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10月22日補充閱讀──求學、謀職與人生路(一)

求學拿學位與謀職應連結?學位高低與職場的勞力付出應成反比?父母常教訓孩子:「成績好的將來拿筆吹冷氣,成績不好就曬太陽拿圓鍬!」你現在讀書與你將來的謀職、人生路有怎樣的連結?請你思考學習的意義是什麼?又如何看待職業與人生?

延伸閱讀:

一、101年09月17日補充閱讀──被桎梏的靈魂與身軀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1010917.htm 

二、1010903日補充閱讀──改變人生的學習經驗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1010903.htm

三、101年03月02日補充閱讀──學校日與家長分享:良好學習比滿分更重要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1010302.htm

四、1001017日補充閱讀──「讀書拿學位是為了什麼」?http://www2.lssh.tp.edu.tw/~life/cmw0-1001017.htm

 

1.王正方:台勞和博士道班工  聯合報 2012.10.17

2.親子天下》你要做肉商還是畫家? 黃迺毓 中時樂活2012-10-05

3.打工度假 絕非原罪 曾永平 中國時報 2012-09-16

4.打工遊世界 何必死守22K 聯合報╱蔡翔/金融業(台北市)2012.09.16

5.流浪,勞動,謀生,哪裡不對? 小野 社會觀察 2012.9.18.

6.人生的寬與深 社論 2011/07/03 聯合晚報

7.周行一:祝福社會新鮮人快樂一生 2011/07/15 聯合報

1.王正方:台勞和博士道班工  聯合報 2012.10.17

「清大學生去澳洲打工當屠夫成為台勞、博士生自願幹粗活,考上台鐵道班工。」議論者多搖頭太息,這是什麼世道,大學、研究所畢業的台灣學生要幹那種工作!搞到我們的孩子到國外去受罪。

有一則對博士當鐵路工的高見:「很正常,不要臉又不是罪。每一個人都有權選擇不要臉。只是如果我是博士,要這麼不要臉,我還是沒辦法做得出來。」

咄咄逼人,不要臉之類的話也上來了。有多少台灣人會同意這「不要臉」之說?不敢深究。幹一分正當職業,辛勤賺錢養家,就是一位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受過良好高等教育,具備了些專業知識,不表示此人便可以養尊處優,與體力勞動絕緣。一時得不到符合專業的工作,進入不同行業中學習鍛鍊,也頗見膽識。

叔伯爺爺輩的老留學生們,讀到那位清大畢業生在澳洲屠宰場打工受傷的事,一定心有戚戚焉。早期台灣留學生為了生存,暑期或被迫輟學時,都幹過苦活兒。屠宰場的工作待遇好,通常時薪是其他工作的三、四倍,工作危險而吃重。其他工作有:刷鍋子洗盤碗、端盤子、送貨、清潔打掃等。

同學們見面常打趣:「你那PhD進行的怎樣了?」PhD本是博士學位的縮寫,也指Pizza Hut Delivery(送披薩外賣),他們如都市之鼠,跨上單車飛馳,搶送熱乎乎的披薩。寫信回家,書念得順利,獎學金還算夠用。國外大學哪有那麼多獎學金,即便有也要先照顧了本國學生。留學生窮則變,變則通,創意十足的找財源,勤工儉學完成學業,得到別人奪不走的學歷,還有一分自食其力的驕傲。經過「PhD」的磨練,回台灣各展所長,也有的楚材晉用,留在國外鑽研捨不下的專業,做出舉世矚目的貢獻。這是早年台灣成長的一部分歷程,切莫忘懷了。

近世的台灣留學生,很多全靠家中匯錢去國外,一下飛機先買輛汽車等等。這樣就能全心讀書,成績優異了嗎?實際調查數據則剛好相反,數十年前在美國的台灣留學生,表現得出色多了。多餘的錢會造成學習障礙。

曾幾何時,在國外打工賺錢的台灣郎被稱之為「台勞」?「台勞」二字帶有貶義,它與苦哈哈的「外勞」、「外傭」連在一塊兒了。鄙視外籍勞工的國人,恐怕還是有相當的數目吧!憑勞動力掙錢,只要誠實努力工作,人格不比雇主低。

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寧願放棄在台專業;理財、金融、保險等工作,遠走他鄉去當「台勞」,只為早日存到第一桶金。這又有何不妥?西裝筆挺,提著大把資料,天花亂墜的放簡報投影片,口是心非誤導客戶作錯誤的投資,坑人的錢,卻充實了腦滿腸肥大老闆的資產,天天幹這個有什麼意義?算總賬對社會的貢獻可能是負面的,還不如老實工作的外傭、外勞的點滴累積。

毅然到人地生疏的外國做「台勞」,要有不怕吃苦、奮力一搏的勇氣,能繼承叔伯爺爺輩老留學生的精神,就勝過草莓族、啃老族多多矣!

