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傳奇所引發的冥想         徐茂瑋

大約四年前,某個晚上第三節下課,筆者看完同學掃地,在回辦公室的途中,巧遇一位同學由廁所奪門而出,另一位拳打腳踢,緊追在後,筆著見狀,一個箭步向前,同時高聲喝止,雙手拉開兩人,二人卻無視「靜修第一高師」的存在,仍然破口對罵,筆者不得不再加上兩成功力,叱責一聲,二人方閉口瞋目。在詢問原委時,二人仍不時臉紅脖粗的指責對方,好不容易弄清楚真相後,便送教官處理。

原來二人大打出手,竟是為了上廁所。甲同學上四樓的廁所吃了閉門羹,衝上五樓,再跑下三樓皆不得其門而入,失望之餘回到四樓,竟奇蹟似的開了個縫,便硬闖入,乙同學在內把關,見甲同學衝進來要「破壞」她們才辛苦完成的清潔工作,怎甘罷休,只見勸阻無效,情急之下「貝戈戈」脫口而出。甲同學有廁所上不得,跑上跑下已氣急敗壞,更不甘受辱,一伸手就給了她五百,乙同學亦非等閒之輩,於是......

補校同學都懂得所謂清掃時間的「廁所攻防戰」,原因是:掃好廁所後,  

1.如果有人「方便」──會弄髒;
2.如果廁所弄髒──評分老師要扣分;
3.如果扣分──得不到第一。

所以,派人把守,直至第四節上課後──以保持清潔。至於他人內急,那就只好......

嗚呼哀哉!多麼可愛、多聰明的孩子啊!

其實評分者早對廁所評分標準有共識,只要是打掃了,後來踩髒、弄髒並不扣分,此風波後,再向同學明評分狀況,並規定要讓同學方便。但是同學們的榮譽心使他們很快又忘記了,一直到現在,多數的廁所仍不斷上演「攻防戰」。更有趣的是,幾乎每班隔一學期都要輪到掃一學期的廁所,只要是「執廁者」,馬上就忘掉上學期自己所受的「急」苦,更記不得當時在廁所外咒罵的惡言,把己之不欲立刻施之於人,但是同班同學只要按密碼敲門,或呼叫什麼芝麻、綠豆之類的暗語,門可就開嘍!

嗚呼哀哉!多麼可愛、多麼聰明的孩子啊!

基於關心民生「急」苦,筆者藉下面幾個問題,與同學們談談廁所之道。  

一、為什麼要有衛生設備?相信沒有人會說:為了要保持廁所清潔;或可評分比賽之用或供人觀賞。只要是正常人都會肯定它是給人方便的。     

二、為什麼要打掃廁所?有的同學一定會答:訓導課派我們掃的、老師規定的、服務股長排的等。但是筆者所問的不是這類「表面」的原因,而是「最根本」的原因何在?想必當是保持整潔,預防疾病,讓我們有個清爽的方便之處,不必踮腳掩鼻。   

三、為什麼要有清潔比賽?這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爭議性較大。筆者為了討論方便粗略的將之分為否定者、肯定者及中間者三者。否定清潔比賽的意義者,至少可舉出一百 個理由,反對此類比賽制度,依筆者經驗,此類否定者絕大部份也都不屑於比賽的結果,他們必然不會「把守」廁所。

中間者係指一方面贊成比賽的正面價值,一方面又見到比賽所帶來的負面價值,中間者當是佔大多數的。由於中間者及肯定者都能全部或部份肯定其正面價值,所以本文中我們需藉其正面價值的角度來探究之。   

依筆者之見,清潔比賽有四項正面價值:   
1.督促同學確實做好清潔工作。   
2.培養同學的責任感。   
3.激發同學的榮譽心。   
4.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器度。      

我們將以上三問題併在一起看:   
一、建造衛生設備──給人方便。   
二、打掃廁所──給人清爽、乾淨的環境。   
三、清潔比賽──做好清潔工作、培養責任感榮譽心。   

行文至此,相信同學們當能分清本末,但是還有同學要反駁道:我們已騰出前五分鐘給同學上廁所,誰教她們不早點來?第二節下課時間只有五分鐘,第三節也只給五分鐘,近兩千位同學,從七時十分到九點四十五分,只有十分鐘可以上廁所,時間夠嗎?   

