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224日──疼惜台灣女兒(婦女節閱讀與省思)

臺灣的婦女是否受到公平、合理的對待,值得檢討、思索,38日婦女節將至,特別選出22篇與婦女相關的文章,做為這兩個星期的閱讀資料,期望女同學對婦女的處境有更多的認識,並思考自己的定位與何去何從;男同學則能更深入地了解與感同身受女性的困境,學習尊重、包容與關愛,和諧的性別關係,有助於婚姻幸福與家庭美滿。

 

1. 廖玉蕙:當女人太能幹時  聯合報

2. 女性苦水/熟女領隊被性騷擾   默言

3.女孩們,請為自己喝采吧  紀惠容

4.倫敦傳真-女性有夢 可以更  江靜玲  中國時報

5.美南女短褲事件 反壓迫也是藝術 何明修

6. 我見我思-疼惜台灣女兒  邱祖胤  中國時報 2012-08-22 

7. 性別差異/女生不必讀博士?Emerald    2009/07/04 聯合報

8.  評-女人撐不起半邊天? 中國時報  2010-03-08

9.江靜玲專欄-女性真可撐起半邊天   中國時報  2013.10.27.

10.被埋沒的日本女性人力   黃菁菁  中國時報   2013-06-01

11.畢恆達:男人來自火星 女人來自金星?  2009/09/08  聯合報

 

延伸閱讀

98年3月8日──婦女節閱讀婦女的故事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980309.htm

100年3月14日──再讀婦女議題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1000314.htm

98年3月16日──再反思婦女問題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980316.htm

100年3月7日──婦女議題 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1000307.htm

103224日──疼惜台灣女兒(婦女節閱讀與省思)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1030224.htm

103310日─女性價值 非婚嫁決定(婦女節閱讀與省思)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1030310.htm 

 

1.廖玉蕙:當女人太能幹時      聯合報2012.08.09

常有機會去參與公家機關的評選案件,無論是文建會、教育部或各地文化局,總會發現擔任評選或評審委員者,男女比例都相當懸殊。大部分的時間,我都獨自側身在男人間。難道是台灣男人真的都比女人強?值得玩味的是,前來為投標廠商做簡報的,卻總是女多於男。這是不是印證了女性口齒較為清晰、親和力較強,遊說時,較具說服力的事實?

印象很深刻的是:一回,來投標的四家廠商,分別由兩男、兩女做簡報。第一家廠商報告時,電腦打不開PPT簡報檔,那位女性報告人只好放棄仰賴PPT,轉由直接口述。雖然聲音清脆,只是經過剛才一折騰,有些緊張,在座的男性教授都表現了高度的同情,頻頻安慰她不用掛懷。第二、第三家簡報人都是男士,一位準備的簡報太簡單、粗糙,一位預算編列太浮濫,講述時有如念稿,根本是敷衍了事。

第四位是約莫四十餘歲的女性主管,一上場,就氣勢不同。她聲音低沉卻充滿力道!口條絕佳,非但條理井然,且信心十足。對委員的提問,若有正確答案,則侃侃陳述;若無確然的想法,也能虛心受教,態度從容,對答扼要。

可是,當簡報結束,我滿心佩服的對鄰座的A委員說:「這位口才真好!報告得很有條理,看來很有信心。」A委員的回答是:「厲害角色!一定嫁不出去。」我再接再厲說:「確實是很能幹的樣子,講話很能掌握重點。」對面的B委員接口:「當她的下屬一定很可憐。」我賈其餘勇說:「很從容,知道如何技巧性的回答。」C委員接口:「很會唬爛,只有像妳這種有信心的女人才會稱讚她。」A委員火上加油:「這種女人到哪裡標案,一定都用同樣的一套。」我說的A、B、C委員都是男性教授。

結果這位被稱為「巧言令色」的女子取得了標案,她的投標企畫書的豐富度明顯高出其他三位,她的報告也比別人清楚明晰。評審幾乎都不得不投票給她,可是,在三位男教授的口中卻沒獲得半句好評,雖然分明是個冰雪聰明的女子。由此可見,台灣基本上還處於封建的牢籠中,在團體中,傑出的男性老被由衷稱許為「好厲害」、「有魄力」,當女人太能幹時,卻常常被賦予負面的「太厲害」、「狠角色」的惡名,看來男人樂於同情弱女子,卻受不了女強人。