國內工資低,短期內不會有大幅度改善。鼓勇前行逐水草而居,自尋致富之道,必需祝福鼓勵他們。以博士之尊,而無士大夫的倨傲,親自體驗「勞工神聖」的真意,局外人只能佩服。

何必要用帶有輕視性的名字去傷害上進的青年人?不要臉的人也絕對不是那位憑考試獲得錄用的博士台鐵道班工。 (作者為電影導演)             §§

2.親子天下》你要做肉商還是畫家? 黃迺毓 中時樂活2012-10-05

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去澳洲打工,當屠夫。一般反應是不以為然,一方面感嘆台灣的就業環境,年輕人紛紛「人才外流」;另方面對高等教育感到失望和狼狽,怎麼名校名系培養出來的人才竟然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然而,大學教育本來就該不是職業訓練所。

最近有則新聞報導,提到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去澳洲打工,當屠夫。一般反應是不以為然,一方面覺得台灣的就業環境對年輕人真不友善、薪水低,所以年輕人紛紛「人才外流」;另方面對高等教育感到失望和狼狽,怎麼名校名系培養出來的人才竟然學非所用,用非所學。

我想到二十多年前在《讀者文摘》讀過一篇精采的文章。作者的父親是肉商(butcher),親人的行業也都相似,但是他母親不希望他繼承父業。見他喜歡畫畫,母親就支持他學美術。雖然父親沒否定兒子的繪畫天分,但總認為肉商才是「正當職業」。對當了一輩子肉商的父親來說,美術專長只能當畫家,畫家看起來不像是可以謀生的技能,對兒子的生涯總有一些因不了解而產生的不安。

兒子當了知名雜誌的美術主任,父親雖引以為豪,仍不了解兒子並沒畫圖,還能靠美術才華而有不錯的收入養家。後來雜誌停刊,父親重燃希望,鼓勵兒子當肉商,他的理由天經地義——人總是要吃。

當然,作者沒順從父意,他一直是很成功的美編主任。父親仍無法了解他的工作內容,只知兒子過得不錯,也不再勸他當肉商了,反而逢人便誇:「我的兒子是畫家!」

而漸漸的,作者的兒子也長大了,他想投身娛樂界,作者想起一路走來父親的心情,他只能告訴兒子:「你要為你自己的人生做決定。」

心裡的聲音卻是:「演藝界?那是什麼謀生之道?他為什麼不學醫?學法律?學工程?」

後來他看到兒子在工作上扶搖直上,當了經紀人,春風得意。雖不懂他憑什麼本事,只能謙卑的說,除非一個人的子女從事跟他一樣的職業,否則父母大概永遠不會了解子女的工作內容。

這些年在「評鑑」的淫威下,很多大學老師苦不堪言。有些對「教育」觀念不清的評鑑委員老愛問:「你們的學生都有從事本行的工作嗎?」並將此當做很重要的指標。把大學教育當高職教育要求,是不是很浪費社會資源?如果我的學生只能從「老師教什麼,我就學什麼,將來就用什麼」這種單一思維來走他們的人生路,那也太可憐了吧。我們的目標是培養人才,不是職業訓練所。(可是如果你的評鑑報告這麼誠實的寫,得到的回應很可能是——目標模糊,方向籠統!)

美國知名企業家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在八十六歲時,寫下了這首短詩總結自己的一生:「小的時候我就被教導,工作和玩同等重要。我的一生就像一段又長又開心的假期:努力工作、盡情玩樂。我把煩憂放一旁。上帝每天都善待我。」

很羨慕吧?樂於工作是我們對這個世界能給的唯一回饋Play 不是遊手好閒,而是享受;那是一種態度,不是技能;工作也不一定是職業,而是對周遭社會的付出。未來的社會很難用現況來設想,「你長大以後要做什麼?」愈來愈難回答。

