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531日──安潔莉娜裘莉防癌割乳

安潔莉娜裘莉防癌割乳引起各層面的討論,涉及醫療選擇、醫學倫理、女性自主、性別議題等,甚至網站爆料裘莉收取基因專利公司10億美元,演出的「超完美騙局」。選擇裘莉投書與幾篇評論供同學了解思考,可惜缺倫理學論述。

1.裘莉投書紐時《我的醫療選擇》  聯合報安潔莉娜裘莉/洛杉磯2013.05.15

2.聯合筆記/裘莉做了選擇,那女兒呢?   梁玉芳2013.05.16

3.平路/重建的是乳房?還是觀念?    聯合報2013.05.18

4.胡晴舫/好萊塢的換乳宣言      聯合報  2013.05.21


1.裘莉投書紐時《我的醫療選擇》  聯合報安潔莉娜裘莉/洛杉磯2013.05.15

我的母親與癌症病魔搏鬥近十年後,在五十六歲那年過世。她撐得夠久,所以能看見早出生的幾個孫兒,享受含飴弄孫之樂。我其他的子女卻永遠沒有機會認識她,感受她是多麼和藹可親的一個人。

我們經常談到「媽咪的媽咪」,我發現自己得試著解釋將她從我們身邊帶走的病症。子女問我是否會被相同的病魔帶走,我總是叫他們別擔心;但事實是我帶有一個「有缺陷」的基因BRCA1,讓我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大幅增高。

基因檢測驗出高乳癌風險

儘管女性罹癌風險因人而異,我的醫師預估我有百分之八十七的機率會罹患乳癌,百分之五十的機率會罹患卵巢癌。

只有少部分的乳癌來自遺傳基因的突變。BRCA1基因有缺陷的人,罹患乳癌的平均風險為百分之六十五。

我一知道這是我的真實情況後,我決定主動出擊,將風險降至最低。我決定進行預防性的雙乳切除手術。我從胸部著手,是因為我得乳癌的風險高於卵巢癌,手術也更加複雜。

三月療程從保留乳頭開始

四月廿七日,我結束三個月的療程,包括切除雙乳。在這段期間內,我始終能夠保守秘密,繼續工作。

可我現在願意寫下來,是因為希望其他女性能受惠於我的經驗。癌症仍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字眼,深沉的無力感油然而生。但是今天已經有可能藉由驗血來判定某人是否為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的高危險群,並採取行動。

我的療程從二月二日一個稱為「保留乳頭」的步驟開始,排除乳頭背後乳腺管病變的風險,同時讓更多血液流入這個區域。這一步會有點痛和大量瘀血,但能增加保住乳頭的機率。

摘除乳腺填充物重建乳房

兩周後,我動了大手術,乳腺組織被移除,暫時補上填充材料。手術可能長達八小時,醒來後,乳房裡都是引流管和組織擴張器,像是科幻電影裡的一幕。但手術後幾天,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

九周後,醫生植入填充物重建兩邊乳房,完成最後一個手術。過去幾年,這種手術有長足的進展,結果很不錯。

罹癌風險降低到百分之五

我寫下這篇文章是希望告訴其他女性,切除乳房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但我很高興做了這個決定。我罹患乳癌的風險從百分之八十七降到百分之五。我可以告訴孩子們,不必害怕乳癌會帶走媽媽了。

孩子們不會看見不舒服的事物,不會讓他們不快。他們看見我的小疤痕,如此而已。媽咪還是媽咪,跟過去沒有兩樣。他們知道我愛他們,只要能長伴在他們身旁,我願意做任何事情。就個人而言,我覺得自己還是百分百的女人。我感覺到有權給自己做了一個客觀理性的決定,且絲毫無損我的女人味。

一路走來布萊德彼特支持

我很幸運能擁有布萊德彼特當伴侶,非常鍾愛且支持我。若有妻子或女友經歷此一遭遇,都應該知道自己在轉型期是很重要的角色。我在「粉紅蓮花乳房醫學中心」的手術期間,布萊德分秒不離。我們找機會一起開懷大笑。我們知道為了家庭,這是正確的事,讓我們更親密。也的確如此。

對任何正在讀這篇文章的女性來說,我希望它可以幫助妳知道自己是有選擇的。我希望鼓勵每位女性,尤其是那些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病史的人,努力尋找能幫妳度過生命難關的相關資訊和醫療專家,再做出明智的決定。

我知道有很多出色的全科醫生正在尋找手術的替代方法。我個人的復元計畫在適當時機將公布在「粉紅蓮花乳房醫學中心」的網站。我希望對其他女性有幫助。

公開經驗讓全球女性受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平均有四十五萬八千人死於乳癌,主要是中低收入的國家。我們必須優先保證更多女性可以進行基因測試,然後接受能夠挽救生命的預防治療,無論她們的財產和背景如何,無論她們住在什麼地方。檢測BRCA1BRCA2的費用在美國超過三千美元,對許多女性都是阻礙。

