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冊有啥路用?  閱讀補充資料

1.聆聽、閱讀、思維、內化──給麗山高中204班家長的信

2.《洪蘭專欄》美國小學 如何推動閱讀?

3.創造力的根本在閱讀  洪蘭      2005-10-01/聯合報/E7/聯合副刊】

4.洪蘭:讓孩子主動,閱讀才會成功    作者:施君蘭整理  出處:天下雜誌第304  2004.08.01.

5.救語文能力 大量閱讀是妙方  李家同  2005/01/15 聯合報.民意論壇】

6.浮世繪  孩子不愛閱讀、不會寫作怎麼辦?  李金蓮(中國時報「開卷周報」主編) (20040905)  

7.浮世繪    小學老師觀點 熬煮石頭湯       葛琦霞(悅讀學堂執行長)  (20040905)

8.國中老師說法 採蜜般的讀書滋味  張怡雯(璢公國中老師)  浮世繪(20040905)

9.高中老師觀點 天堂引路人  陳美桂(北一女老師)  浮世繪(20040905)

10.家長觀點 閱讀,讓我們更親密   蔡淑媖  浮世繪(20040905)

11.浮世繪     家長觀點 捉刀老媽的自白        丁凡  (20040905)

12.浮世繪      家長觀點 美好的「念書」歲月     許琳英  (20040905)

13.浮世繪  打造閱讀無障礙空間 孩子閱讀的十大絆腳石     邱隨  (20040905)

14.為什麼要閱讀經典? 王汎森 中國時報 2009-08-03

 

 

掛於《徐茂瑋網頁‧徐茂瑋文集》

 女安則為之──給302&301班畢業生的信                 徐茂瑋

〈懃懃懇懇引領孩子閱讀〉  麗山高中  徐茂瑋

國文教學目標:「安身立命」、「考高分」與「寫作」三合一  麗山高中  徐茂瑋

眼鏡足球隊、松山圖書館與我──感恩陳復禮先生捐贈松山圖書館   松山國小二十二屆校友   徐茂瑋 

第15封信:超越自我,登上巔峰    徐茂瑋   摘自《打開生命的16封信》

 

 

1.聆聽、閱讀、思維、內化──給麗山高中204班家長的信

 

親愛的家長:您好!

歡迎孩子來到204班,請不要急於看到成績,人生是長久的累積。是故,我關心的是如何奠定孩子一輩子的重要基礎,即使高鐵時速近300公里,但是教育永遠沒有高速與捷徑,只有紮實的點滴累積,所以別急於以分數評斷孩子,放緩步伐,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與能力,安身立命、好成績、寫作能力也由此而來。

近年我以「聆聽、閱讀、思維、內化」做為本班的班訓,我書寫此八字,鈐上「歡喜」印於引首處,落款曰:「二三子志之。」裱框懸之教室,期勉孩子瞻望、默誌、實踐之。 

現代人對喪失聆聽的能力與習慣,往往不以為意。孩子於課堂中、對話中常不能或不肯專注聆聽,即使是極為精彩的內涵,孩子總會有許多的藉口不願意聆聽。此外,有不少孩子缺乏聆聽的能力,聽完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的一席話,抓不到要點,就如同閱讀文章後,說不出文章的大意。將培養孩子專注聆聽的習性,聽課、傾聽家人朋友、聽自然的呼吸、聆聽自我內在的聲音──學習與自己對話。訓練孩子聽完一席話寫下摘要、主旨或心得,讓孩子學得聆聽的能力。

閱讀是吸收學識最容易的途徑,然而很多人將閱讀窄化為「讀課本」,其實學習何嘗能分課內與課外呢?人生百態及萬般滋味豈是教科書所能道盡!十幾年前還有家長向靜修女中教務主任告狀:「徐老師到高三了還教學生讀課外書!」主任立刻回敬:「現在學測題目非常靈活,不讀課外書一定考不好。」大量閱讀各領域的好書是孩子素養的基礎,陸放翁教兒子:「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如果缺少深厚素養與人文關懷,縱有再高明的畫畫技巧,還只是畫匠,米勒的《拾穗》與《晚禱》即為明證,詩作、散文、小說的創作也是如此。科學家與各行各業不都一樣嗎?出類拔萃者不是只靠專業的技術而已。

閱讀將為孩子開啟無數扇窗扉,每週我為孩子選擇同一主題數篇文章組成2B4正反面的文章,並寫上一小段導讀,課堂上發講義時也口頭導讀,引發孩子閱讀動機。第一週特別引用《親子天下第31期》「改變人生的學習經驗」的五則故事,期望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第二週主題是「Makiyo與李宗瑞驚世啟示錄」,此二驚世駭俗事件,背後有品德、愛情教育、社會集體偷窺慾、新聞倫理等問題值得探索省思;第三週「被桎梏的靈魂與身軀」,高中生常因外在世界的不如己意,怨嘆如囚禁於牢獄中,故以台大張文亮教授、博士糕餅師、德國大學畢業的三輪車伕等故事及數篇文章,啟發孩子思考:在總總的限制下,如何突破束縛,勇敢的實現自我,進而超越自我。以上文章都同步掛在《徐茂瑋網頁》上,歡迎瀏覽,並敬請指教!再者,本校圖書館典藏生命教育、國文經典好書,每一經典都有33本,全班同學同步閱讀,三、四週換一本。此外每位孩子手上都有一本經過我審核的班書,隔兩週傳給下一位,孩子可閱讀不同領域的好書。

如果孩子肯踏實地跟著閱讀,長期下來將有多少增長呀!然而,目前教學現場最大的困境是:老師怎麼能吸引孩子亦步亦趨追隨老師的教學。此為教學三十多年的我當下的最重要課題。我常有懷才不遇之嘆,在講臺上的不免孤寂,然而某最高學府中文系名教授曾云:「別以為我們在X大教書,現在臺下眼睛發亮的沒幾對啦!」

聆聽、閱讀之後要思維,老師說的、書上寫的不是全盤接受,亞里斯多德的名言「吾愛吾師,我更愛真理」,宜為學習座右銘。是故,第一堂課要孩子挑戰權威,勇於挑戰我這臺上的老師。教導孩子學習時先了解「是什麼」,再問「為什麼?」然後「對不對?」這樣的理論我接受或反對,依據什麼接受?或依據什麼反對?以理性思索,以理論論述,不可只有情緒性的語言,「因為我喜歡」或「我討厭」。長期的思維、批判、分析、整合……,推理能力、思想體系由此建立。

人格涵養、品德教育最難的是,容易流於形式管制、空洞言教。然而經由聆聽、閱讀與思維,尤其是領域的寬廣、思維的縱深,逐漸會有精密的價值觀,何者當為,何者不宜,孩子會有自己的見解,此即內化。內化的涵養與品德是實踐的原動力。

有了思想體系、價值觀、判斷能力,人生目標也由懵懂而漸清明,此時孩子是不是更能自律?更能為自己的前程著想?大概您不必逼他去讀書了!