前些天,我從伊媚兒裡接獲學校新聘校長的電郵,郵件主旨寫著:「本校遴選張新仁女士擔任校長一案,獲教育部同意聘任。」乍看之下,不免驚訝,遴選的既然是校長,自然應以職稱「教授」稱呼,何以在如此重要的通知上捨正式職稱而逕稱新校長為「女士」,簡直匪夷所思。打開公文一看,原來教育部的公文就是這樣寫的:「貴校遴選張新仁女士擔任新任校長一案,同意聘任。」以我多年跟教育部打交道的經驗,我有相當合理的懷疑:如果今天當選校長的是男教授,可能就會得到較為尊敬的正式職稱。

多年前,一位記者在採訪某位女性教授時,稱呼她「女士」,她即刻加以訂正:「請稱呼我教授或博士,我也跟男教授一樣經過重重關卡才取得博士和教授資格。」當時,此舉在文壇曾引發諸多議論;事隔多年的今天,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男女待遇猶然有著如此巨大的落差,就別提一般的老百姓了。如此說來,台灣的兩性平權,在某些方面確實仍停滯不前,還有很遙遠的路程要走。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

 

2.女性苦水/熟女領隊被性騷擾   默言009/08/19 聯合報

我是一位重回職場,尚未站穩腳步的新手領隊。二年前憑著自己的興趣考上了領隊執照,以為不花錢就可以環遊世界的美夢就要成真,誰知種種考驗正陸續降臨。

經過一連串的受訓和自我充實,卻苦無帶團的機會,雖然大家都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可是就算是自己準備好了,如果沒有遇到伯樂,在眾多年輕的領隊中,熟女依然是很難出頭的。另一方面要從近二十年的家庭生活中重回職場,需要很大的勇氣,先生雖然不反對,卻也不支持,要踏出第一步,我得不到祝福。

終於,經過毛遂自薦有了機會帶團出國,傾其所學,盡力做到賓主盡歡。回國後,原本難纏的客人對我豎起大拇指,甚至寫了感謝函給我的伯樂,誇讚我的親切和細心,我知道自己的第一步已經跨出去了。

在競爭者眾的領隊圈中,機會少得可憐,但我努力做好每一次的帶團工作,笑容掛在臉上,委屈放在心底。

有一次帶遊日團,一路上和團員都相處得不錯,氣氛也很融洽,但是我卻有苦無處說,因為我被團員性騷擾了。

在帶團的過程中,除了照顧好客人之外,我始終很注意自己的言行。當那天晚上近十二點,客人打電話向我訴說他的寂寞時,我就覺得不太對勁,他要我去房間陪他,若有似無的說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挑逗言語。婉轉拒絕的掛上電話,我心想未來幾天的行程,自己該如何應對。

接下來幾天的行程,心裡忐忑不安,深怕事情處理不好得罪客人,也怕客人有其他讓我難以招架的招數,於是我決定面對這位客人時儘量裝傻,假裝聽不懂他的話中話,並與他保持距離。一直撐到行程圓滿結束回到台灣,終於卸下心裡的重擔。

沉澱了好幾天,我的委屈只有自己吞,不敢告訴任何人。因為告訴了先生,我的帶團生涯可能就結束了;若告訴了我的伯樂,也許以後我就沒有團帶了。說與不說,真的兩難。§§

 

3.女孩們,請為自己喝采吧  紀惠容  中國時報 2012-10-11

聯合國宣布今年十月十一日,為第一屆國際女孩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Girl Child),並要求各國政府回應制訂,戮力培力與投資女孩,期待各國應通過「女孩日」,每年為此舉辦活動。聯合國的聲明說,培力與投資女孩是促進經濟成長,實踐消除貧窮之千年發展目標;讓女孩實際參與影響自身的決策,是打破暴力循環,促進、保護女孩人權的關鍵所在。

很遺憾的是,台灣政府不僅慢半拍,在勵馨與女孩多方奔走請願之後,行政院副院長江宜樺仍然裁示暫緩制訂,理由一大堆,包括,男孩是否也要制定?訂了紀念日恐怕商業化,台灣女孩很好啊要紀念什麼?叫人啼笑皆非。