不管孩子現在想的是什麼,如果我們能幫助他學會付出,且樂在其中,什麼答案都很好吧。 §§

3.打工度假 絕非原罪 曾永平 中國時報 2012-09-16

日前媒體大幅報導了知名大學經濟系畢業生前往澳洲打工度假,負責血腥的屠宰工作,引起輿論譁然,紛紛討論台灣青年於澳洲擔任台勞的悲哀。台灣的孩子,真的將淪為台勞,擔任環境惡劣的3D工作嗎?其實這樣的問題可以從打工度假的原罪、高等教育的膨脹、以及台灣人才的危機三個層面來談起。

首先,打工度假絕對不會是原罪。打工度假原是讓青年拓展國際視野、鍛鍊外語能力、以及適應獨立生活的良機。相信許多的年輕朋友均認同打工度假絕非「徒事遊覽登臨之樂」,而應有「蓋將以充其志而成其學也」的共同想法。因此,此次大學畢業生旅澳打工度假,選擇至屠宰場打工,並以賺錢為唯一目的,而模糊了打工度假的良善美意,相信是許多曾經參與打工度假的年輕朋友所不能夠接受的。但,選擇至屠宰場工作,絕對無分職業的貴賤,而在於這樣的選擇對於人生意義的價值是否有所增長。年輕的生命,應該有許多瑰麗的理想,以及對於美好事物的堅持,這些人生的價值,決非金錢所能夠衡量。

以居家清潔打掃業為例,一次打掃的市場行情四小時約台幣一千五百元,以一天認真接兩個案子,週休二日來計算,一個月憑著單純的勞力活動及認真負責的態度,即可賺進六、七萬的薪資。再加諸台灣的生活水準、租屋價格、以及低廉的健康保險,相較於澳洲從事屠宰業所掙得的收入其實所差無幾。因此,若僅僅為了要賺錢,大可不必遠渡重洋至國外從事相同的勞力密集工作。

其次,近年來高等教育的膨脹,造就滿街大學畢業生、甚至碩博士生的情況。而此次新聞報導的焦點,均放在「高學歷」卻從事惡劣環境的屠宰業,如此強烈的對比自然引起社會輿論的譁然。在全球經濟趨緩,台灣景氣連九藍燈的情況下,高學歷的失業問題自然無可避免。但,再差的世道,高學歷的年輕朋友更應該有期許自己成為一流人才的決心,而非以景氣衰退為藉口,遠走他鄉從事沒有理想性的勞力密集產業。

最後,呼應前陣子國科會主委人才危機的一番談話。許多打工度假的年輕朋友,均認為打工度假比申請出國念書容易,同時又可以達到拓展國際視野、鍛鍊外語能力、以及適應獨立生活的機會,於是大家趨之若鶩地選擇了打工度假,這可以從打工度假與出國留學的消長可以看得出端倪。筆者認為,出國留學或可成為未來要出國打工度假年輕朋友的一個選項。在出國留學的前置考試準備,即是鍛鍊決心和毅力的開端;出國旅費的籌措以及爭取獎學金的過程,即是培養溝通協調能力的重要關鍵;出國就學和各國同儕相處的過程,即為提升競爭力與語言能力的實質收穫;國外生活的砥礪可視為培養獨立自主的伊始。

至於,許多人質疑的出國學費、旅費籌措的問題,其實有很多管道可以解決。例如:教育部的公費留學考試、公費留學獎學金申請、出國留學無息貸款、其他各類國內外獎學金(如:蔣經國獎學金)、以及國外學校、教授、系所,甚至國外私人基金會、公司所提供的獎學金也不勝枚舉。

打工度假是體驗異國風情的絕佳契機,而出國留學亦是一個投資自我的優質選擇。每個人的人生目標與規劃有所不同,因此選擇沒有好與壞。對於在屠宰場打工的大學畢業生來說,若能將所賺取的資金,以苦幹實幹地態度,進行小型甚或是微型的創業,並理性的投資與理財,則兩年在屠宰場的辛苦,也將化為甜美的果實。 §§

4.打工遊世界 何必死守22K 聯合報╱蔡翔/金融業(台北市)2012.09.16

前年到歐洲遊歷半年,途中認識許多來自四方的年輕人,瑞士來的伊莎貝兒當保母,紐西蘭來的蓋文在餐廳端盤子,加拿大來的湯姆當酒保……年輕人經濟不充裕,所以打工,賺取旅費,各國年輕人都是這樣。

西風東漸,日本、南韓許多年輕人,也用這種方式遊歷世界,台灣年輕人,為什麼要關在島內,死守著廿二K?