如果您同意一愚之得,先放下分數、名次,不要急著送孩子去補習班,晚上多與孩子吃晚餐,閒聊學校瑣事,飯後與孩子閱讀、評論文章,當然孩子也得預習、溫習老師所教的課業(高一、二學生每天至少要兩小時)。同時與孩子討論,要割捨什麼?關掉電視?少打電玩?減少FB?但是運動、睡眠皆不可少。敬祝

 

闔府家庭會議成功!

書香盈室!

 

204班導師  徐茂瑋      敬上

中華民國一○一年九月二十二日

注:週六、日該是孩子與家人相聚之時,除了正式活動如校慶等,我不會要求孩子到校。

 

2.《洪蘭專欄》美國小學 如何推動閱讀?【時報】 2005.02.22.
  美國小學為推廣閱讀,想盡各種方式來培養閱讀習慣,他們採用的方法是舉辦「閱讀之夜」……
  過年,我去美國陪母親守歲,看到了美國小學如何地推動閱讀。
  妹妹女兒的學校有「閱讀之夜」活動,孩子在吃過晚飯後要抱著睡袋去學校過夜,有二個媽媽要去作監護人,我妹是其中之一。我很好奇地跟去看,發現他們是每月的第一個周末,孩子挑自己喜歡的書在「閱讀之夜」念給同學聽,他們念的時候採取戲劇方法,有抑揚頓挫外加表情,有時老師會叫他們把故事改編成話劇,也就是說,不拘什麼形式把這本書的精髓介紹給同學,使他們跟介紹者一樣的喜愛這本書。
  外甥女那天挑的書是「天方夜譚」,她老早就纏著我妹妹要買頭紗遮面,又把我妹妹的睡褲褲腳用橡皮筋束起來作燈籠褲。所有道具服裝都是外甥女他們自己做,唯妙唯肖,我才發現天下果然沒有什麼東西叫垃圾,我們不要的東西在別人眼裡都是寶貝,扣子、彈珠都變成了金銀珠寶,中國尖嘴茶壺變成了神燈,孩子在扮戲時充分的發揮了想像力。我也很驚訝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可以安靜的聽別人念故事,不會爬起來走動或打斷別人的話。
  外甥女表演完後,我便開車先載母親回家休息,我妹妹在孩子們睡著後回來,因為別人知道她家有客,叫她可以先走,這時她才有時間泡茶跟我談他們在學校推閱讀之事。
  閱讀是習慣,習慣從小培養
  我們知道說話是個本能,閱讀是個習慣,因為文字的發明才五千年,不可能登錄在我們的基因上,因此,是習慣就得從小培養,他們學校很注重閱讀,想盡各種方式來培養閱讀的習慣。
  這一代的孩子都不喜歡看書,一有空便是打電腦、玩電玩、或是上網聊天,要把孩子從這些地方吸引過來,這個閱讀活動必須是很有趣才能跟電玩分庭抗禮,因此他們家長會的愛心媽媽跟老師們商量了很久,最後想出這個「閱讀之夜」的方法。
  一開始還用披薩來吸引孩子參加,後來孩子對它發生興趣,期待每月的第一個周末來臨時,他們便把披薩取消了,孩子每天都閱讀書並尋找可以介紹的新書。這個活動把閱讀、寫作、戲劇、舞蹈和音樂都串了起來,使孩子在看書時,腦海中常浮出圖像在想我要怎麼樣把這一段表現給別人看,雖然他們才五年級,表演得卻有聲有色。我常想,孩子其實是有能力的,是我們父母不敢放手,什麼都要替他們做,埋沒了他們的創意。
  給孩子表現,發掘多元智慧
  回到台灣是初五,學校開學前一天,我看到我的朋友個個雞飛狗跳在替他們的孩子做寒假作業,大人罵,小孩哭,我不懂,既然要罵又何必替他做呢?為何不讓他自己做呢?我想起有個留英的朋友說英國人讓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端湯,她看了忍不住要上前幫忙,老師一把拉住她說:「給他一個表現的機會。」結果孩子果然一路端到位子上沒有打翻,她說那天很自責,因為她從來沒有給她的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媽媽什麼都做得好好的,孩子也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了。
  或許我們也可以多給孩子一點表現的機會,在鼓勵他閱讀時,同時發掘他其他的多元智慧。

 

3.創造力的根本在閱讀  洪蘭      2005-10-01/聯合報/E7/聯合副刊】

前幾天去參加一個喜宴,因為喜宴都很冗長,朋友唸國一的女兒便帶了一本書來看,同桌的人發現她讀的是英文小說《清秀佳人》都大為驚嘆。一個媽媽說:「好厲害喲!我讀到大學畢業都不曾看過一本英文小說。」我也覺得看小說是學語文最好的方法,吃飯時特意坐到她旁邊與她聊聊。我問她看過哪些中文的小說,她回答一本都沒有,我很驚訝地說:「你看起來很愛閱讀,怎麼會一本中文的小說都沒看過呢?」她不屑地說:「中國文字又長又臭,拖泥帶水,我不喜歡!」我聽了很驚異,中國文字簡潔,尤其對仗之美是全世界找不到的,還可以把字拆開來作對子,如「十口心思,思國思民思社稷」「寸身言謝,謝天謝地謝君王」。前幾天是中秋節,有一個拆字對子便是「八目尚賞,賞花賞月賞秋香」。中國人用文字的結構來訓練孩子組合的巧思,用對仗來訓練學生思路的敏捷,是訓練人才最好的方法,所以古代的才子都是腦筋清楚、條理分明、舉一反三的人,如紀曉嵐等。一個人的國文程度好不好,才思敏不敏捷,一作對子便知道。蘇小妹在洞房之夜,出了一個對子,「閉門推出窗前月」,新郎如果對不出來,便不能進洞房,秦少游對不出來,蘇東坡急了,偷偷丟了一顆石子入池塘,秦少游便說:「投石沖破水中天」,對得非常好,成為千古佳話。這種需要立即的反應,就地取材的能力其實就是創造力所需的能力。

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要娶杜翰林的女兒杜月芳時,杜小姐要試試文徵明的才學,便指著石旁的海棠說:「花裡神仙,無意偏逢蜀客」因為海棠叫花裡神仙,又稱蜀客。文徵明看到窗外有竹子便說「林中君子,有心來覓湘妃」竹子有君子之稱,有一種竹叫湘妃竹。回答得不但好,而且和情境相扣,因為這次的不期而遇(無意偏逢蜀客)其實是求親(有心來覓湘妃)。所以要作對子,不僅要有急智,也要有寬廣的背景知識,不知道海棠叫花裡神仙便對不出來。而沒有知識是談不上發明的,背景知識來自閱讀,所以說創造力的根本在閱讀,兩者的神經機制是相同的,都是需要舉一反三的能力。薛丁格(Erwin Shroedinger)曾說:「創造力最重要的不是發現前人所未見的,而是在人人所見到的現象中,想到前人所未想到的」中國的謎語正是這樣。會猜謎的人特別會想到這個字另外的意義,如「車禍,打成語一句」,謎底為「乘人之危」,在這裡把動詞「乘」,解釋為「乘客」的「乘」,猜燈謎就需要腦筋靈光,轉得快,一個字的多重意思要在最短時間之內激發出來,這不就是創造力的基本條件嗎?