我們已舉辦十年的台灣女兒節,今年更進一步分享經驗,發起「亞洲女孩日」,總共結合亞洲十五個國家,八十幾個組織,號召十萬位女孩,戴起台灣花布條慶祝。這些行動完全來自民間力量,台灣政府錯失此先機,領先亞洲制定台灣女孩日,讓人不勝唏噓。其實,國家制訂女孩日比民間自己慶祝更重要,因為,這代表國家的宣示,也是檢視國家有否決心投資女孩、培育女孩的一個指標。

檢視台灣女孩的人格權、媒體權、健康權、人身安全權、教育權,可以發現,台灣少女長期在貶抑暗示中長大。打從胎兒時期女孩就可能被性別篩選掉,無從呱呱落地到人間;商業化的媒體,形塑了少女負面自我形象,嚴重損傷台灣少女的自尊心。許多少女為了迎合媒體、男性錯誤的審美觀,竟義無反顧接受千奇百怪的節食瘦身、整型等。還有更多的少女非法墮胎,黑數不為人知,其衍生的健康問題令人擔憂,少女人身安全面臨最大挑戰。

這些損傷,最大原因就是,台灣少女自小在家庭、學校、社會體系的貶抑暗示中長大,無法被平等、認真地對待。導致台灣少女的各種負面自我形象不斷茁壯,相關少女的援交、性騷擾、性侵害、青少女懷孕、厭食症、整型成癮等問題也就層出不窮。台灣需要女孩日,需要國家的決心,認真善待女孩、啟動女孩力量,缺一不可。

女孩們,即便國家無感,很小氣,不給台灣女孩日,沒關係,妳們仍可以為自己喝采。在第一屆國際女孩日的今天,請妳們大聲宣示,就是要活得精采,有朝一日,由妳們自己來制定台灣女孩日。(作者為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4.倫敦傳真-女性有夢 可以更美   江靜玲  中國時報2013-06-23

每年一度的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將從明天(廿四日)正式開打。今年同時是「女性網球協會」(WTA)成立四十周年的日子。當年在倫敦號召全球女性職網選手,共同為這項爭取女性平權運動組織背書的美國前職網選手比莉.珍.金恩(Billie Jean King),這個星期也再返英國,重新喚起人們她在網球場上單挑前男網世界第一好手鮑比里格斯(Bobby Riggs)的那場「性別大戰」。

一九七三年六月,早在美國兩性平等法正式簽署的前兩年,六十三名女性職網選手聚集在倫敦市區的格洛斯特旅館的一個房間裡,簽署成立「女性網球協會」的法律文件。同年九月,比莉.珍.金恩決定與一九三九年溫布頓錦標賽冠軍、前世界排名第一的里格斯進行一場單打賽,以期證明,「只要你夠好,不應有性別之分。」

里格斯是出了名的男性沙文主義者,他曾公開宣稱,「第一,女人應該待在臥室裡;第二,到廚房裡去;第三,支持她的男人。」當時廿九歲的比莉.珍.金恩回憶說,女網協會成立後,她開始想到更廣泛的社會,思考整個過程對女性有什麼意義,「我決定與他(里格斯)一戰。我知道,我必須贏。」

這場超越網賽的「性別之戰」,吸引了三十七國,全球五千萬觀眾在電視機前觀賽,英國《星期泰晤士報》形容,「每一記球,每一揮拍,全世界都聽到了。」

最後,比莉.珍.金恩戰勝了在賽前公開表示,「女性可以和男性較量,門都沒有。」的里格斯。

比莉.珍.金恩回憶比賽後,她告訴里格斯,「這是歷史性的一戰」,但里格斯說,「誰會在乎,一切都是為了錢而已,親愛的。」可是,她知道,里格斯心裡其實明白一九七三年那場比賽的意義和重要性。比莉.珍.金恩透露,一九九五年里格斯病重前夕,她打電話給他,表示希望可以去探望他,但遭到拒絕;不過,在他們最後電話通話中,里格斯告訴她,「比莉,我猜我們確實是改變了一些事,是吧?」

如今回想起來,比莉.珍.金恩說,她只知道自己一定不能輸掉一九七三年的那場比賽,「在我走進球場的那一刻,我告訴自己,這場比賽比任何一場比賽都重要。」「我要證明,女性網球選手只要夠好,一樣可以和男性一樣以此謀生,一樣會有人看我們打球。」

