薄目標,甚至為了滿足個人的幸福渴望,卻把自己也不想要的東西留給別人,像觀光客把垃圾留給多良,像遊客踩爛農人稻田,像消費者圍店強索優惠券;那麼,再多的小幸福,也會堆成大災難。§§

 

9.名家專論-當年輕人不把教養當回事  洛杉基   中時20140721

最近幾個發生在年輕世代身上的事件,讓人不禁懷疑,「教養」二字是否已經遭到年輕族群鄙視,因而逐漸消失?

4位大學生到日本旅遊,將某溫泉旅館的紙門當戳戳樂,肆意破壞,毀損到不堪入目的地步,讓旅館主人看了不禁痛哭失聲。

另有一位外校女大生陪男友上課,低頭滑手機,被教授阻止,竟對該教授咆哮並丟擲水瓶。

前者那幾位大學生,飽受台灣人指責為沒有教養、丟台灣人臉,必須向日本旅館主人道歉賠償。後者那位向教授丟擲水瓶的女大生,則被輿論譏為沒有教養,且遭到教授控告起訴、校方進行調查處分。

這兩件事,讓人聯想到太陽花學運領袖之一的陳為廷。成就他英雄地位的兩件大事:一是在會場上公然厲聲要求當時的教育部長蔣偉寧,必須向學生認錯道歉;二是在抗爭場合公然羞辱縣長劉政鴻,對他丟鞋子正中頭部。

與前幾位大學生不同的是:他非但沒被輿論指責為缺乏教養,反成為對抗權威的英雄,受到部分政客、學者、教授、同學們的齊聲喝采。這就讓人十分不解。

按照這個邏輯,難道那位對教授丟水瓶的女大生,如果也學陳為廷丟鞋子,是否就成為對抗權威的英雄?難道那幾位大學生在日本大肆破壞後,在紙門上噴上「打倒日本軍國主義」紅漆,就成為抗日英雄,而不是丟台灣人臉的爛仔?

曾在2004年代表教育界於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中向候選人提問有關教養問題的黃崑巖教授,在他所著的《談教養》一書中,闡明「教養」二字的定義是:「對別人的感受有所尊重、知道如何節制自己」。

然而,台灣社會對同樣屬於年輕人缺乏教養的表現,卻有不同的反應。

被捧為學運領袖的陳為廷,完全不把別人感受當回事,也不知道如何節制自己,缺乏黃教授所說的「教養」,卻未受到社會人士的譴責。反而有許多學者教授(如清大教授彭明輝),將之塑造成「無法忍受壓迫與不平等,不為經濟犧牲正義」的英雄人物,還盛讚他父母「開明的教養」,讓他懂得「不要只講理而沒有規訓、只知道要尊重別人而讓自己壓抑、委屈」。他還為陳為廷等叫屈,說他們並沒有錯,錯在大人們「看不懂太陽花世代」。

有許多外國觀光客到台灣旅遊,對台灣人普遍表現出良好教養的現象,印象深刻。這個有教養的社會,來之不易,那是以儒家文化為底蘊,加上長年的家庭、學校等施以人格教育,所累積下來的成果;誠於中而形于外,表現出來的就是克己復禮、互相尊重。就如同《談教養》書內所說:人類屬於社會性動物,如何維持一個和諧的社會,依靠的就是教養;一旦成了社會的邊緣人,就無教養可談。所以了解如何在社會中與人相處,正是教養的起點。

如果依照這個準則,當一個年輕人不懂得尊重別人感受,無法節制自己的行為,恣意為所欲為,自然成為沒有教養的社會邊緣人。因此,在一個追求文明民主、崇尚法治的社會,無論是拿反抗壓迫或追求社會正義為藉口,都無法美化沒有教養的惡行!

前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曾嚴詞批評台灣教育界已經病入膏肓:「無恥教授要名、要錢,但不要臉;不肖學生看臉、看勢,但不看書」,在如此病態的教育氛圍下,如何能教出把教養當回事的學生?更可惡的是,一群無恥政客還把那些沒有教養的年輕人當寶,百般拉攏,還不斷合理化他們失控行為,只為了自私的選票考量。我們可以斷言,這群不把教養當回事的年輕人,未來如果進入社會或政府做事,極可能成為一群獨裁、自私、絕不認錯、缺乏自省能力的怪物,恐怕會對未來的台灣社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危害。(作者為科技業顧問、專欄作家)

 