其實中國也有很多才子佳人的小說,如《兒女英雄傳》、《唐祝文周四傑傳》、《紅樓夢》等,比《清秀佳人》更好看,而且在看小說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把古代的生活習慣、社會規範都看進去了,更增加對自己文化的了解,只是我們現在只崇尚西洋,孩子會看英文小說,不會看中文小說,我覺得很可惜,失去了作中國人最大的樂趣———從讀古典小說中欣賞中國文字之美與意境之高。

 

4.洪蘭:讓孩子主動,閱讀才會成功    作者:施君蘭整理  出處:天下雜誌第304  2004.08.01.

閱讀是脫離貧窮、開啟世界之窗的改變力量...為什麼需要從小就開始?為什麼主動親近書本,才會有效?一起來看看洪蘭怎麼看待閱讀...

主動的學習才有用。如果不想學習,李遠哲站在這裡教化學還是沒有用,一定要自己願意學才有用。

閱讀障礙在現今無論哪個社會,大約都是六.五~六.七%左右,在學校一定會碰到閱讀障礙的孩子。這是基因的關係,所以你打他罵他都沒用。怎麼辦呢?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法開啟他。

歷史上有閱讀障礙的人非常多。比方說愛因斯坦、愛迪生。愛因斯坦是諾貝爾大師,但他到三歲才會說話。大家說,當時幸好有他媽媽,如果在現在的台灣社會,字不會拼、寫錯了,就重寫十個、一百個,把時間都拿去補強,把不會的變好,愛因斯坦再聰明也不會是愛因斯坦。

教育的觀念在改。大腦是有限的資源,它如果這方面好,一定有另一方面的不足。在高科技的社會,孩子不可能什麼都知道,所以我們應該順他的長處,把他的長處跟別人搭配,科技整合、團隊合作,就會成就一番事業。

另一位是李光耀。他退休時承認自己是語言障礙者,讓大家非常驚訝。為什麼願意說出來?他說,「新加坡小國小民,沒有自然資源,最大的資源是我們的腦力。」台灣也沒有自然資源,情形一模一樣。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

中國字有非常多的音義。比方說「天、天花、天花板」,只要加一個字,全部改變。如果要讓孩子學東西,不管學什麼,閱讀是根本。若心裡沒有這個詞彙,他根本沒辦法斷詞。孩子有斷句上的問題時,唯一的方法就是閱讀。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過去對於中風,左腦受傷右邊癱掉的病人,我們會說,你要學用左手吃飯、穿衣服,但現在我們把左手綁起來,強迫他右手動。為什麼?若你沒有主動要動,神經就沒辦法再連在一起。這也是為何孩子若不主動要學,怎麼教也沒有用。

去年十二月,一位音樂家在中正紀念堂開音樂會,他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鋼琴家。二十六歲時,手發生病變。他曾經非常沮喪,但醫生告訴他,這是可以再來過的。經過六年復健,他重新登上舞台。

外在的需求隨時改變內在的組織,這給我們教育者很大的啟發。讓我們知道,教育是有用的。

為何主動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德國的實驗發現,學習一定要很早開始,腦部這塊區塊才會愈來愈大。過了青春期,就算每天練八小時也沒用。這曾引起歐洲父母的恐慌,那小孩不是要從週一補習到週六?但後來經過實驗發現,只有自願主動學習,學習的區塊才會變大,對腦神經連結的密度才有幫助。被動是沒有用的。

習慣養成了很難改。因為一個神經連成了,要五年才會鬆掉。這就像買布做成衣,如果做壞了要改,是改不好的,最後只能把布丟掉,做一塊新的。這說明了為何小時候家教這麼重要,做事情第一次就要做對。

說話是個本能,閱讀是個習慣,後天的習慣就要培養,若沒有從小好好培養,神經沒有連起來,長大就來不及了。

還有像開車。你會發現,到人家工廠參觀,坐三次車都不認得路,但自己開過一次,就會了。可見主動學習,才會有效。

經驗有個缺點,要靠時間換取。但我們不能經驗到世上所有的東西,只好透過閱讀,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

我讀穆桂英的故事給小孩聽,講到最精彩時說,不能再讀了,地板還沒擦。小孩立刻說,你讀你讀,我幫你擦地板,他覺得這樣很值得,這也說明了動機的重要。

卡森(Ben Carson)是底特律做腦部皮質切除手術最多的醫生。他住在貧民區,有一天,他媽媽一指關了電視說,我到中產階級人家幫傭,發現別人有書,我們沒有。她強拉他上車,把他丟在最遠的圖書館。多年後卡森成為名醫重遊故地,發現他的朋友一半吸毒死掉,一半在街角要錢。他非常感慨,「當年母親那根手指頭。改變了我的一生。」

城鄉差距再大,如果你可以打開書,就會打開一個世界。城鄉差距一定要靠閱讀改變,這是我看到閱讀對教育,最重要的一點。

 

5.救語文能力 大量閱讀是妙方  李家同  2005/01/15 聯合報.民意論壇】

 

這次很多人發起重視國語文教育的運動,並受到了國人的重視。

語文能力不好,會影響學習任何學門的能力。我就教過一個小學生,每次看到一個文字敘述很長的題目就會慌,而且第一個反應就是「我不會」,一旦將題意解釋給他聽,他立刻就將題目做出來了。

我還聽過一個故事,有一位數學老師覺得他的學生老是不會做數學題目,他請了一位國文老師來解釋題意,學生就會做了。我也碰到一位化學老師,她的經驗相同,大多數弱勢同學之所以不會做題目,都是因為看不懂題意。