這位出身美國加州長灘消防隊員的女兒,與捷克籍出身的女網好手娜拉提洛娃並列溫布頓網球錦標賽總得冠軍數紀錄的女網選手,堅持自己的信念,不但改寫了網壇紀錄,更改變了社會的觀念。但在這個事件的背後,比莉.珍.金恩還有另一件更需要勇氣面對的事。

她在一九六八年時,便意識到自己對女性的興趣,並從一九七一年起在有婚姻的關係下與她的祕書交往。她向丈夫提出離婚要求,但遭到拒絕。一九八一年,她成為美國第一個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著名女運動員。在她之後,陸續出櫃的女性網球好手則有娜拉提洛娃和法國的莫瑞絲摩。

比莉.珍.金恩一生為倡導性別平權。她深信,無論性別或種族,愈是受到壓抑,反彈的力道也就愈大,最終,這些在被迫關在籠子裡的壓抑,「一定會戰鬥到底的掙脫出來。」她感謝自己的家人對她一路以來的支持,「我的父親可能不全然了解我,但他告訴我,如果有夢,就讓妳的夢想飛躍起來。」

比莉.珍.金恩的夢想飛起來了。她同時也為其他女性開啟了夢想的窗戶。§§

 

5.南女短褲事件 反壓迫也是藝術 何明修  中國時報 2010-03-22

日前,台南女中的同學為了爭取穿著運動服的自由,透過手機簡訊與網際網路進行串連,在學校的升旗典禮中,她們集體穿出運動短褲,抗議教官的不當管制。事後校方決定正面回應,尊重學生所要求人性與身體自主權。「南女短褲幫」事件呈現了一件常被忽略的事實,爭取正當的權益並不見得需要悲憤激情,街頭決戰也不是逼使對手讓步的唯一途徑。抵抗壓迫也可以是一種別具巧思,用最小成本帶來最大衝擊效果的藝術。

耶魯大學政治學家James Scott指出,任何一種壓迫情境都是具有公開與私底的兩個面向。大家都看得見的公開場合是強勢者的天下,他們設定了一套「宮廟堂儀」,要求弱勢者按照官方的劇本演出,週而復始地表演出恭敬從命的姿態。按道理來說,學校應該是個可容許學生犯錯以及從錯誤中學習的場所,能夠自主負責的畢業生應該是每位老師最感到欣慰的成果。不幸的是,我們的教育仍沒有完全擺脫長期威權統治的餘毒,學校依舊不斷地用各種外在的規矩來約束學生,彷彿管得越嚴,就是越好的教育。

在南女的個案中,如果高中生都不能決定自己運動外套拉鍊的高度,以及什麼時候可以穿短褲,那麼我們能期待這一群學生畢業後,能夠為自己真正獨立負責嗎?女學生是性別上的弱勢者,「校園觀瞻」、「人身安全」等各種似是而非的理由都是家父長主義者所喜歡援用的說法,這樣一來,女生就可以被「合理的」剝奪了做決定的權利。

任何熟悉教育的人都知道,越是管教森嚴的學校,越是會激發出學生的抵抗行為。在各個教官巡邏時容易忽略的角落,或是沒有辦法監控的下課時間,學生會採取各種特意挑戰校規的行徑。Scott將這一類現象稱為「日常抵抗」,弱勢者沒有機會脫離所置身的情境,他們被迫要直接與壓迫者不斷周旋。因此,在校方面前,學生必須隱藏自己的不滿,表現出家父長主義者所喜歡看到的卑躬屈膝,才能確保學生能夠在隱蔽的空間中,以自己的方式來討回局部的公道。為什麼越禁止在體育課以外的時候穿短褲,學生越是喜歡如此呢?因為只有透過這一種的日常抵抗,學生才能證明自己是個獨立而有個性的人,她們試圖討回在正式場合中所喪失的自我尊嚴。

無所不在的日常抵抗即是社會運動的預演,一種沒有經過協調的彩排。一旦時機變得有利了,被壓迫者會運用他們累積的相互信任與團結,將私底下的抵抗轉化為公然的反抗。事實上,南女短褲幫的成功抗議,不外乎只是將學生私底下的行為搬到檯面上。一旦大家不配合官方劇本演出了,所宣稱的神聖性被公然褻瀆了,再怎麼無理的權威也無法維持下去了。(作者為台大社會學系副教授)  §§