我知道端盤子,做勞力工作,在台灣也可以。但旅行的意義,在於置身不同社會文化裡,藉此機會看清自己,看到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探索心中的目標,人生才會有比較清楚的方向。

挪威朋友說,在挪威,卅歲念大學很平常,我告訴他,廿六歲時我已經碩士班畢業,一旁的瑞士人說:「我知道你們亞洲人都很急,但,如果連未來的方向都不清楚,急急忙忙念完書,有什麼意義?」

我們不是一直喊著要國際化,一直說要的是有創意的人才,一直覺得,新世代是草莓族,沒有抗壓性。那麼,當年輕人敢不遵循主流價值觀,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國,承擔辛苦的工作,自食其力,朝著自己鎖定的目標前進時,我們該佩服且欣慰才是啊!

清大畢業生到澳洲肉品工廠打工,論者以為對未來職涯發展沒有幫助。不過,人生際遇,不到蓋棺論定,又有誰知道?

最近的林書豪熱,他念的可是哈佛大學,主修經濟。大家敢說清大剜肉生,但放過林書豪,不就是因為NBA光鮮亮麗,不似肉品工廠汙穢骯髒而已。

所以別把職業無貴賤掛嘴上,因為明擺著瞧不起基層勞工,唯錢是問。但要說起錢,兩年可以存兩百萬,這年頭又有個年輕人辦到?

清大剜肉生,你很屌,加油!

在人生數十年的職業生涯裡,花個兩年去打工、旅遊……真的,無關緊要。

錢可以再賺,工作經驗可以再累積,但是年輕時候的冒險,時間過去,就不會再有機會了。

所以,年輕人,不管你想做什麼,要出國、要賺錢、要度假、探尋自我、享受生命……只要想清楚,有本事自食其力,就快去。因為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在這麼做,因為這是一件百分之百值得做的事,因為這就是要趁年輕做的事。

你的人生,要自己負責。至於島內那些冷言冷語者,是忌妒你們的勇氣和年輕,所發出扯後腿的雜音罷了。 §§

5.流浪,勞動,謀生,哪裡不對? 小野 社會觀察 2012.9.18.

「清大學生去澳洲打工當屠夫成為台勞」這個「故事」,終於引爆了媒體和網路熱烈的討論,不但引發其他媒體直接飛到澳洲去採訪,連「故事」中的當事人和清華大學的副校長都出面抗議這個報導有偏頗,甚至於有辱清華大學的師生。不過官方說,這是一種「壯遊」,是外交部向其他國家爭取來的打工名額。

請注意我用了「故事」這兩個字。因為最初報導這個事件的雜誌已經承認當初他們是為了「保護當事人」,所以採取了「移花接木」的寫作方式,將不同的人所發生的事情,放在同一個人身上,真正的用意是提醒當局正視現在年輕人所面臨大量失業和低薪的險惡環境,已經逼迫許多年輕人遠走他鄉去當台勞的事實。

用「寫故事」的方式來報導一個真實的現象,基本上是違背了新聞寫作的原則,新聞就是新聞,就像歷史就是歷史,重點應該是讓真相重現。「故事」是虛構的,就像寫小說,重點是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充滿戲劇張力的「故事」會有強大的療癒作用,你可以從故事中的當事人澄清後,有些網友卻指責這個當事人不敢站出來,遮遮掩掩反而是看輕了自己。從療癒傷口和宣洩憤怒的角度來看,這個「故事」已經達到了最初的目的。

許多相關的報導會形容這些大學生寧願放棄在台灣的專業的工作,像理財、金融、保險等工作,遠走他鄉去當台勞,只為多賺一點錢,能早日存到第一桶金。我閱讀著這些充滿個人價值觀和偏見的報導,心裡很納悶,這些年輕人不願意在有冷氣的辦公室裡,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或是全套洋裝踩著高跟鞋,面對不同客戶說著相同的分析和道理,反而搭著飛機遠走異鄉,去接觸另一個在文化、語言、氣候的環境,用勞力或技術賺取比家鄉多好幾倍的酬勞,有哪裡不對?這些年輕人是不是更需要有一種冒險的勇氣?更需要具備了應變不同環境的能力?更需要吃更多體力上的苦頭 ?從流浪、勞動、謀生的角度看來,到底有那裡不對?