國語文能力差,絕不是寫別字而已,最嚴重的就是看不懂文章。不相信的話,可以找一位程度差的同學讀福爾摩斯探案,他很可能弄不清楚人物互相錯綜複雜的關係,更弄不清破案的關鍵。亞森羅蘋就好得多了,大概是因為其中邏輯推理的成份不多的緣故,至於克莉絲蒂的偵探小說,那是最高境界,能徹底看懂克莉絲蒂小說的小孩子,已經不算是弱勢孩子了。

閱讀不夠的孩子,也有詞不達意的痛苦,即使他已看懂了某篇論文,他也無法將它的大意濃縮成幾句話,不要說生動了,就連正確無誤都不一定能辦到,遑論描繪自己的想法。更嚴重的是:很多文章不是詞不達意,而是前後文互相矛盾。你問他為何會寫出如此互相矛盾的文章,他也只有苦笑並不知道原因。

很多人以為只有學文法科的人需要有好的語文能力,其實學理工的同學一樣需要語文能力。做研究要寫論文,如果語文能力不好,寫出來的論文沒有人能看得懂,即使看懂了,也可能給人一種內容貧乏的印象。大多數工程師不要寫論文,但是要做報告,情形亦是如此。很多工程師做事的能力雖然很強,但是不會向上司解釋成果,吃很大的虧。

閱讀不多的弱勢同學,知識當然不多,寫文章時不可能引經據典,而且因為所知者少,寫出來的文章當然了無新意,談話的時候也不可能有趣。

我希望我們的年輕人有以下的語文能力:

一、可以很快地看懂文章,而且抓到文章的重點。

二、可以正確、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表達想法時合乎邏輯,不會自相矛盾。

四、表達的想法不落俗套,有獨到的見解。

要得到這種能力,其實不難,只要大量閱讀即可。我在此建議給弱勢孩子閱讀的書籍文章:

一、經典名著:任何書籍或文章,已經成為永垂不朽者,一定有其道理,唸了絕對有益。古文當然屬於此類,外國的著名小說,也很該念。最近英國政府在英國監獄強迫受刑人念英國著名小說,結果好多受刑人出獄後,努力進入大學專攻英國文學。據統計,最受受刑人歡迎的小說是「蒼蠅王」。

二、好的論述文章。比方說,重要報紙的社論和讀者投書。我並非說這種文章有真理存在,而是因為這些文章條理必定很清楚,中心思想也很明確,絕不會天馬行空,更不是老生常譚。而且這些文章常常有知識性,比方說,有一篇社論也許會談到預算,孩子會從此知道國家是有預算制度的。當然,選擇這些文章時必須避免有太多政治性的。

三、法官判決文和偵探小說。兩者的共同特點就是講究邏輯。很少人會發現法官的判決文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好的偵探小說更是如此。英國的泰晤士報有專門的法律版,常有法官的判決文,可惜我國不太重視這些。很多法官的判決文硬邦邦,很難讀,不過,我曾經看過一些大法官的判決文,的確精采無比,其思慮不但清晰,而且任何可能的疑問,都會在判決文中提到,令人心服口服。偵探小說的優點則是有創意。要寫出有趣而又天衣無縫的偵探小說,是要有很深功力的。

四、有趣味的知識性文章。在此,我建議大家看人間福報的一些有趣報導,大多數的文章是有關科學的,一概很短,非常適合孩子們看。看了以後,可以增加知識。

其實,菁英份子的孩子們,國文程度並不差,弱勢團體的孩子,才是問題之所在。教育部決定恢復在考高中學力測驗加考作文,沒有人反對,但我卻大為憂心,對於弱勢孩子而言,這個措施是雪上加霜,和城裡孩子相比,他們不太可能寫得出好的作文來,原因很簡單,他們通常沒有看什麼課外書,對於很多事情,根本沒有什麼觀念,如何寫得出好的作文來?

我在埔里的博幼基金會就強迫孩子們大量閱讀,很多小孩子會在同學間有意無意中談到他們讀課外書所得到的知識,使同學們對他們另眼相看。有些已經迷上了金庸的小說,迷上福爾摩斯的孩子也不少。我在想募款購置克莉絲蒂的全套,看看這些弱勢孩子會不會迷上這位大作家的名著。

我承認我的想法屬於異類,因為我自己屬於什麼書都看的人,因此我把我的經驗介紹給各位,各位老師和家長,不妨參考也。

 

6.浮世繪  孩子不愛閱讀、不會寫作怎麼辦?  李金蓮(中國時報「開卷周報」主編) (20040905)  

讓他「想」閱讀,就對了

    你看過第一次接觸閱讀世界的孩子眼睛裡發出的光芒嗎?孩子對世界的所有渴望,那一瞬間被看見了!

    在美國以推廣親子閱讀知名的吉姆˙崔利斯,寫過一本闡述閱讀重要性的暢銷書《朗讀手冊》(中譯本由天衛文化公司出版),在這本書中,崔利斯一開場便舉了個例子:一個在上幼稚園前已經聽爸爸媽媽念過上百本故事書的孩子,和許多從未聽過大人念書的孩子,一起進入幼稚園就讀,當他們坐在一起,崔利斯問他的讀者:哪一個孩子具有較豐富的字彙、較能理解老師的話?哪個孩子的注意力較能持久?崔利斯的提問,一針見血說明了閱讀的功能。

    不過,一定也有人會反駁:我可以用圖卡教孩子認字,我可以送孩子去學速讀、腦力開發……

    具有三十多年語文教學經驗的蘿拉˙羅伯老師,在她所著的《中學生閱讀策略》(中譯本由天衛文化公司出版)一書中,或許回答了這個問題。她在觀察閱讀意願低落的學生中發現,這些學生「簡直就是天天在接觸讀不懂的課本」,「他們缺乏讀懂文章的策略,無法解決課本提出的問題」,羅伯所謂的「策略」,其實指得是經年累月在閱讀、生活中累積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理解力。孩子的大腦不是存貨的倉庫,他需將自身的經驗輸入腦中、再加以處理與改變,才能接納於他的認知中。閱讀,尤其是閱讀故事,開拓了孩子的人生經驗,對大腦的認知活動自然大有助益,而這正是妄想將單字儲存在孩子大腦中的圖卡、或其他旁門左道的閱讀訓練,做不到的。

    認知科學學者洪蘭所著的《讓孩子的大腦動起來》(信誼基金出版社)一書中提到,我們的眼睛遇到模稜兩可的詞句時,會立刻轉回去從文句脈動中確定正確的意思;但面對每秒24張連續畫面的電視螢幕時,眼睛卻無法倒退回去尋找前面的資訊。崔利斯也提過相似的論點,他說,不斷被廣告分割的電視節目、以及不斷轉動的遙控器,只需要短暫的專注,而閱讀或學校的課業,卻能讓孩子用較長的時間集中注意力。電視如此,網際網路亦然。