 

6.我見我思-疼惜台灣女兒  邱祖胤  中國時報 2012-08-22  

近來台灣女兒的表現令人振奮,許淑淨、曾櫟騁兩位運動選手在倫敦奧運中為台灣爭取僅有的兩面獎牌,流血流汗;法輪功成員鍾鼎邦獲釋返台,女兒鍾愛到處奔走,令人印象深刻,儘管獲釋的關鍵並不在她,救父心切的表現依舊感人;馬祖博弈公投之前,馬祖人的女兒黃玟嵐上網投書反賭,同樣令人動容,雖然最後結果未如預期。

不過,這些台灣女兒的風光背後,總有老爸老媽不捨的眼淚。

許淑淨雙掌充滿水泡及破皮的特寫照片在網路上流傳,令人怵目心驚;曾櫟騁得牌的那一刻,記者問她的父親希不希望女兒繼續為國爭光?父親遲遲不願回答、眼眶泛紅的畫面,令人鼻酸,畢竟誰願意看到自己的女兒在眾人面前和對手互踢,即使知道那是比賽,心也會淌血。

當然,更多沒有得牌卻長年努力付出的選手,他們的父母,心中恐怕更是五味雜陳。

過去宣導生男生女一樣好,是為了打破重男輕女的迷思,現在愈來愈多男性覺得生女兒好處多,甚至用「前世情人」來形容。若有個像鍾愛這樣的女兒,能在關鍵時刻站出來,讓老父覺得足感心,恨不得高喊:「還好有生個女兒!」但他們卻不敢說:「生女兒真好!」

因為我們的環境對女兒並不友善,讓她們在面對婚姻、職場時心力交瘁;面對子女教養時,更是蠟燭兩頭燒。

說實在,女性步入職場之後,並未取得真正的兩性平等,倒是因為母性及傳統價值的延續,硬是把自己變成超人、超女、外傭。

至於適婚而未婚,或選擇同性伴侶的人,社會的異樣眼光也並未減少,這些台灣女兒三不五時要被白目的民意代表及學者消費一番,這些傷害台灣女兒的言論令人傻眼,彷彿過去數十年來推動的兩性平權教育,從未在台灣發生。

台灣女兒快樂不起來,台灣爸爸自然也快樂不起來。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只有一個數字讓台灣爸爸稍稍放心,就是男性請育嬰留職停薪假的人數逐年提升,願意為子女教養及居家照護投入更多時間的男性,也愈來愈多,當然今年同樣有申請育嬰假的新好男人被調職減薪的離譜事件。

總之,唯有台灣男人願意多幫台灣女兒一把,台灣爸爸才可能更放心。

且讓大家一起來疼惜台灣女兒。

 

7.性別差異/女生不必讀博士?Emerald    2009/07/04 聯合報

日前,小表妹哭著來找我,我緊張地以為發生了什麼事,原來是她考上第一學府的博士班。

她說,當她開心地回家報喜訊,卻換來一頓怒罵,因為舅舅說,女孩子讀那麼高的學歷做什麼?到後來還不是要嫁人當媳婦,成為別人家的人,所以要她不必再讀了。原本表妹以為舅媽應該會替她講幾句話,沒想到她也持反對的聲音說:「你那位交往那麼久的男友,家裡沒錢又沒房子,你讀那麼高,還不是只嫁給他而已,所以你不用再浪費青春去讀什麼博士,這樣他們太占便宜了,你現在的學歷配他剛剛好啦。」

表妹傷心欲絕地對我說,當初哥哥考上博士班時,爸爸還請了一桌的親朋好友以為慶祝,並稱讚哥哥多麼有才情,家裡出了一個博士,將來孝順他們絕對沒問題。如今她也考上博士班,他們卻聲聲否絕,「原來女兒無才便是德,只有兒子才能念書。」她表示。

我安慰她:「你不要這樣想,其實舅舅、舅媽也是因為疼愛妳,才會捨不得你花費精力在讀書上,因為讀書是耗神又耗體力的苦差事,而且博士班也要讀好幾年才能畢業。雖然現在社會上女孩子晚婚的很多,但是女孩的青春還是不比男孩,若遇到對的人,還是要趕快定下來,免得錯失良緣。也許舅舅、舅媽把話說重了些,但天下父母心,怎麼會不疼自己的小孩呢?」

小表妹聽後才有些釋懷地說:「謝謝你,表姊,原來是我想得不夠遠,還差點和爸媽起衝突呢!」 §§

 

8.短 評-女人撐不起半邊天? 中國時報  2010-03-08

婦女節前夕,勞委會宣布女性勞工可請安胎假,企業立即叫苦連天,並揚言這樣的做法,只會爆發婦女失業潮,連勞工團體或婦女團體都擔心,「看得到、吃不到」!