也有同學曾抗議道:

你不能一味只怪學生,因為我們受到「壓力」,如果清潔比賽扣分會受罰、挨罵。

筆者寧願相信,「施壓者」皆是基於激勵、督促同學之立場而給與壓力,只是忽略了或不知有「封鎖」之事。(以上純屬事實,絕無虛構,如有雷同,歡迎參考、比較。)

我們看到了一件荒謬的傳奇,究其因在於本末不分,目的與手段混淆不清。然而看完鬧劇,如以方才「檢驗」的方式,省察我們的生活,我們是不是也正在演出一齣齣的鬧劇?或也曾十足的荒謬?

籃球比賽、拔河比賽、軍歌比賽、勤學競賽、生活競賽圪等等。這些比賽的目的、價值,應該定位於那裡?筆者無能斷下定論,但是親愛的同學們能「正常」的參與而不「迷失」嗎?

再談與我們有肌膚之痛的親密朋友──考試,上了小學之後,彷彿它就是人生的最大目標,同學們恨之入骨,沒有了它,生活卻又頓失重心、索然無味。

最受全國矚目的莫過於升學考試了,其造成國人糾結不清的心結,更非三言兩語所能釐清的。而考試領導教學,使整個教育因之扭曲,這又是全國共睹的荒謬劇,天天在我們生活中上演,你我皆是劇中之主角,豈不可悲?在大環境一時不能改變下,我們當如何調整,使自己不那麼「荒謬」,就得靠個人的努力了。

筆者願就此一問題與同學們交換心得,我們不妨「檢驗」同學們的學習態度,一般而言,多數同學常常只為考試而念書,考什麼念什麼,無關考試的,常被「善意的」忽略。在此我們當先釐清考試的目的為何?考試是為了評量同學在一段時期內的學習效果,如果效果未達預期之教學目標,再行補救教學。所以考試只是教學中評量學習效果的方法之一,而不是教學的目的。換言之,我們在學習當中,當重視的是學習的目的──實質的學習效果,而不是只看評量的結果──分數。更何況考試未必能確切的評量學習的效果。   

我們以國文教學為例來探討之,筆者認為國文教學的目標有:   

一、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建立人生觀、思想體系。   
二、人格、道德、情操的養成。   
三、培養對文學的興趣、鑑賞力。   
四、應用──具備讀、聽、說、寫的能力。   
五、養成讀書習慣,能獨立自學。

所以,在研習國文時,不能只是背背解釋,記憶些國學常識,會作篇應考文,拿個高分就了事,還得涵泳文章之哲理,體會作者之胸襟、意境,欣賞文辭之美,剖析文章之結構,要探究其美、其好。甚至與作者意見相左時,亦當仔細思考駁斥之,長期沈潛其中,自能更上層樓。總之,宜有整體的學習,而非支離破碎的記憶,尤其更要改正國文為「背科」的錯誤觀念,其實任何科目均得先理解後記憶,請問「黃河之水天上來」與「#Ω☆_▲∠◢」二者,那一組容易記且不易忘?囫圇吞棗的「填鴨」,自是事倍功半,有此毛病的同學需「立刻」改正。國文的考試方式只能評量部份的學習效果,如果同學只針對考試方式學國文,必是入寶山空手而回。

理想固然很好,但是考試壓力與聯考成敗的現實仍未消失,同學或要問:「我怎能不顧考試呢?」其實先確實掌握正確的讀書習慣,每天正常的念書,而不是考前的抱佛腳。其他科目想必也能加以調整,分清楚本末,著力於根本,以更合理的態度學習。

如將視野再擴展至更廣更遠,「檢驗」我們的人生。   

「我現在在做什麼?」   

「我將來要做什麼?」   

「我做這些事的『目的』在那?」   

「我為達目的所使用的『手段』是否合符人性?」   

可愛又聰明的孩子們!可別又在廁所門前把關!

載於靜修校刊一二一期民國七十九年六月出版