    「教改之父」黃武雄在其《童年與解放》(左岸文化公司)一書中,講述了俄國作家高爾基的童年故事,高爾基小時候,祖母常坐在住家的門檻邊,講各個國家的故事給他聽。高爾基曾形容祖母的故事,穿過門外的天與樹,伸展了他的想像,促發了他情感的早熟,使他融入幾千里外另一世代的許多心靈,與不同時空的人類一起悲喜。黃武雄的意思是,透過書本或故事,兒童融入了人類的思想感情及其悲歡際遇,這便是所謂的「人格教育」。而他相信,「人格教育只能通過內在的發展」,如若是教條式的訓誡,只會讓兒童順從或附和。

    崔利斯也說過,我們所有的努力,不是要讓孩子知道如何閱讀,而是「想要」閱讀。

    我舉一個親身的例子吧。有一回,我女兒的同學到我們家玩,這位同學來自文化資源較薄弱的家庭,所以,我想利用機會為這孩子撒些種籽;於是,兩個小女孩玩了一陣子後,我跟孩子宣布,「我要講故事了」,那女孩的反應有些訝然,但很快便安靜下來,我開始念書了,她靠得我很近,而且越來越近,我念了幾頁抬頭看她的反應,天啊,她眼裡的光,那麼強烈地射出來,那是第一次接觸閱讀的孩子才會有的光芒。

    就是那個光,就為了孩子的那個光,縱然不為其他的什麼,閱讀跟原始人性這麼接近,閱讀勾動孩子的喜怒哀樂,並從孩子的眼光裡表達出來,如同給了她一雙翅膀,她開始飛,開始突破小小的身軀,飛得高,飛得遠,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再忽略人對故事、對閱讀、對心靈的飛躍,如同吃飯睡覺一般尋常的需求?

    這年頭大家幹嘛都在強調閱讀與寫作?

    為什麼學力測驗一定要考作文?

    孩子不愛閱讀、不會寫作怎麼辦?

    愛閱讀、會寫作能給生活什麼好處嗎?

    浮世繪版自以為--

    「關於練習閱讀與寫作,中國時報浮世繪版是您最得意的選擇。」

    因此,本周特別要和您談談這主題,

    喜歡閱讀與寫作的朋友要看,

    不喜歡閱讀與寫作的朋友更要看!

 

 

7.浮世繪    小學老師觀點 熬煮石頭湯       葛琦霞(悅讀學堂執行長)  (20040905)

教學秘笈:透過生活體驗引導

    我是一名教閱讀寫作的老師,自從離開小學教職之後,我把自己的興趣、專長跟工作結合,教導學生喜歡閱讀,樂於寫作。

    有一次,為了讓低年級的孩子有生活的體驗,並針對味覺和嗅覺有更深的感受,我準備了胡蘿蔔、甘藍菜、牛肉、馬鈴薯、番茄和三顆石頭,帶著孩子煮一鍋石頭湯,因為我們正閱讀「石頭湯」(青林出版)這本書呢!上課時要做角色分配,有人負責丟紅蘿蔔,有人負責放馬鈴薯,當我把石頭放在湯裡時,有的孩子大叫「真的耶!」有的孩子問「老師,這湯可以喝嗎?」我都以微笑和點頭回答。

    這次我們以共作的方式完成文章,而孩子們寫的文章真的很有意思——

    「老師說要煮石頭湯,我們聽了很驚訝,因為不知道石頭可以煮湯,也很想嚐嚐看它的味道。

    首先,老師準備了電磁爐和一鍋水,然後大家開始放各式各樣的蔬菜。當石頭放到鍋子時,我們的眼睛睜得好大!為了讓湯煮好,我們要先看影片等待。在看影片時,我們聞到香噴噴的味道,肚子也開始咕嚕咕嚕的叫了。湯終於煮好了,我們開始配麵包吃。湯喝起來熱熱的、酸酸的、香香的,有硬硬的牛肉,也有軟軟的馬鈴薯,真好吃!」

    這篇文章在寫作前先讓孩子發表,在共同討論的過程中,孩子一方面說出自己的句子,另一方面學到調整文句的方式,大家再一起修正,才會把句子修到通順又生動。

    教閱讀寫作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當我手上有一本好書,要朗讀給孩子聽時,有的孩子會因為聽不懂一個詞而打哈欠,或是覺得無聊而離開,甚至跟其他孩子開始打鬧。有時在討論時,有的孩子沒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的想法卻天馬行空到脫離主題,這些狀況,如果沒有在當場教導孩子,很快的,孩子就會覺得「這本書很難看」、「我看不懂這本書」了,那上起閱讀課,就只有聽得懂的孩子捧場,其他可就要變成游離份子了。

    改學生的作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學生的文句畢竟不太好,尤其看慣好書,再看學生的作品,那支批閱的紅筆竟如千金一般的沉重。

    不過雖然如此,能夠跟孩子一起閱讀好書,慢慢帶領他們學習寫作,成為有想法的學生,還是讓我樂在其中。就像《蜜蜂樹》所說的,每一本書都有像蜂蜜般的滋味在裡面,所以要讓孩子感受到每一本書甜蜜的滋味,才能讓他們真正喜歡上閱讀!

 

8.國中老師說法 採蜜般的讀書滋味  張怡雯(璢公國中老師)  浮世繪(20040905)

教學秘笈:閱讀報告用說的

    我在國中任教的本科是公民,為了帶班需要,去修了第二專長,畢竟,國文一直是我最有興趣的科目,就這樣「跨行」教起了國文。

    有些學生從小就有閱讀習慣,自己會主動找書讀,選書的眼光也不錯。妙的是,他們全是女生。國一時,我跟全班說,看完一本書就來找我,我問幾個問題就算過關,加分!像大意是什麼啦,喜不喜歡這本書?為什麼?對哪個部分印象最深刻?學生視寫讀書心得如畏途,學校也有一種寫寫畫畫的格式化閱讀證照,據此發給閱讀小學士、小碩士、小博士,而我卻擔心如果非要孩子寫讀書心得,弄不好反而扼殺讀書的興趣,學生上課、補習,考試、交報告、準備班級競賽,能擠壓出時間看課外書已經很了不起了,豈能再苛求?放輕鬆,用說的就好嘍!於是一群小蜜蜂拎著他們採的新鮮花蜜來了,有東方、小魯、星月的一系列叢書,有倪匡的衛斯里、金庸的武俠,當然哈利波特、向達倫也少不了。師生很愉快地歡慶豐收,互借書本,一陣熱潮過後,小蜜蜂稀稀落落,最後隻影全無。

    雖然不來我這兒了,不代表他們不看課外書。我仍會在圖書館裡看到A佇立看書的身影,B每天做著媽媽規定進度的閱讀測驗,C上課偷看藤井樹,還會幫D查查洛神賦全文,是呀,他們還在看書。