這是學者阿爾伯特.赫緒曼所形容的、典型的「反動的修辭」。給婦女安胎假似乎是個進步的政策,企業不願攖其鋒,因此批評這個政策只會有反效果,讓企業不敢雇用婦女,反而提高婦女的失業率。

雖然稱之為「反動的修辭」,但未必就不是事實。過去,婦女必須負擔生育、照顧小孩的工作,確實影響婦女的就業、升遷,但是隨著女性已逐漸佔勞動力的半數,再加上女性學業成績平均表現較佳,都讓她們更能適應未來的服務業型態,企業未必能如過去一樣,將婦女視為可替代人力,說丟就丟。

其實,勞委會之所以提出安胎假政策,最主要的考量是,台灣的出生率是全球最後一名,如果要讓婦女願意兼顧事業、家庭、小孩,政府當然必須提出對生育友善的政策;畢竟,少子化雖然長期會成為危機,但我們不可能單方面要求婦女,必須為了社會承擔所有生育的成本。

同樣的,這樣的社會成本也不可能全由企業界來付,政府在提出進步的政策前,應該多和企業溝通,並對願意採行進步性措施的企業,給予獎勵措施。 §§

 

9.江靜玲專欄-女性真可撐起半邊天   中國時報  2013.10.27.

初次派駐到英倫時,一位中國同業告訴我,「咱們女同志在外地,自己要堅強。」這位外表斯文的女同業說,「男人女人都一樣的平等,毛澤東主席說,女性可以撐起半邊天。」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女性可以撐起半邊天」,站在寒冷的倫敦地鐵站外等車,覺得這句話真是「豪壯無比」。對於走過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經歷過一個小學班級中超過70名學童,大部分都打赤腳,女孩小學畢業後多到工廠上班,賺錢貼補家用,我這一代的台灣女性,可能早就肩負了持家重任,對社會也有絕對的貢獻,但有多少人相信自己可以撐起半邊天?

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推出了一項「百名巾幗半個世界說話」(100 Women-Half the World Speaks)特別系列研討會。100名來自世界各領域的婦女共聚一堂,分享自己的經驗,商談「我們女性可以為女性做些什麼,爭取什麼權益。」

這一百名婦女中有世界政要、婦女權益人士、世界著名運動員、藝術家。她們透過自己出生到成長的經歷,探討女性面臨的機會和風險與男性有何不同。來自獅子山共和國的聯合國武裝衝突性暴力問題特別代表班古拉(見圖,歐新社)說,她12歲時,父親便強迫她嫁人,但她的母親知道教育是一把「黃金鑰匙」,「我的文盲母親,不會讀書寫字,但知道,她只要堅持給一個女兒受教育的機會,就會改變這個女孩的一生,會改變這個家庭和整個社區的生活。」

出身捷克的世界女網選手娜拉提諾娃分享了她的「3B」經驗:打破界線、做自己、相信自己(Break boundaryBe yourself Believe in yourself )。她回顧自己是多麼的不喜歡捷克前共產政府,但又是多麼的不想與家人分離,「但我知道,我必需打破這層限制,走出去,才能築夢,因此我離開了捷克和家人到美國。」娜拉提諾娃說,她1975年時就知道自己的性傾向,「可是同性戀當時可能會影響我申請成為美國公民的權益,所以我一直等到1981年才出櫃。」她表示自己清楚記得公開同志身份後,首次進入球場受到的掌聲和噓聲,「我知道我因此失去了數百萬美元的商業合同。」「但那只是金錢而已,我得到了其他更多的無法以金錢衡量的東西。」娜拉提諾娃的告白,獲得了現場其他女性的一片擊掌。