我選擇公布自身遭遇,是因為許多女性不曉得自己也許正活在癌症的陰影下。我希望她們也能做基因檢測;如果是高風險群,將知道她們擁有客觀理性的選項。

人生充滿挑戰。對於能夠對抗且掌控的挑戰,我們不該害怕。 (編 譯張佑生譯)             §§

 

2. 聯合筆記/裘莉做了選擇,那女兒呢?   梁玉芳2013.05.16

醫療選擇從來不是單純機率問題;其中涉及的經濟能力、文化態度、社會與心理因素,更常左右當事人的選擇。

影迷心中的「女神」安潔莉納裘莉公開她預防性切除雙乳的醫療選擇,著實教人驚訝,甚至有些男影迷哀嚎「神傷」。膚淺點看,身為性感偶像,胸前雙峰已形同「生財工具」的一部分,如今裘莉豈非反其道而行?

再者,將健康的器官切除,是許多人難以接受的「自毀身體」行為。台灣許多醫師甚至拒絕單邊乳癌病人切除另一側完好乳房的要求。

裘莉公開她的抉擇,讓醫界大驚,認為此舉形同鼓勵基因檢測並施行不必要的過激醫療行為。原因不外是:帶有基因變異者,是患者中的少數;新台幣十萬元的檢測費用,並非所有高危險群可以負擔;最後,並不是切了雙乳就永絕後患。

但無人能否認裘莉的勇氣。她鼓吹的「知情後的選擇」,正是每個人面對醫療風險時都應有的權利及態度:要求理解所有的醫療選擇,再就自己各項資源進行全盤考量。

裘莉的選擇,至少有兩個重要意涵:割去乳房,並不使女人失去自我,女人並不等同乳房。裘莉告白,她仍是「原來的媽咪」,「一點都未減損女人味」。「少奶奶」毋須自慚形穢,胸上疤痕是生命戰士的印記,而且重建與否,也不該變成女人勇敢與否的分野。

再者,做出這樣的決定,反讓她覺得強壯能自主為自己的身體與健康做決定,反擊生命中的各項挑戰。

只是,裘莉再勇敢,她也無法為女兒代作決定:做不做基因檢測,提早揭曉危及生命的最大謎題。這正是醫學進步帶給人類的難題,但母親的勇氣,應會為女兒帶來啟示。 §§

3.平路/重建的是乳房?還是觀念?    聯合報2013.05.18

多年前,「不做讓男人一手掌握的女人」,曾是台灣一則豐胸廣告的詞句。這廣告詞創意機巧,明明是沿襲男性眼光的舊觀念,卻語意雙關,為了讓女性甘願花錢豐胸,妙用(挪用?盜用?)女性自主的新語言。

男性總戴著異色眼鏡覬覦女性的胸部,透過同樣一副眼鏡,整個社會就不免對罹乳癌的女性投以異樣的眼光。儘管乳癌是極其普遍的疾病,儘管每一個成年女性都有朋友或親屬罹患乳癌,而人們說起這個疾病,心理上常多一重禁忌;罹病後女性對是否手術切除,往往也多一番猶豫。

如同紐約才女蘇珊.桑塔格當年那本小書的書名,疾病作為隱喻,反映著背後的社會偏見。切除乳房,女性徬徨難決,誤以為事關自己身上女性特質的增減呢。

這麼看,便明白安潔莉娜.裘莉的決定,如何啟迪了世上的女人,尤其性感象徵的巨星在事後表現出的坦蕩,更令人讚嘆。裘莉本可以祕密行事,事實上,她手術已經完成,卻在康復後選擇投書《紐約時報》,投書題目也很平實,就是「我的醫療選擇」,從自己母親罹癌去世寫起,她說她決定公開發生在身上的事,為了讓其他女性警覺乳癌的危險。

而裘莉切除雙乳的新聞,除了對女性健康是重要的提醒,當她寫道:「我未感覺比較不女人,我覺得自己充滿力量,因為我做了一個毫不減損我女性特質的決定」。這番話,在某個意義上,正是把女性特質的定義,放回到女性手中。

尤其裘莉的投書之中,對手術前後也細細著墨,相關新聞裡更多病理學的描述:乳頭乳暈先行保存,周遭皮膚也需要保留,然後用什麼樣的填充物等等,裘莉自己的說法是手術像科幻電影的場景對照男性社會將乳房等同於性感的迷思,這是格外有意義的解構過程。

透過傳統男性的情色虛構,一個滿布腺體職司哺育的器官,竟等同於女性的性感、等同於男性所虛構的女性特質。這一回,透過切除它與重建它的相關知識,將乳房去神秘化的同時,人們頓時發現它彷彿一團胚土、彷彿樂高積木,可以增減、可以重建;換句話,它可以很人工、它可以很異化,當然,它也可以很感官,但它不必然等同於性感。