    至於不看書的孩子,為了鼓勵他們,乾脆直接送書給他,簡單有趣的書像奈知未佐子《銀色的絲線》,過一陣子,問看了沒?他說:還沒看就被我媽丟了。一陣心痛,也突然憬悟他的天真其來有自,文字障不可強加,也罷!還有些學生面對家庭、生活一些難解的問題,我會拿處理類似主題的書給他,讓他做個參考。這是把「閒書」當工具書在用了。此外。班級圖書館裡再放些我喜歡的書,讓他們在打掃、無聊時有機會翻閱,不過據觀察,作用不大。最後是配合教學,譬如教到《幽夢影》時,在課堂上就傳下書讓學生翻翻,有興趣的人就輪流拿去看。

    我坦承自己在推廣孩子閱讀的態度不算太積極。因為我老是想,自己念國中時到底看了幾本課外書,恐怕十根手指都數不全。不急,不急,成長自有其節奏機運,就讓閱讀回歸到最自由隨性的狀態吧!

 

9.高中老師觀點 天堂引路人  陳美桂(北一女老師)  浮世繪(20040905)

教學秘笈:雙人舞讀書會

    穿上綠衣的那年,我的心裡漸漸地笑開了,從此以後,我擺脫身世貧窮的宿命,成為精神的貴族了。

    多年後,我倒回這段旅程,但我已從安靜而騷動的軀體壯大,從抿嘴微笑的學生角色,變成滔滔麗言兼指手畫腳的課堂教師,我想著台下這群學生當中,是否還有當年追尋靈氣、拒絕平庸的執拗身影?

    多年來,我的學生當中一直有人懂得在下課的時間縈繞講臺,我們常在嘈雜喧嚷的教室中,繼續「天堂」的對話。因為我在前五十分鐘裡可能繞行些花徑:從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談「我究竟是怎樣讀一篇小說」、從課本中引述的「樹猶如此,人何以堪」談文學大師白先勇關於生命、關於情感,穿透時光而來的舒緩告白。此外,文化進行式的現場,也被我滲透在課堂中:金馬影展推出的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楚浮的「四百擊」、與百年校慶同日的「小津安二郎百歲紀念影展」、周夢蝶與余光中連袂出席的「台北國際詩歌節」、林懷民雲門舞集年度舞碼「行草二」……我化身為一匹現代的「天馬」,在自己畫界的空間奔騰,因為多年後總會在學生的卡片上看到「什麼是遺忘的、什麼是記憶的」珍貴的片羽吉光。

    為了成為「天堂」的引路人,我嘗試在一片「數理科學」掛帥的高中專題課程中,推出了「文學藝術探索」一門選修課。課程設計以「討論對話」為核心,希望在彼此的互動中,探索文學、藝術以及生命中潛藏的自己。讓渴望親近文學、藝術的靈魂,有一個可以思考、對話、相互激盪的自由空間。沒有教學進度的催逼,沒有考試壓力的負荷,可以狂放地攀登世界的「靈山」,重溫《大亨小傳》、《流浪者之歌》、《麥田捕手》、《雪國》等名著;也可以造訪文學家的藝術花園,由主人親自帶領,進入席慕蓉的蒙古大漠、羅智成的陌地生(Madison),隱地的爾雅書房,甚至重返朱天心當年《擊壤歌》的青春校園……

    此外,熱情招攬成立班級「二重奏雙人舞讀書會」,以「在你的呼吸韻律中,看到我靈魂舞動的曲線」為宣言,在美麗的牽引下,一組一組的學生試著婆娑共舞。

    身為文學教師,其實我做的不多,我只是將自己界定為「引渡者」、「探索者」,在學生身上,發覺更多閱讀的新奇與樂趣!

 

10.家長觀點 閱讀,讓我們更親密   蔡淑媖  浮世繪(20040905)

獨家心法: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

    決定當家庭主婦的那一刻,整個家的硬體便歸我所管。年輕時代延續下來的閱讀習慣,讓我永遠不會忘了為自己準備一張書桌;有了小孩後,為孩子打造屬於她的閱讀天地成了我努力的目標。其實只消幾片巧拼地板、一座穩固的書櫃加上足夠的光線,一個屬於小小孩的閱讀天地就完成了。

    我一直認為孩子的閱讀習慣應該在父母的懷抱中養成,因為孩子從出生以後便事事依賴著父母。而與生俱來的模仿能力,讓他很自然的跟著照顧者學習,養成各種習慣。如果父母親把閱讀變成生活中的規律,像吃飯、睡覺、遊戲、看電視那樣融入生活,孩子自然而然便視閱讀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

    想想我們是如何一步一步教孩子走路、使用湯匙、穿衣服?閱讀的教導也要像那樣有耐心和恆心,每天拿一本故事書念給孩子聽、固定時間帶他去參加讀書會、去圖書館看書,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看到書就像看到老朋友一般。

    當初我抱持這樣的觀念陪伴孩子,如今兩個女兒一個今年考上台大、一個讀國中。孩子因為從小看書,閱讀能力慢慢累積提升,課業從不用我操心;又因為我們有共同的嗜好,閱讀成了彼此交心的管道,在遇到生活難題時,也較能產生有效的討論。

    目前,我和一群朋友在台北縣自組成立了一座「新樹幼兒圖書館」,裡面有適合學齡前孩子閱讀的好書四、五千冊,免費開放給學齡前的孩子進來看書。學齡前的孩子當然需要家長陪伴,我們的目的是要提供好的閱讀環境給家長參考,並指導家長如何協助孩子閱讀-說故事。每個星期我們還舉辦親子讀書會活動,讓家長親身體驗親子共讀的樂趣。我由衷希望能把女兒的福氣跟大家分享,讓每個孩子都有快樂的閱讀童年、每個家庭都因閱讀而有高品質的親子互動關係。

 

11.浮世繪     家長觀點 捉刀老媽的自白        丁凡  (20040905)

獨家心法:天性不可違背

    要孩子喜愛閱讀寫作嗎?第一個條件是家長喜愛閱讀寫作。第二是家裡要有很多書報雜誌。第三是要常常念書給孩子聽、陪孩子讀書、帶孩子去書店。

    身為作家,我完全符合以上所有條件,但是,小女兒卻從小既不愛閱讀、也不愛寫作。

    養孩子二十年,要說從中學到了甚麼,那就是徹底的接受了一件事:人各有志、天性不可違。好吧,不愛就不愛,世界這麼大,人活著不是非得喜愛閱讀寫作的啊!