來自冰島的年輕辯論家伊格斯德塔則以自己來自開曼群島的祖母為例,指出她的祖母一直有個夢想,希望有一天可以到英國唸書。「19歲時,她拿著一紙監護人同意書,要求她的父親簽署好讓她可以到英國求學,沒想到,父親卻給了她一巴掌,她的痛苦不在於那一巴掌,而在於,怎麼也沒想到,阻止自己受教育的人,竟是自己的父親。」伊格斯德塔說,最後是她一向逆來順受的曾祖母出乎意料的為女兒簽字讓她到英國唸書,成為一名護士,「這個機會,改變了我祖母的一生,我的母親和我。」「有一天,我如果有孫女,我想告訴她的是,仔細想一想:我們女性可以為女性做些什麼?」

與會者同意,過去一百年,婦女在世界舞台的地位提昇了,但距離兩性平權卻還有好長一段路。每年仍有數百萬女嬰在重男輕女觀念下,遭到墮胎;生殖器割禮依然是世界上許多女性的宿命,女嬰也不例外,在索馬利亞高達98%未成年婦女被割禮,在埃及這個比例也高達91%;每年有1,600萬少女懷孕,佔全球女性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單在奈及利亞15歲到19歲的女性懷孕比率即達95%;人口販子和性奴的受害人也以女性為主,成年婦女佔了59%,少女17%;全球有三分之一婦女受到家暴或伴侶虐待。到2013年,女性薪資平均仍比男性低10%;從政比例也只有21%。這個現象,在世界經濟論壇才公佈為今年兩性最平等的冰島也不例外。

一如來自冰島的伊格斯德塔所言,20世紀,女性爭取了公民和政治權;21世紀,女性更要爭取社會和文化權,徹底改變社會和文化上對女性的歧視與不公。女性可以撐起半邊天嗎?只要給女性公平的機會,答案是絕對的肯定。§§

 

10.被埋沒的日本女性人力   黃菁菁  中國時報   2013-06-01

以前的日本女性只要一結婚,就要辭職走進家庭當專業主婦,許多民間企業一直都有這樣的慣例,這又被稱為「壽退社(Kotobuki Taisha)」,指的是因喜事離職。現在隨著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的實施及女性意識的抬頭,女性婚後離不離職已經可以自主決定,然而一般日本女性的想法又是如何呢?

日本人才仲介網站「Moppy Job」於今年一月廿一、廿二兩天,針對日本全國廿至卅九歲的單身粉領族進行一項「單身女性職業意識調查」,從超過八百份的有效問卷中統計指出,婚後希望離職的日本單身女性只占全體的廿四.一%。現代日本女性不但行動自主,經濟也自主,婚後不希望被綁在家裡的女性愈來愈多。

此外,有關女性上不上班與另一半收入的關係之調查,有五五.六%的單身女性表示,即使是婚後滿意丈夫的年收入,仍將繼續工作;第二是「若滿意丈夫的年收,則會辭去工作」,占廿一.一%;其次是「即使不滿意丈夫的年收,也要辭掉工作」,占三.一%。

至於「另一半的年收要多少才達到滿意的程度?」之提問,過半數的女性都回答「五百萬日圓以上(約新台幣一百四十八萬四千四百元」。這項調查分析指出,隨著年齡增長,對另一半的年收要求也愈高,可能因為這樣,一直沒結婚,而在工作上追求成就感的女性也增加不少。

婚後想繼續工作的女性,希望哪一種工作方式呢?最多的回答是,「兼職、打工」,占五二%,其次才是「正式職員」,占卅六.九%。日本女性婚後雖然想繼續工作,但不少人希望以家庭為重,故選擇工作時間自由、有彈性的兼職、打工,或是沒有福利的派遣社員。通常離家近的按時計費工作選擇性並不多,時薪也低,大多是超市、洗衣店或餐廳等。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救經濟,將活用被埋沒的女性人力定為「成長戰略」的一大方向。但事實上,日本社會整個大環境,對職業婦女的包容心並不大,經歷過的人都知道,在日本當職業婦女真是件累人的事。

首先是幼稚園、托兒所等育兒設施不夠,上學、放學的時間無法配合上班族的上下班時間,讓許多媽媽即使想專心工作都無能為力。此外,以核心家庭為主的都會,沒有祖父母幫忙帶小孩的後援,也不像台灣一樣到處有安親班,因此,該如何安排小孩下課後的時間,也是件很頭痛的事。