由此我們看到了更深層面的問題,那就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並不鼓勵年輕人遠行、冒險、流浪,去看外面的世界,整個社會也相當看輕「勞動」這件事情,尤其是「外勞」。

先說流浪。雲門舞集的「流浪者計畫」已經辦到第六屆了。他們支持那些想到遠方去流浪,企圖自我追尋實現夢想的年輕人走出家門,浪跡天涯。這一屆他們選出了十二個年輕人去中國、日本、土耳其、印度、緬甸流浪,在流浪的過程中進行一些探訪和調查。像聆聽土耳其的「聲音」,用在劇場的訓練,像前往印度的恆河追尋古老文明追尋內在自我,像去緬甸實地觀察軍政府統治下的人權狀況。這個計劃是以藝術文化和社會服務為主,透過從各界募款資助這些年輕人遠離家園去流浪。

雖然這個計劃和那些遠赴異鄉打工旅行或是純粹為了謀生的動機不一樣,但是在「流浪」的意義上其實是相近的。當初林懷民想要推廣這種流浪的概念,就是想鼓勵年輕人勇敢離開熟悉的家園,去陌生的異鄉流浪,為的是自我放逐和自我追尋,最後完成一個和藝術文化或社會服務有關的計劃。那些得靠自己在異鄉謀生或打工旅行的年輕人,在辛苦謙卑工作的過程中也可能是另一種體驗,也或許更能看清自己。

再說勞動。為什麼當媒體用「台勞」來形容遠赴異鄉打工的年輕人時,會引起當事人和學校的不滿?因為我們會想到那些遠離家園來到台灣工作的外勞。台灣社會最深層的價值,依舊擺脫不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士大夫階級意識,表現在對待外勞的態度就更明顯了。

記得我們家申請外勞時,仲介一再叮嚀說:「不要給她睡在床上,也別給她吃太好睡太飽,更不要給她太多自由。」記得媽媽當時就說了一句很仁慈的話:「人家也是有父母親的少女,不得已來到異鄉工作,要給她最起碼的溫飽吧。」於是我們就為她準備了一張床放在媽媽旁邊,也尊重她的信仰和食物習慣。那個來自印尼的少女會畫圖也會唱歌,成了媽媽晚年最親密的照顧者。媽媽走後她去了另外一個家庭,據說不但沒有床可睡,還經常保持飢餓狀態。

我遇過一個來自越南的外勞,原本的職業是醫生,因為在越戰時救過美國軍人,所以北越政府上台後只讓她當獸醫,後來她決定來台灣當外勞,照顧一個家庭的老人和小孩。後來她罹患了癌症在台灣接受治療,雇主反而成了照顧者。外勞會遠赴異鄉打工賺取微薄的酬勞,替我們的社會解決了許多社會問題,我們應該用感恩的心面對她們。所以當我們的年輕人真的遠赴異鄉當「台勞」時,也不應該用看輕的態度去描述和面對。

年輕人選擇遠赴異鄉流浪、勞動,謀生,哪裡不對?真正不對的,是上一代人留給他們的是一個缺乏正義、公平的社會,一個再多的努力和認真都將是徒勞的環境,一個看不到希望和光明的國家,讓那些到遠方流浪、勞動、謀生的年輕人的故事,被唱成了一首首絕望的悲歌。 §§

6.人生的寬與深 社論 2011/07/03 聯合晚報

大學指定考試作文題,拿世界麵包大賽冠軍吳寶春的故事入題,要考生發揮「寬與深」的想像力。這題目不好寫,十八九歲高中畢業生,人生的窗口才剛剛打開,要說能有什麼深刻體會,很不容易啊!

但反過來看,吳寶春的故事幾乎已家喻戶曉。他以一個國中畢業生,因家庭經濟因素與個人嗜好,走入了麵包師傅的行業,始終沒有停下人生的好奇與專業的鑽研,一路走來,不但替自己的生涯屢創高峰,也替麵包師傅這行業樹立起新的職業尊崇。其鼓舞年輕人對「成功」建立多元價值觀,尤其功不可沒。若從這角度入手,即便年輕學生的人生經驗尚青澀,亦能多所體悟,有所發揮吧。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人生的「寬與深」,要經過一番追求才能得來。若只斤斤計較於一段狹窄時間內,看成敗看收穫,就不可能寬闊,因為往往會忽略未來性。同樣地,人生若不斷飄浮,不停地後悔又遲疑,而輕忽了自己的信念與堅持,那也不會深刻,因為生命的意義,常常是在持續經營之後,方有發光發熱的機會。

吳寶春個人的故事,便是不屈服於環境,所做的工作看似尋常,但不願困頓於平凡。麵包師傅若每天兢兢業業,想的不是收銀機關關開開的聲響,而是客人口味的捕捉與嘗鮮,自然會在食材與創意上絞盡腦汁,多方鑽研。至此境界,那就不只是傳統麵包師傅的技術,而已經是創意事業的發想了。專心把麵包的食材、造型、新品項的開發,借助不同領域創意的激盪,像吳寶春這樣堅守品質又推陳出新,不就因此把麵包這行業的「寬與深」發揮到無限嗎?