    不過,話雖這麼說,學校還是三天兩頭的要求小丫頭交作文。看著孩子唉聲嘆氣的苦瓜臉,老媽決定下海捉刀。

    小學階段,我念一句、她抄一句,共同完成作文。女兒會驚嘆著:「哇,媽媽,你的口氣好像小孩子喔!」

    上了中學以後,她自己先寫草稿,我改錯字、重新分段、大幅編改一番再交給老師。女兒又再度驚嘆:「哇,媽媽,你實在是厲害!我寫的三百個字可以被你延長成一千個字!你還真會掰耶!」

    我很得意的指出來:「如果字數不夠,就把『很』換成『非常』,把『我喜歡』換成『我好喜歡』,如果字數還是不夠,就升級為『我真的好喜歡』。實在不夠的時候,就改成『說老實話,我的心裡真的是非常喜歡』。」

    這些年來,我們合作無間,從來沒有被老師抓包。也許有的人會覺得我太寵孩子,或是太不重視孩子的語文教育,或是擔心這樣的孩子將來進了社會怎麼辦。但是,我的想法不同。我覺得學校出的作文題目太八股無聊,怪不得孩子。孩子天生不愛寫作,只愛畫畫。這不是她的錯,而是成人成見太深的認為寫作比畫畫重要。實際上,出了社會,只愛畫畫也可以過得很好。既然如此,為甚麼要一再打擊幼小心靈呢?我寧願讓她過得輕鬆自在一點。

    事實上,女兒大了之後,常常寫詩、寫札記,還常在藝術網站上發表意見,文筆頗為成熟。以她剛烈的個性,如果當初強迫她寫那些「沒感覺」的作文,恐怕今天再也不肯提筆了。

 

12.浮世繪      家長觀點 美好的「念書」歲月     許琳英  (20040905)

獨家心法:聞著父母氣味聽故事

    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參與圖畫書的出版,因而燃起我對圖畫書的熱愛,婚後生下孩子,幾乎是從醫院抱回來的第一天起,我就開始在他「視線所能及的範圍內」擺上一本圖畫書,做為他的「視覺啟蒙教育」(不曉得是否因此埋下他近視的遠因),之後又因個性疏懶,帶孩子只剩下唯一法寶──念故事書給他聽。這一念就念到他小學畢業,直到他的父親帶他前往大陸一年。習慣因此中斷。

    在生養孩子的過程中,念書給他聽大概是我最美好的經驗了。不管白天母子倆戰況如何慘烈,到了晚上必定大和解,共同陶醉在書本的世界裡,孩子總是含笑而眠,宛若天使。有一次他聽完故事躺在床上說:「媽媽,我覺得自己好幸福,幸福是不是就是這樣的感覺?」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然而任何事有得有失,或許因為有人代勞,孩子的識字能力發展遲緩,至今閱讀速度奇慢。(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他至今仍熱愛創作,今夏高一還去參加文藝營;或許正因書讀得少,所以仍保持很高的原創力吧!)

    針對學齡前的孩子,我強烈主張,即使孩子已經識字,大人也不要丟一本書讓他自己去讀。孩子應該是被父母擁在懷裡,聞著父母的氣味,聽父母念書,與父母情感、思想交流,這跟獨自接觸沒有溫度、死硬的紙張,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閱讀經驗。我曾經見過一些早慧的孩子,總是付出社會適應不良、人際關係不佳的成長代價。更有甚者,腦袋裝了一大堆別人的話語,卻發不出自己的聲音;眼高手低,下筆千萬難。

    另外一項孩子在小學階段不勤於閱讀的原因,或許可歸因於本土兒童文學的創作太少,即使家長大力督促,他念的可都是「洋玩意」啊!像我們家的這位公子讀過「小王子」、「說不完的故事」、「安徒生大獎傑作選」之後,儼然一副「五嶽歸來不看山」的架式,所以,要孩子進入閱讀世界,甚至未來能提筆創作,寫出自己的生活體驗,大人可得先示範創作出好東西來啊!

 

13.浮世繪  打造閱讀無障礙空間 孩子閱讀的十大絆腳石     邱隨  (20040905)

家庭篇希望孩子愛讀書,唯一的祕訣,就是為孩子安排一個閱讀環境,無論是家庭或學校,都該如此。以下十種情形,提供家長和教育人員自我檢視。

 

    絆腳石1

    明明買了很多書,孩子卻不愛看。

    建議:不是孩子太笨、太懶、太不知長進,問題出在爸爸媽媽沒有陪孩子一起看書,沒有讓家庭成為一個讀書的家庭。即使工作粉忙,睡前抽15分鐘讀一本書給孩子聽,孩子會用他的目光、表情告訴你,他對閱讀的需要。

 

    絆腳石2

    離開學校後就再也不碰書本了,不知道如何陪伴孩子讀書?

    建議:是的,如果你自己沒有閱讀習慣,孩子有樣學樣,一定不會對書多看一眼。為了孩子,你可以嘗試著從兒童圖畫書開始讀起,一方面困難度較低,另一方面可以跟自己的孩子同步閱讀,相互交流,目前很多親子讀書會的媽媽們,都是這樣重新開始讀書的。另外,不出聲的默讀,也是練習專注的好方法。

 

    絆腳石3

    社會競爭激烈,孩子下課後每天都有不同性質的才藝班要上,這樣將來才會有競爭力。

    建議:錯了,緊張、沒有空隙的生活,讓孩子沒有時間認識自己(或認識的是被扭曲的自我)。留點空隙讓孩子快樂地閱讀,透過書認識廣大的世界,也認識自己,孩子便能具備自主地理解知識的能力,將來也才能產生真正的競爭力。

 

    絆腳石4

    孩子不看書,只看電視、玩電玩。

    建議:就像看漫畫的道理一樣,問題不在漫畫,而是生活裡如果只有漫畫,文化養分的來源太單一,電視、電玩亦同。電視、電玩不必完全禁止,但不能被其控制,應予以規範。教孩子學會分配時間,留一點時間給閱讀。

 

    絆腳石5

    假日什麼都逛,就是不逛書店。

    建議:大人如果不進書店,那就休怪孩子不讀書了。讓逛書店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進了書店,讓孩子自由地選購他想讀的書,別忘了也為自己挑一本書。當然,到圖書館的效果和上書店一樣,反而更無掏錢買書的經濟壓力,也不必擔心買到不愛看的書。

 

    絆腳石6

    教師的職責乃在教書,上課從不多談課外書。

    建議:長大後,誰還記得是哪位老師教會自己加減乘除的?如果你將讀過且深受感動的書,講述給學生聽,你那充滿欣喜的聲調和表情,鐵定讓孩子長大成人後時時想起。教師越表現出閱讀的愉悅感,孩子越會受到教師的感染。跟家長一樣,如果你自己不讀書,孩子也不會愛讀書。