我認識的許多日本媽媽,她們擁有高學歷,婚前也都在大企業工作,還有外語能力,有人甚至跟隨老公外派到美國、中國、台灣等地,而她們都選擇為家庭犧牲,甘心在家當家庭主婦。

安倍提出,要增加保育設施,讓職業婦女安心上班,要提供職業婦女產後三年的育兒休假。立意雖好,但到底符不符合職業婦女的需求,還有待觀察。有些婦女認為,產後三年的育兒假,雖可專心在家帶小孩,但不僅家庭生計負擔會加重,還要擔心回公司後還有沒有空缺,以及,長期休假會不會讓自己與工作脫節。

再者,有些職業婦女的壓力是來自無形的,例如,另一半不分擔家務,認為家事由女性負責是理所當然的。工作環境女性升遷困難,如果遇到像小孩在保育園發燒之類的事,希望早退去接小孩,還會被上司和同事冷言冷語。

子女的學校希望家長能多參與學校活動,還要分配交通導護、製作緊急聯絡表(通訊錄)、配合校慶的手工藝展覽等工作,且家長會出席的大多是媽媽,開會時間通常是上班時間,若無法配合很容易被排擠,這對許多職業婦女而言,也是一大精神負擔。整個日本社會若沒有培養出體貼女性的意識,想要善用女性的人力恐怕也只會淪為空談。 §§

 

11.畢恆達:男人來自火星 女人來自金星?  2009/09/08  聯合報

坊間有不少「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以及「男女大腦不同」之類的書籍,這種從生物角度(實則受到文化性別偏見的影響)解釋性別差異的說法,不只影響教育政策與實踐,也形塑了日常生活的性別關係。  

男生穿藍色、女生穿粉紅色,多數人視為理所當然。它展現在許多學校制服的設計,連街頭的成衣攤販都會向兒童的父母如此建議。就有生物學家表示,男女對於顏色的偏好乃進化的結果。遠古時代,男人出外打獵,需要晴朗的天空與乾淨的水源(藍色),而女人負責採集,要能辨識紅色的成熟果實。事實上,男藍、女粉紅的對應關係是在一九五年代以後才確立的。更令人訝異的是,與此相反,在這之前紅色屬於男生,藍色屬於女生。為什麼呢?正由於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而火星代表熱情(紅色),金星代表平靜(藍色)。在基督教的傳統裡,聖母瑪莉亞為「天國之母」,藍色代表天堂,故常衣著藍袍,藍色因此是女性的顏色。直到一次世界大戰後,男性的制服常是藍色的,因而藍色漸漸成為男子氣概的象徵,而一九四Think Pink的行銷口號,鼓勵女人擁抱女性氣質,粉紅色逐漸成為女性的顏色。

我們也很習慣將精子想像成為賽跑選手,最天賦異稟、跑得最快的那一個才能與卵子結合。然而,生物學家在顯微鏡下,已經觀察到卵子主動選擇、捕捉精子的一面。換句話說,精子並非朝向卵子的方向勇往直前,而是跌跌撞撞、匍匐前進。

也有生物學家指出,單一的精子很難在黏液中前進,是精子群形成像自行車隊般,彼此壯大勢力前仆後繼,才能前行(想像,沒有紅綠燈,行人如何在車陣中過馬路)。結果呢,精子之間存在的不是競爭關係,而是合作關係。另一種說法則是,受精過程是卵子與精子在進行對話。如果不把細胞這種生物現象擬人化,哪一種版本會比較接近真相呢?

男生站著尿,女生蹲著尿,總該是天經地義、生理構造使然了吧!男人甚至鄙夷女人「撒尿上不了牆壁」。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也未必如此。過去,埃及人因宗教因素,小便時男蹲女站,以免褻瀆神明;回教徒男女皆採蹲姿;而毛利人因為服裝上的裝飾品因素,男蹲女站。十九世紀的日本女性也是站在木桶前小便。直到廿世紀初,西式小便斗才傳入日本與台灣,而這也與拉鍊的發明,成為男人褲裝的配件,正好呼應。所以呢,站著尿尿與否其實並無關乎男子氣概。

這些實例顯示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實」,經常是在特定歷史文化中建構而成,而非源於自然或必然。男女有別,往往未必是本來有別,而是我們期待有別、選擇有別,進而進行差別待遇的結果。

(作者為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