10.馬凱/從「互惠互利」管窺「品格50   聯合報2014.07.17

台灣,經濟曾經輝煌,但十餘年來每下愈況,在「保二」、「保三」之間掙扎,羞談當年勇。百年前曾是亞洲頭一個民主國家,如今只見政治人物翻雲覆雨、黨同伐異,百姓徒呼奈何。彌足珍貴的,只剩這一群被美稱為「最美麗的風景」的台灣人,眼看也備受汙染,我們深恐將無以為繼,乃痛切地疾呼趕緊做好品格教育,並不揣譾陋整合出「品格50」野人獻暴。

此理念一出,頗有讀者表示願聞其詳,但亦有譏其幼稚淺薄直如小學生的品德功課。這都是未窺其全豹所致;故特選取「品格50」的慈悲、幸福、誠實、綠色、成長五大類中,慈悲項下的第二目,「互惠互利」,淺說以見其一斑:

人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人生在世,這是保護自己、壯大自己最基本的要求。但當人人都自私自利,不擇手段追求自利,甚至損人以利己,那會是什麼樣的世界?

孟子說過,「上下交征利,有黍,得而食諸?」若不分上下,人人攘臂爭利,強凌弱、眾暴寡、有權有勢者朱門酒肉臭,即使國家的糧倉充滿,多少人能吃得到?為了爭利,必得把自己武裝起來,這要耗多少精力、資源、時間?為了奪走別人口中的糧食、身上的衣物、積攢的財寶,要用多少心思、費多大力氣,甚至可能流血受傷、身陷囹圄,這代價有多高?而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每個人相對也要付出高昂的代價。這一來一往,產生了難以計量的高額成本;這無謂的損失,何不由大家共享?

但這也不表示,人人都該捨己為人。果真那樣,我們要如何存活?市場秩序會大亂,經濟活動也難以有效進行。其實,只要收起損人利己的心,在追求己利時,也讓別人獲利,就是最理想的狀態。事實上,我們生活在市場經濟每一項交易行為都滿足了這要求。試問,做一筆生意,只有你受惠,對方卻蒙受損失,誰會跟你做生意?

所以互惠互利一點也不困難,在大多數場合,人人都做到了;剩下那些不透過交易而利害又有衝突的狀況,也能照平常進行交易的方式,克制一點私心,為別人留些餘地,在自利的時候讓對方也獲利,甚至不相干的外人也蒙其惠,就皆大歡喜了。

其實,一個時時想到互惠互利的人,人人都想跟他交往、合作、交易,最後不僅反而可獲最豐厚的報償,整個社會也因此得到最大的利益,這真是最划算的一筆交易。  (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

 

11.祝福母親節/媽媽的背影教我懂得吃苦  聯合報李寶珍/教(新北市)2014.05.10

日前看到新聞報導說,有家長為了要讓孩子體驗人生,特別在寒暑假送孩子出國,到較貧窮的國家當志工。特別是一些大企業家,還搶著要孩子去當志工,為的就是要讓這些接班人學習吃苦,以免養成驕奢習氣,日後無法獨當一面。

其實真要孩子獨立,能吃苦從小就要培養,尤其是家長的教養態度,才真的能影響孩子一生。

筆者多年前教過一個學生小憓,她不僅品學兼優,文筆一流,作文比賽常得獎。我以為小憓的家長,必定是高學歷很注重孩子的教育。一次班親會,我有機會和小憓的媽媽聊到孩子的學習狀況,不斷誇獎她孩子教得好。

後來,小憓私下告訴我,其實她媽媽只有小學畢業,但是她有自己的夢想,希望能一圓讀書夢。所以,每天下班後她的媽媽參加夜補校的課程,風雨無阻。小憓印象最深刻的是,看著她媽媽在下課後努力寫作業的背影,有時母女倆還一起討論功課。

有一次我下班騎機車回家,老遠就看到小憓一個人背著書包走在路上,我趨前詢問她怎沒有搭公車回家?小惠的答案令我驚訝,因為她說:「我媽媽教我要吃苦,所以叫我不要坐公車,她說走路可以鍛鍊身體。」

每年我都會把小憓的故事,和學生及家長們分享,我告訴家長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而補習班不能取代家長,偶爾把電視和電腦關上。聽聽孩子們的想法,在孩子成績不理想想開口罵人時,捫心自問自己花了多少時間陪伴孩子。」

俗語說,身教不如言教,與其花大錢送孩子出國當志工,不如自己也身體力行。看看附近社區或是社福機構,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帶著孩子一起去服務人群,不僅可讓他們體驗人生,也可培養親子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