 

    絆腳石7

    閱讀課時,把孩子帶到圖書館放牛吃草,老師改作業去也。

    建議:還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你對書這麼冷漠,幹嘛告訴孩子閱讀有多重要。請老師留下來,不是監督孩子有沒有好好借書、讀書,而是跟孩子一起讀書,讓孩子知道圖書館有多迷人。還有,利用圖書館課,就坐在那些低社經家庭孩子的身旁,協助他們走進書的世界。

 

    絆腳石8

    教室裡設有閱讀角落,但早自習不能看書、午休時間可以發呆但也不可以看書,還有……

    建議:設限太多,只會嚴重打擊閱讀樂趣,想想看,讀書的孩子會壞到哪兒去呢?建議你,任何空檔時間,都歡迎孩子讀書。如果教師願意,甚至可以每天朗讀十分鐘書本給孩子聽,保證學生愛死了老師。

 

    絆腳石9

    送書給學習表現好的學生時,隨便送一本書。

    建議:鉛筆盒、溜溜球等禮物,一般孩子並不缺少,還不如送本書給孩子。但送書要送得體貼,譬如帶孩子到書店挑選,或針對每個孩子的特性送書,以免孩子拿到不合胃口的書。

 

    絆腳石10

    家長常會問老師孩子不讀書怎麼辦、或該給孩子讀什麼書之類的問題。

    建議:老師一定要對閱讀有清晰、深刻、積極的信念,並以身作則。可多與同行教師討論、閱讀相關書籍並參與相關演講、座談等活動。

 

14.為什麼要閱讀經典? 王汎森 中國時報 2009-08-03

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讀者的角色與經典一樣重要。除了虔敬地學習它的道理、它的論題、它的詞采外,在與經典進行一種密切對話在的過程中,讀者不斷地「生發」出對自己所關懷的問題具有新意義的東西來。

朱敬一院士發起在高中生人文社會科學營十週年之際講讀中西經典,他的文章中提到歐巴馬的演講,這使我想起另一位大演說家林肯。

林肯正式的教育背景很淺,可是他的文章和演講卻極為動人,我個人認為他主要的精神及思想資源是不斷地精讀包括《聖經》在內的經典。這些經典深入他的精神層次,除了源源不斷地提供許多精彩的養份之外,也形成了一個規模、一個框架、一種內在的雄渾的氣氛與節奏,再加上他在適當的時候套引經典,使得他的演講及文字非常動人。

上一個世紀芝加哥大學阿德勒教授提倡閱讀偉大作品,這件事今天看來已經相當老舊,但是它的意義卻從未褪色。我個人深知討論經典閱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什麼可以成為經典以及如何閱讀經典,便可以從無數方面去談。這裡則只想試著回應一種質疑。

○○一年,當我在國科會人文處為了推動「經典譯注計畫」而舉辦一系列「西洋經典與現代人生」的講座時,因為報紙副刊的報導,曾經引起一些注意。有一位聽眾打電話到人文處:「都是一些過了時的書,何必這樣大張旗鼓?」這個質問促使我們思考何謂經典?經典是不是一部沒有錯誤、尚未過時的書?一部書之所以成為經典一定有許多原因:它的歷史影響巨大、它的內容歷久彌新,它反映了普遍的人性及普遍的問題,它的詞采閃亮驚人,它的思路細密曲折,它的架構雄渾龐大等,不一而足。可是不容否認的,經典中的一部份內容,經過時代的淘洗,用現代人眼光看來已經錯誤或過時,為什麼人們仍然需要讀它?再者,經典是不動的,它如何與人類無限多樣的存在境遇、以及人類所關心的翻新出奇的問題發生關聯?

正如同一個點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兩處,那麼一本書的內容怎麼可能既是古代的、又永遠是當代的?「同時代感」一定是跟我們這個時代的「相似感」嗎?

三十年前,我曾似通不通地讀了神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的《系統神學》,覺得他很想解答這個問題。這部書中反覆討論《聖經》如何關聯呼應(correlated)每一個時代?如何在不任意改動《聖經》的「訊息」下,關聯呼應每一個時代特殊的「境況」?如何形成一種既不是從「境況」中抽取答案,也不是過度被「訊息」的固定性所拘限,而對時代的迫切問題提出解答?田立克花了很大的力氣所提出的解答,應該只是人們親近經典的徑路之一。

有的人每隔幾年就要讀一遍康德的三大《批判》,是想跟著他細密曲折的思路走一遍,像磨透鏡一樣。王國維可能是近代中國最早深入琢磨三大《批判》的人,到了後來,當他放棄哲學(他說哲學是「可信者不可愛,可愛者不可信」)之後,我們仍然可以在他的經史著作中看到康德思路的影子。人類學家李維.史陀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讀馬克思的小冊子《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馬克思形容這本書是在分析「為什麼一個有三千六百萬人的民族竟會被三個衣冠楚楚的騙子〔包括路易.拿破崙〕偷襲而毫無抵抗地做了俘虜」),李維史陀大概是要一次又一次親近那種從四面八方、一層又一層地解剖1851122日路易.拿破崙政變事件的銳見。

在這一次有關經典的演講中,我所選的兩本書之一是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書中的部份內容在晚清以前是非常前衛、非常鋒利的,但是到今天恐怕早已成了芻狗,但是這本小冊子在歷史上曾經發揮無比的影響力,使它自然具有一定的份量,書中所提出的若干議題:君臣的角色、君臣的關係、讀書人在政治中的角色、輿論的問題、物質力量的配置應集中在中央或分散在各地等等一連串問題,現在看來仍有一定的新鮮感。即使其內容已經過時,作為讀者,我們仍想深入歷史脈絡,了解作者為什麼那樣說。古人說「誤書思之,亦有一適」,設身處地深入了解經典的每一部份,正是一種磨礪自己的工夫。

最近我偶然讀到一封前人的信,信中說日本的山本玄絳禪師在龍澤寺講經,說:

一切諸經,皆不過是敲門磚,是要敲開門,喚出其中的人來,此人即是你自己。

這段話可以有非常多面的解釋。我則想藉它來說明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讀者的角色與經典一樣重要。閱讀古往今來的經典,除了應當虔敬地學習它的道理、它的論題、它的詞采外,還要進行一種密切的對話。對話的對象可以是永恆的真理,也可能是其他的東西。無論如何,在與經典密切對話的過程中,讀者不斷地「生發」出對自己所關懷的問題具有新意義的東西來。經典之所以歷久不衰,往往是提供了對話與創造的豐富資源。閱讀經典一方面是要「照著講」,同時也要「接著講」(馮友蘭)。不管「照著講」或「接著講」,最後「是要敲開門,喚出其中的人來,此人即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