台灣社會口口聲聲宣傳多元,但多數人對成功的定義,仍十分之窄。收入多寡,名氣有無,由社會的膚淺價值觀催化,往往扼殺了一代又一代對成功人生的想像力。若說「寬與深」是藉作文考題表達對年輕人的期許,那同樣地,成人世界也要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多多鼓舞往「寬與深」默默耕耘的各類專業表現。

7.周行一:祝福社會新鮮人快樂一生 2011/07/15 聯合報

七月本來應該是社會新鮮人最興奮的時刻,開始人生第一分工作,邁進了一個嶄新的生命旅程,但是我在許多年輕人臉上看到的卻是迷惘與不安。

多年來我見過兩種人:因工作而快樂的人、因工作而不快樂的人。未來社會有三大趨勢是社會新鮮人必須正視的,失業率會愈來愈高,貧富差距會益形嚴重,而且平均壽命會不斷延長。雖然決定一個人快樂與否的因素是很多元化的,但是無法快樂工作顯然會是人生莫大的遺憾,尤其未來大家都會是百歲人瑞,多數人必須在職場奮鬥五、六十年後才會退休,如果每天把上班當成苦差事,這種人生怎麼會快樂呢?

能讓人一生快樂富足的秘訣之一,就是無條件的努力工作,這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有許多人就是因沒有身體力行這個簡單的道理,才會不斷受苦,淪為怨天尤人。我們可以有不想努力工作的各式各樣藉口,「這不是我喜歡的工作」應該是最常見的理由,所以可以理直氣壯的缺乏工作熱情,「薪水福利不佳、工作地點不如意」也常是讓人不帶勁工作的好藉口。年輕人一開始的工作,一定十之八九不如人意,但是努力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有一天會猛然驚覺,有許多好工作機會不請自來。我的大學同學,畢業後工作態度廣受好評,不僅經常升官或者換跑道,甚至帶小孩在美國受教育,後來回國陪年邁母親時,好工作總是在等著他。

產品賣得好要靠口碑,做人更要靠口碑,應隨時注意累積自己的聲譽,好給別人打聽。找工作時一定要正心誠意,避免輕易接受一項工作,目的只是為了騎馬找馬,這樣會給雇主許多困擾及成本;工作要有始有終,才不至於功敗垂成,把好不容易累積的聲譽毀於旦夕,有些人在找到新工作,尚未離開舊崗位前,工作態度就已丕變,停止努力付出,甚至於吊兒啷噹的交接,讓主管及新人無法順利接續未盡的工作,這種行為會給舊同仁留下惡劣的印象,以後就會被別人敬而遠之了。

無條件的努力工作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就算一下子還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只要努力就會愈做愈好,人是一種正向循環動物,在做好一個工作,受到別人肯定之後,即會愈做愈帶勁,而想更上層樓,所以努力工作後,自然會培養出興趣及熱誠,產生良性的工作循環;努力工作的人,為了能不斷增進工作績效,當然也會隨時擷取新知,不斷學習,而這正是讓自己一直都能保持競爭力的基本條件;努力工作對增進人緣也絕對有幫助,願意比別人多承擔工作、隨時協助同事,朋友就會愈來愈多,資源多了以後,做事時就會得心應手了。

世界各國的調查都顯示,工作是決定人快樂與否的關鍵因素,而成功的人努力工作除了是為了賺錢之外,還有一種想要對人類有特殊貢獻的理想。如果我們為了理想而工作,就不會容易厭倦,也不會因挫折而灰心喪志,更不會以賺了多少錢來衡量自己的成就,反而會因對別人有貢獻而自豪,所以有理想的年輕人,在努力打拚後,一定會非常快樂。老天是非常公道的,絕對會給努力工作的好人好結果,只要我們保持信念,同時記得在工作、家庭、健康間保持適當平衡,怎會不快樂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