更何況,觀眾日後仍將面對銀幕上裘莉的裸胸,也就是重建之後的擬真結果。真的?假的?真品與贗品原來無甚區別,對性感女神的性感能力,沒有任何減損!這足以讓世人在腦海裡重組、重構一些重要的事

換句話,一旦裘莉的性感無關乎乳房真假,深植在男性心中的迷思開始鬆動。更加上裘莉切除乳房時伴侶的全程陪伴,人們感受到布萊德彼特的全心支持,當裘莉投書中寫道:「這決定也讓我們彼此更為親密。」對什麼是親密關係,她這句話,比所有的情愛辭書更令人信服。

裘莉最令人信服的正是這份出乎女性自身的真摯,與其在意世人眼中的性感,六個孩子的親情召喚才更值得她珍惜。手術過後,除了胸上的小小疤痕,媽咪還是原來的媽咪,而媽咪從此罹癌可能性大減,孩子們不必太過憂慮稚齡就失去母親,這屬於可以握在手裡的幸福。

若由著女性定義,有機會陪著孩子長大是幸福、活到眉角長出魚尾紋是幸福,與男人眼中的罩杯大小無關,卻符合女性更真實的自身福祉。 (作者為作家)  §§

 

4.胡晴舫/好萊塢的換乳宣言      聯合報  2013.05.21

科幻片莫非是恐怖片,當人類生活竟一步步實現所有荒謬預言。

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在紐約時報發表防癌割乳宣言,一方面鼓舞了全世界女性,妳是妳身體的主人,主宰妳的命運。尤其她以性感女神之尊,自曝她身體其實不完美,感動無數影迷;另一方面,就像她四處領養孩童、去非洲專制國家待產,看似正面的行動卻透露出令人不安的訊息。

裘莉的換乳決定其實是當代美國主流文化的必然結論。好萊塢工業幾乎已經很難找到一張天然的臉孔,不分男星女星,許多年紀輕輕便已改頭換面,打開電視,連新聞主播都很少有一張正常的人臉。美國影星拒絕衰老,個個動刀,導致好萊塢必須去英國找演員來演老角,因為只有英國演員有皺紋。美國社會崇尚青春,崇尚力量,必定重視身體機能完美——不能只是性能尚佳或良好,而是十全十美。

社會期待女性維持完美體態的標準,早已超乎人類極限,並因之發展出龐大的化妝品產業、時尚工業、醫療產業,同時沒放過男性,發明了威而鋼,然後又怕男性缺乏慾望,再推出口服藥,要男性體內保持一定雄激素。任何身體的變化、正常的衰老、心情的起伏,在當代美國,不再是人生的經驗、生命的自然過程,而是一種疾病。裘莉並不是在改寫女性美的定義,因為她還是裝了義乳,維持她符合主流美的身材,她事實上正在改寫疾病的定義。她卅七歲,身上還未測出一個癌細胞,她的疾病,只是母親遺傳給她的「缺陷基因」。

「缺陷基因」此詞出來,便是一條康莊大道通往種族滅絕。美國黑人過去遭到歧視便有偽基因理論當藉口,說他們含有低等基因,更接近猩猩,因此不必把他們當人。至於二戰時希特勒如何對付猶太人,刊登裘莉文章的紐約時報只顧著衝流量,恐怕一時忘了歷史的教訓。

但,可悲的是,基因醫學、預防醫學怕是越來越難抵禦。因為,學術上,人類終究好奇生命的藍圖,想要探索人體奧祕;而商業上,隨著人類社會高齡化,追求健康長壽,預防醫學勢必蔚為潮流。若是如此,將無可避免帶來階級分裂尖銳化,越來越多有錢人像裘莉,不只想防老,而是進一步、意圖用錢預買更多壽命。

他們想知道、更想改造自己以及下一代的基因,所以他們可以活得更強悍。強者恆強,弱者恆弱,基因將會成為不公不義的社會解釋,翻轉死亡一視同仁的永恆定律,以後窮人若有幸生副強健的體魄,說不定,他的唯一出路只能販賣器官給想要延長壽命的富人。

缺陷基因說,也將限制個體對生命的想像,減低自我實現的動力,人們不用再激勵自己奮鬥,努力克服各種生命條件的限制,通過練習、教育與毅力,以抵達夢想的彼岸。真的,我人生之所以失敗(而且註定失敗),其實都是我爸媽的錯。以後全世界的小學生都會能以此理由拒交功課。

一九八七年美國拍出《機器戰警》(RoboCop),人類藉由拼裝身體,變成現代版的科學怪人;但十年之後的美國卻拍出科幻片《千鈞一髮》(Gattaca),描述一幅基因決定一切的未來社會,卻有一名基因有缺陷的年輕人因為嚮往太空,以個人意志力與激情,克服重重驚險,終於圓夢。

到了二一三年,裘莉可能只會對這名年輕人說,去換顆心臟吧。(作者為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